爲什麼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

小小嬴政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歷史,給了許多人一種錯覺,那就是大臣是分為忠臣和姦臣的,忠臣就是好人,奸臣就是壞人。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說我們要表揚一個人,自然而然的要避諱或者隱瞞他的缺點,把他說成是一個完人,要批判一個人,即使他做了好事也是別有用心的。

魏忠賢太監的身份,註定他連奸臣都算不上,提到他許多讀者沒來由的就會想到一個詞:死太監。彷彿太監就沒有一個好東西。

明朝的太監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存在,不僅僅定位於服侍皇帝起居,而是要參與政事管理的。比如說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前者類似於秘書,後者類似於秘書長。這可以看做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秘書處。

從這個角度來說,魏忠賢更應該歸入大臣一列。

大臣,從來就不能簡單分為忠臣和姦臣。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把做奸臣作為自己的理想,即使是忠臣,也有很多面,比如說徐階、張居正,治國他們有功,貪汙他們有罪,算忠臣還是奸臣?

魏忠賢能夠從一個小小的太監,變成一個張牙舞爪的權臣,與他的“忠”是有很大關係的,他的原名就叫做“李進忠”。

李進忠的成長經歷就是一部普通人的奮鬥史,他一無關係,二無學歷,甚至連男人都有的東西也被拿掉了,要想獲得權勢,他只能採用一些外人看來不光彩的手段。比如說和皇帝乳母對食,再比如說剷除東林黨。

但這些手段,大臣們哪個不會,哪個能說自己沒有用過,黨爭是明代政治一大特色,從中後期開始就沒有斷過,只看立場,不問對錯。只不過在這些大臣和後世的史學家眼裡,太監是沒有資格參與到上層權力鬥爭中來的,簡單點說,在這些人眼裡,權力鬥爭是屬於皇帝和讀書人的,是一種特權,任何挑戰這種特權的人都可以看做是奸臣。

所以,中國歷史上的太監名聲都不太好,即使有幾個做出了功績,歷史學家對他們也是草草幾筆帶過。我天朝上國好男兒遍地,怎麼能讓這些身體不完整的人佔據版面。

一旦有了這種認識,魏忠賢做好事就是應該的,做壞事是就要捱罵,別人挨一頓罵,他要挨一百頓,最後還要被加上一句:太監就沒有個好東西。

但太監和普通大臣有一個明顯的區別,他們對王朝的依附性遠遠大於那些科舉大臣。如果說王朝是一個家族企業,大臣是皇帝請來的職業經理人。家族企業倒閉了,職業經理人隨時可以跳槽。比如說崇禎皇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城破後李自成問他,你為什麼不去徇死?他答道:方求效用,那敢死?

可能是面試表現的太過失敗,魏藻德最終死在李自成的監獄中,但成功人士大把,比如說洪承疇、吳三桂、錢謙益等等。

前朝的官員在後朝的吃的和十分常見,但前朝的太監呢?要麼和皇帝一起被殺,要麼流落民間,過著喪家犬一般的生活。

魏忠賢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縱然他貪汙腐敗,排除異己,但在保衛國家這件事情上,他的賬算的很精明。為此他大膽的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了私怨、違心推薦孫承宗、趙南星等。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大明朝不在了,去哪找這樣好的工作。

急吼吼上位的崇禎卻不懂得這個道理,在那些大臣的蠱惑下,他立刻剷除了魏忠賢及其黨羽。看似除掉了一個大奸臣,實則給了更多奸臣貪汙腐敗的機會。而他自己又沒有能力如魏忠賢一般駕馭住這幫見錢眼開的奴才。

一條腿生病了,雖然疼痛卻還能走路,大夫上去就把病腿砍斷了,最後的結果就是:路都不能走了。

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並不是說魏忠賢這樣的人就不能動,關鍵是你的在考慮周全的基礎上動他,比如說你要砍掉一條腿,假肢準備好沒有?是否有人陪床,是否有人攙扶?如果一切都沒有,家裡還有一堆家務等著你,你就不假思索進了手術室?

以後日子還過不過?



