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寨主”拼多多,曇花一現還是穩坐交椅

​拼多多股價超京東了!10月25日,拼多多股價突漲,市值衝上474.71億美元,超過同為美股上市、市值448億美元的電商老大哥京東,在那個無法被忽略的日子裡,拼多多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成為電商行業的“一人之下”——僅次於阿里巴巴的第二大電商平臺,同時也成為位居阿里、騰訊和美團之後的國內第四大互聯網企業。


“二寨主”拼多多,曇花一現還是穩坐交椅


“不起眼”的拼多多

2015年9月,拼多多誕生了。彼時,阿里巴巴正忙與國際零售巨頭梅西百貨、麥德龍達成協議,在國際電商領域上開疆拓土;而京東也剛剛和韓國樂天達成合作,為其平臺優勢加碼而發力。此時的拼多多,完全被掩映在阿里巴巴和京東兩大電商巨頭的光芒下,顯得毫不顯眼,甚至有人質疑,國內電商平臺基本趨於飽和,拼多多此時誕生,可謂夾縫求生,這棵稚苗,能迎來長成參天大樹的那一天嗎?


“二寨主”拼多多,曇花一現還是穩坐交椅


隱秘而偉大

誰能想到,這個“不起眼”的拼多多竟然以飛一般的速度長大了!2016年2月,成立僅半年,拼多多便交出了單月成交額突破1000萬,付費用戶突破2000萬的成績單。也許是看到了拼多多超強的發展潛力,很快,拼多多便得到了資本的青睞。2016年3月,獲得了來自IDG資本、光速中國未透露金額的A輪融資;成立僅10個月,在用戶量突破一億的同時,又獲得了來自騰訊、IDG資本、高榕資本1.1億美元的B輪融資;同年9月,拼多多與拼好貨未透露金額的戰略合併融資;2018年4月,拼多多獲得了由騰訊產業共贏基金、紅杉資本中國投資的約30億美元C輪融資。資本的助推加上獨樹一幟的經營模式,終於,同年8月,上市不足3年的拼多多在美國上市,成為了又一位納斯達克敲鐘人,而在上市當天,拼多多又別出心裁的挑選了6位普通消費者來敲鐘,在傳達了用戶至上的同時,又理所當然地刷了一波眼球。


“二寨主”拼多多,曇花一現還是穩坐交椅


拼多多為什麼會贏?

眾所周知,“低價”是拼多多的標籤,其最能夠吸引消費者的便是其實惠的商品價格,不同於傳統的電商模式,拼多多旨在通過發起消費者拼團的模式,以更低的價格,拼團購買商品。但其實客觀說起來,聚焦於打低價策略的網站,拼多多並不是首家。早在2010年和2013年成立的楚楚街和折800,早已將9.9包郵、超低折扣、人工砍價等眾多低價策略引入到消費者的眼簾。淘寶和京東也不乏限時秒殺等特價活動。但是拼多多的拼團模式,在低價的同時,又依託微信生態圈這種社交流量高粘性和低商業化的屬性,促使消費者邀請家人、朋友、鄰居加入拼團的模式來獲取更低的價格。這無形中,為單一的電商模式加入了社交屬性,同時這種一傳十,十傳百的裂變模式相當有成效,大大增加了產品的曝光度和傳播度,這也是拼多多能夠成功積累到首批用戶的制勝法寶。同時,這種基於微信生態圈的拓客成本也相對較低,這也是拼多多能夠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可以說,拼多多消除了一個傳播過程中的人性痛點,即人們不是為了佔對方的便宜,而是可以為共同獲得一個優惠的價格而努力。


“二寨主”拼多多,曇花一現還是穩坐交椅


是穩坐交椅還是曇花一現?

雖然拼多多的成績有目共睹