日慕鄉關


這種說法,最早出自於馮夢龍的筆記史料《燕都日記》。原文是這樣的:“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

其實馮夢龍的這個記載,成了後世的一段公案。不只是這個說法,還有一個說法,李自成進京的時候,是不是曹化淳給開的門。

(李自成進京)

有人說,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曹化淳已經回鄉六年,不可能給崇禎皇帝說那個話,後來也不可能給李自成開門。但是馮夢龍在《燕都日記》中寫得很清楚:“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先有人伏內,通太監曹化淳弟曹二開門內應。”也就是說,曹化淳確實回鄉了,但崇禎皇帝又把他叫來了。開門的並不是曹化淳本人,而是其弟弟“曹二”。

不過這個書也有問題,比如說“化淳昔事忠賢”,這顯然並非事實。再說了,當初崇禎皇帝清理閹黨的時候,就是主要由曹化淳來完成的。他既然打擊了魏忠賢,能說這個話嗎?而且按照崇禎皇帝的性格,他可能突然“收葬忠賢骸首”嗎?那不是自己打臉嗎?

當然了,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不是探討這個話是不是曹化淳說的。因為這不僅僅是曹化淳的觀點,也是當下很多網友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對嗎?

(魏忠賢劇照)

先說為什麼有人會認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

假設魏忠賢不死還不行,還必須假設崇禎皇帝不管事。因為崇禎皇帝一旦管事,魏忠賢就得死。這是古代君權與臣權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的。

如果崇禎皇帝不管事,魏忠賢不死,那麼朝廷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局面呢?將是“閹黨”的天下。無論是東林黨,還是其他黨派,都不會得勢。這樣,朝廷的所有命令,將由魏忠賢一人發出,不管是抗擊滿清南下,還是抗擊農民起義,都將由魏忠賢和他的“閹黨”來完成。

這樣一來,明末將不會出現黨爭的情況,不會出現明朝官員相互內耗的情況。這確實解決了一大難題,避免了造成明朝滅亡的一個大矛盾。

那麼,避免了“黨爭”這個大矛盾,是不是就能解決明朝末年的其它問題呢?

第一,閹黨執政,能否振興國內經濟,解決賦稅過重,引起民變的問題?

明朝末年,之所以農民起義蜂起,是因為連年大旱,瘟疫流行,老百姓活不下去。再加上為了戰爭,賦稅過重。

閹黨如果執政,他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至少,在朱由校當皇帝而閹黨執政的時候,我們沒有看到他們為解決這個問題做過什麼努力。相反的是,他們窮兇極惡,反覆欺詐老百姓。對於這樣一批人來說,不貪汙不搜刮老百姓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是靠巴結賄賂上司(尤其是魏忠賢)起家的,他們要收手,顯然是不可能的。

閹黨被打擊下去後,東林黨和其它黨派互相傾軋。但是東林黨人在廉潔上,那是比閹黨要好許多的。至少他們不會搜刮老百姓,不會引起更大的民憤。

(崇禎劇照)

第二,閹黨執政,能否找到解決雙線作戰的辦法?

明朝最終滅亡,主要是陷入雙線作戰之中,既要和滿清打,又要和農民軍打。無論是滿清,還是農民軍,都不願意罷手。這可以說是明末的一個死結。閹黨執政,能解開這個死結嗎?很難。

而且,由於是宦官專政,無論是李自成,還是皇太極,都更有理由和明朝交戰。因為他們可以有個“清君側”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魏忠賢身份問題,很難在外交上有所作為。

第三,魏忠賢取代崇禎皇帝發號施令,能不能不像崇禎皇帝那樣多疑且刻薄寡恩?

崇禎皇帝性格多疑而且刻薄寡恩,因此造成大臣們怕做事,不敢做事。敢做事的,會被崇禎皇帝殺頭。比如袁崇煥,他想整肅紀律,殺掉毛文龍,就被崇禎懷疑而殺頭。其他不敢做事的,本來是優秀人才,最終也變成了庸才。

如果是魏忠賢執政,他可能不會多疑,但是他肯定會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他用的,只能是馴服他的那些人。但是,如果一個人丟掉氣節,馴服一個宦官,這個人本身可能能力就非常有限。能力非常有限的人,能打贏和滿清與農民軍的戰爭嗎?

第四,魏忠賢治國有沒有能力?

魏忠賢是一個沒什麼文化的人,他在宮中的表現,除了黨同伐異,結黨營私,就沒幹過治國理政,振興國家的事情。要靠這樣的人來解決明朝末年積壓的那些矛盾,可能嗎?

最後一點,也是最關鍵一點。崇禎皇帝不是朱由校,他不可能把權力讓給魏忠賢,他們不可能兼容,魏忠賢不可能不死。所以,一切假設,都只能是假設罷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明朝之殤在於爭,文武爭,武人地位全無,官至高到總兵(寓意武夫到頭還是個兵)。武力廢弛。帝藩爭。。錯誤的策略使得藩王一個勁生孩子拿補貼,造成財政負擔。文黨爭,黨同伐異,不問是非,不求結果,只問出身(鄉黨),只求同學(如東林黨)。這危害現代人看看世界各個奇葩國家,都能深有體會。而明朝最大的問題在於帝臣之爭。文臣家族吞併土地,不納稅。禁海運,為壟斷海上商業,禁商稅,為家族牟利。造成朝廷財政赤字嚴重。而有腦子的皇帝利用宦官,錦衣衛對抗文臣集團(嘉靖朝為代表)為國家創造額外盈利,彌補虧空。魏忠賢乾的就是這活。至於說太監弄得民不聊生。。。誰下去迫害老百姓?老百姓有幾個錢?宦官下去都拿士紳開刀。只是筆在文人手裡而已。崇禎上臺,被文臣忽悠瘸了,廢東西廠,輕錦衣衛,殺魏忠賢。導致財政危機,結果最後只能消減政府部門,造成大量失業(李自成就是政府郵政局員工被裁員了)。又在普通人身上增加了負擔(農稅)彌補財政。當遇到自然災害,政府無錢賑濟,人活不下去只能造反。遇到造反又沒錢用在軍費。此時那些文臣集團不願付出任何財富(記得李自成快打到北京,崇禎問其舅舅要錢,只給幾百兩)。最後只能被滅了。so,魏忠賢還在,證明帝王知道要用宦官,錦衣衛等手段至於文臣集團,也會用他們彌補財政。遇到災禍更能救濟(不拿出糧食太監們會讓那些士紳抄家滅門)。最後結果當然不一樣。


nightlike


之前,許多人問我這樣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說簡單很簡單,說難也難。雖說歷史不容假說,但是大的方向是可以看明白的。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被天啟皇帝朱由校賜名為魏忠賢。天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提督東廠,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

魏忠賢和別的太監不一樣,不是在幼年就成了太監,而是20多歲後,窮得日子過不下去了,才自宮當了太監。其人不識字,但懂得射箭與騎馬,喜歡賭博,迷戀酒色,長期混跡於燈紅酒綠的場所。進宮後,一直混的並不如意,萬曆皇帝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個人,一直到30多年後,15歲的天啟皇帝繼位,魏忠賢才逐漸受到重用,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並提督東廠,算是大器晚成。

司禮監秉筆太監是明朝特有的職務,是給皇帝代寫批示的人,不要看是抄抄寫寫的工作,實際上這個職務影響力很大,明朝著名宦官劉瑾、馮保等都擔任過司禮監秉筆太監。其實,以職務論,秉筆太監不是最大的,還有掌印太監,掌印太監最大,這時掌印太監是王體乾,《明史》雲:“體乾避忠賢,獨處其下,故忠賢一無所忌”。因為某種原因,這個掌印太監自願降身份,甘居魏忠賢之下,以至於魏忠賢成為事實上的太監老大。

加上提督東廠,管理特務機構,魏忠賢的權力就更大。明朝特務機構有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等,但長期存在的是錦衣衛和東廠,錦衣衛是正式國家機構,錦衣衛指揮使由國家正式文官擔任;但東廠是大內機構,其提督由太監擔任,直接聽命於皇帝。所以這個提督東廠的權力是相當大的。

翻翻《明史熹宗本紀》,短短七年的時間,真是內憂外患,少數民族起義、農民起義、女真崛起,黨爭激烈。就在天啟皇帝繼位的頭一年,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戰役,明軍戰敗,明軍共損失兵力約5萬人,損失騾馬約3萬餘,損失槍炮火銃約2萬支,元氣大傷,損失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16歲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當上了皇帝,共計當了7年,魏忠賢也陪伴了7年。魏忠賢深得天啟皇帝信任,到後期幾乎是言聽計從。給魏忠賢的侄子侄孫封公爵,要知道明朝除了開國和靖難之際封過公爵,一般情況下,連侯爵都不輕易封,功勳卓著的王陽明也只是在死後被隆慶皇帝追封為侯;萬曆皇帝的外公想封侯,被當時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拒絕,張居正勸告萬曆皇帝和李太后,要珍惜國家名器,不要亂搞賞賜,直到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的外公才如願。公、侯、伯、子、男,五等,魏忠賢家兩個封了公爵,這還不要緊,魏忠賢有了更大的稱呼,九千歲、九千九百歲,皇帝是萬歲,親王只稱千歲。很多人就納悶,天啟皇帝怎麼這麼糊塗?一個太監,就敢稱為九千九百歲。

就我分析,天啟皇帝朱由校不是傻瓜,他的心智算是比較正常的,但是年幼,這點天啟皇帝自己知道。之所以這樣對魏忠賢,有深層次原因。

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都說了,明朝官方正式的稅種、稅率以及官員的俸祿都是不變的。明太祖建國後,採取了多重措施保護農耕、打擊貪汙,加之當時明太祖晚年的人口只有五、六千萬,國家的財政狀況足以應付。後世隨著人口膨脹,皇家宗室人口劇增,開支越來越大。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國的稅糧總收入為2285萬石,而各王府的歲祿開支合計853萬石,佔全國稅糧總收入的37%。沉重的宗祿負擔使得嘉靖皇帝陷入財政困境,為此嘉靖皇帝開始在減少宗室開支上下功夫,嘉靖皇帝晚年頒佈了《宗藩條例》,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宗室的負擔。

但到嘉靖這個時候開始,明朝財政真是缺錢了。太平歲月,朝廷缺點錢還不要緊,但從嘉靖年間開始,南倭北虜的問題就比較突出,缺錢會要命的。嘉靖皇帝雖然削減了宗室的開支,但朝廷的錢還是不夠用,為此嘉靖皇帝的兒子隆慶皇帝上臺後決定開關搞海上貿易,明朝一直是閉關鎖國的,但這次真沒有辦法了,實在缺錢,朝廷在福建漳州設了個定點港口,搞對外貿易,叫“月港”,僅此一家,別無分店,朝廷賺了一些錢貼補開支。

但到後來,錢還是不夠用,還是缺錢。隆慶皇帝當了6年皇帝后去世,兒子朱翊鈞9歲登基,是為萬曆皇帝,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是個相當精明的人,萬曆皇帝年幼不能親自治國理政,李太后就死死盯住兩個人,死死依靠這兩個人,死死相信這兩個人,這兩個人一個是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一個是內閣首輔張居正,一個算是“內相”,一個算是“外相”,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開啟了為期10年的改革,史稱萬曆新政。張居正和馮保密切配合,把裡裡外外管的基本基本服服帖帖,幹成了許多以前想幹而沒有幹成的事情。吏治好轉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生產關係理順了,生產力提高了,國庫的錢糧\t越來越多。萬曆皇帝高興、李太后高興,張居正更是志得意滿。據說某手下拍馬屁,用黃金製成“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的牌匾送給當張居正(張居正號太嶽),把太嶽相公張居正與大明天子相提並論。

但是這兩個傢伙玩的有點過,後來都被萬曆皇帝清算,一切改革回到從前。沒有張居正的日子,萬曆皇帝越來越不好過,吏治又開始腐敗,胡說八道的官員又多了起來,效率又開始下降,財政又開始緊張。萬曆皇帝從小被張居正和馮保嚇怕了,大臣們只知道有張居正,不知道有萬曆皇帝,實在氣不過。清算張居正後,始終沒有給張居正平反,也沒有再扶持一個強勢的內閣首輔總領朝綱、威壓各方。為什麼不這麼做?因為外臣做大,危險較高,自尊心也容易受損,自尊心頗強的萬曆皇帝是不願意這樣做的。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勤政了幾年,後來就不上朝了,甚至很少接見大臣,太煩了。但是總的來說,張居正死後,萬曆一朝外無權臣、內無大太監。

越到後來,萬曆帝越不關心其他事,只關心錢。後世人都說萬曆皇帝貪財好貨,他為什麼這麼貪財?缺錢!皇帝缺什麼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話是這樣說,一旦皇帝找你要錢,誰會痛痛快快給?電影《大明劫》裡,督師孫傳廷代表朝廷向關中地主要錢打戰,地主給嗎?給一點點,不夠你塞牙縫。非得動刀動槍。

《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命“發帑金賑宗室”,明朝龐大的宗室遠支已經沒有飯吃了,需要皇帝拿出私房錢賑濟。

有明一代,商稅是固定的三十稅一,是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定下的規矩。明初,國家百業待興,商稅過重對發展經濟不利,所以三十稅一符合當時實際情況。但是隨著經濟逐漸繁榮,三十稅一的確太低了,大家看看現在的稅收是多少。萬曆年間的經濟比較繁榮,從《金瓶梅》《三言兩拍》等明代書籍就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繁榮程度。

為什麼不採取正式途徑,提高有關稅的稅率?萬曆皇帝當初也想提高商業稅的稅率,但在崇尚“輕徭薄賦”的儒家理念下,加上朝中許多大員都是東南富戶,提高稅率就是動了他們的奶酪。所以,正式提高商稅的稅率是一件難以完成的工作。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由外藩繼承皇位的,因為正德皇帝死後沒有兒子和親兄弟,只好由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當上皇帝的朱厚熜想認自己的親爹為親爹,但大臣們說,朱厚熜要喊伯父弘治皇帝朱佑樘為爹,喊自己的親爹為叔父。前後爭了17年,嘉靖皇帝打死打傷無數大臣才得手。萬曆皇帝不太喜歡長子朱常洛,想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大臣尤其是東林黨不同意,但萬曆皇帝也沒有下狠手,結果東林黨贏了,爭了十幾年,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長子朱常洛被立為太子,此事稱為“國本之爭”。皇帝要辦點正事,真的很難。

既然正式提高稅率難以做到,而實際上又缺錢,怎麼辦?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日子過不下去的萬曆皇帝開始派遣太監採礦。一開始只是在河北一帶,後來蔓延到河南、山東、山西、江蘇、浙江、陝西等地。因為太監們不懂地質學,實際上並沒有開多少礦,反而發展成一種敲詐勒索,常用手法是尋找富裕人家,說他家地下或祖墳地下有礦脈,人家當然不願房子被拆、祖墳被刨,於是就要交出一筆銀子給太監才能避禍。礦稅不是朝廷的正式稅種,也不是交給國庫,而是直接交給萬曆皇帝。不少大臣就在想,萬曆皇帝要這麼多錢幹什麼?

萬曆二十八年(1600),東林黨的老大李三才向萬曆皇帝上疏:“陛下愛珠玉,民亦慕溫飽;陛下愛子孫,民亦戀妻孥,奈何陛下欲崇聚財賄,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欲綿祚萬年,而不使小民適朝夕之樂。自古未有朝廷之政令、天下之情形一至於斯,而可幸無亂者。”萬曆皇帝不理。李三才再次上疏:“一旦眾畔土崩,小民皆為敵國,風馳塵騖,亂眾麻起,陛下塊然獨處,即黃金盈箱、明珠填屋,誰為守之?”萬曆皇帝還是不理。這個李三才說的話,實在難聽,差不多意思就是:這樣下去是要亡國的,你要這麼多錢帶進棺材嗎?萬曆皇帝的脾氣實在好。

東林黨老二葉向高,當年也反對礦稅,在天啟皇帝時擔任內閣首輔,他向天啟皇帝上的第一份奏疏中寫到:我以前總是懷疑,皇帝富有四海,為什麼皇祖要這樣刻意地收斂天下之財呢?現在東虜發難,封疆突壞,舉國之財不能繼遼餉,不得不時時請發內帑,我才忽然明白了皇祖的深謀遠慮。雖然是拍馬屁,但說的也是實情。

你以為萬曆皇帝不知道徵收礦稅的危害,但當務之急是缺錢,說其他的都是扯淡。實話實說,沒有這些錢明朝可能更早完蛋。萬曆三大徵要錢,防禦努爾哈赤要錢,賑濟災民要錢,賑濟宗室要錢,太需要錢了。

為了對付努爾哈赤,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朝廷開始徵收“遼餉”,但這個錢不算多。

萬曆四十八年八月,萬曆皇帝告別人世,東林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爭來的泰昌皇帝朱常洛,幹了29天皇帝,就追隨老爹去了。15歲的天啟皇帝登基,也缺錢啊。天啟皇帝畢竟年輕,沒有爺爺萬曆皇帝經驗豐富,也沒有那麼好的耐心,他要錢找誰要?他發現了一個人才--太監魏忠賢,以魏忠賢作為自己的代理人,去辦這些很難辦的事情。你們說天啟皇帝傻,只會做木匠,但天啟皇帝不想做爺爺萬曆皇帝那樣的壞人,壞事還是讓別人幹,你們說我傻就傻吧,傻人總比壞人好。

剛才說了,魏忠賢不像其他太監,魏忠賢是成年後進宮的,人情世故、江湖規矩都懂得不少,手法也比較老道,加上不要臉,幹這事正合適。魏忠賢學習萬曆皇帝,派遣太監到江南地區徵收商稅。和萬曆的礦稅一樣,這是非法活動,沒有經過內閣同意。這些派下去的太監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暴力反抗。蘇州出現了打死徵稅官員的事件,這還了得,上頭威脅要派兵鎮壓,地主們這才乖乖交出帶頭鬧事的5個人,這5個人被押往北京處死,《五人墓碑誌》說的就是這個事。

在魏忠賢的淫威下,地主們屈服了,官員們也老實多了、聽話多了,一大批官員甘願給魏忠賢當兒子、孫子、走狗。總的來說,有魏忠賢在,天啟皇帝不缺錢,這個時期朝廷軍費比較充足,遼東局勢得到緩和,毛文龍在朝鮮的一個海島——皮島建立起抗金根據地,威脅後金後方,穩定了局勢。在正面戰場,取得了寧遠大捷(天啟六年,1626年)等多次對後金作戰的勝利,努爾哈赤在這一年死了,後金從進攻轉入防禦。

幹這麼骯髒和艱難的工作要有帽子啊,不然誰聽你的,要行雷霆手段必須要有雷霆之威。天啟皇帝在這個方面一點也不含糊,不但給了魏忠賢秉筆太監的帽子,還讓他提督東廠,魏忠賢自己沒有兒子,給魏忠賢的侄子侄孫封公封侯。公文中的規定動作“朕與廠臣”,廠臣就是魏忠賢,將魏忠賢和天啟皇帝並列。大臣上疏說大家“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天啟皇帝不理。大家稱呼魏忠賢為九千歲,天啟皇帝難道不知道?知道,沒關係。魏忠賢有威,天啟皇帝才有福,天啟皇帝只認這個理。

魏忠賢不但從富人身上要錢,而且敢從皇室宗藩下手,《明史熹宗本紀》記載:行宗室限錄法。說的是天啟五年,天啟皇帝下令將宗藩的宗祿定為永額,就是每個封在外地的親王,不管你家生了多少孩子,你家的俸祿是固定的數額,生多少孩子無關,總額就那麼多,不再像以前一樣,宗室生一個孩子,朝廷就給一份俸祿。這個改革是觸動皇室利益的,一般人不敢做,肯定是魏忠賢大力推行的結果。別看木匠皇帝傻,人家乾的可都是大事。

東林黨人是做什麼的?我也不想說多。當時有人編了《東林點將錄》送給魏忠賢,共108名,老大李三才,老二葉向高,著名的還有顧憲成、高攀龍、趙南星、鄒元標(反對張居正奪情的名人)、左光斗等,都是大權在握的要員。不能說這些人是壞人,但他們是衛道士,要保衛明朝的祖制,反對變法、反對變更祖制,什麼廢長立幼、增加稅收啊,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為什麼失敗?就是有一批東林黨的前輩在堅決反對,這批前輩中以司馬光為首。國本之爭、移宮案等都和東林黨有關,整天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破事爭的面紅耳赤,甚至是大打出手,把皇帝逼得無所事事。康熙皇帝曾經說,明朝壞就壞在哪些喜歡多事的言官手裡。

但是魏忠賢畢竟是宦官,是太監。太監從幕後走向前臺,這讓以正直、氣節自居的東林黨無法忍受。但不這樣做,天啟皇帝有什麼辦法?總不能在大臣中培養一個九千歲吧?那樣錢可能是要到了,皇位也可能變成別人的了。

魏忠賢的辦事能力、執行力都很強。太監又聽話,明朝到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可以威脅皇權了,在相互牽制中,皇帝是各方的共主,別看魏忠賢欺負大臣有一套,但是在天啟皇帝面前跟孫子差不多,一有人向天啟皇帝告狀要整魏忠賢,魏忠賢都要跑去天啟皇帝哪裡哭訴求情,甚至要求降低自家的待遇。

但是魏忠賢畢竟是流氓出生,濫用了天啟皇帝給予的權力,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像個黑社會,魏忠賢手段過於毒辣,傷天害理的事沒少幹,冤案沒少製造,天啟皇帝用魏忠賢有點“惡人治村”的味道,終歸不是長久之計。這些就是崇禎皇帝上臺後清除魏忠賢的原因。

天啟七年,22歲的天啟皇帝告別了他摯愛的木匠事業,搬到了昌平的十二陵,和祖宗們住到了一起。 天啟皇帝臨死前對弟弟崇禎皇帝說,魏忠賢“忠貞可計議大事”,這事《明史》上有記載。

16歲的朱由檢登上了皇位,崇禎皇帝從小讀書讀得好,有政治潔癖,容不下為非作歹的宦官,上臺後不聽哥哥的話,3個月後就把魏忠賢給辦了,把閹黨陸續清除,贏得東林黨的交口稱讚、拍手叫好,大明中興有望咯!

崇禎皇帝從幕後走向了前臺,但錢從哪裡來?自視甚高的崇禎皇帝不搞萬曆皇帝的那一套,也不搞魏忠賢的那一套。實在沒辦法,崇禎皇帝就伸手向全國人民要錢,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崇禎皇帝向全國徵收“遼餉”,以田為標準徵收,每畝加徵銀三釐。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又加徵“練餉”,崇禎這下成了“重徵”。這些錢最後都負擔到最辛苦最底層的勞動人民身上,把人民一步步送給李自成和張獻忠。

魏忠賢來錢的路子是從富人身上啃肉,崇禎皇帝是從窮苦人身上要錢。魏忠賢的行為不合法但合理,崇禎皇帝的行為合法但不合理。

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快要攻進來了,崇禎皇帝吹哨子(敲鐘)集合大臣,可是沒有人來,東林黨人也沒來,大部分都去迎接李自成去了,爭取在新朝廷謀個好位置,只有一個太監陪著崇禎一起去上吊,也算黃泉路上有個伴。傳說上吊前,這個太監曾說,若是魏忠賢在,事必不至此,崇禎皇帝表示同意。崇禎皇帝死前也算明白了個道理,自信很重要,但是自信滿滿一般就不是好事,崇禎皇帝的缺點就是過於自信,自視甚高,結果壞事了。

若是魏忠賢一直在,明朝會一直很黑暗,但理論上不會那麼快滅亡。因為有這個狠角色在,帝國的機器就不會缺燃油,阻擋機器前進的障礙也會被相對容易清除。但惡人在朝廷,終不是個辦法。





坐看東南了


沒一點道理!十個魏忠賢也挽救不了搖搖入墜的明朝!!!因為當時全國土地已被藩王和貪官汙吏分佔,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經在他們手中,農民無土地,又遇罕見天災,全國已經進入大饑荒狀態,僅剩的糧食又集中在藩王和貪官汙吏手中,造成政府無糧賑災,農民在死亡線上掙扎,靠吃草根、樹皮、觀音土生活,有的地方竟發生人吃人的現象!陝甘一帶最為嚴重。最終逼得農民不得不揭杆而起,逼反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最終推翻了明朝!!!


夢中想著你211620873


腐敗朝庭遲早要亡的,這與崇禎皇帝弄死魏忠賢無關。當時朝庭腐敗,苛捐雜稅甚多,民不聊生,民變四起,最後明朝被推翻。儘管魏忠賢當權時做了一些事,但他卻是一個最大的貪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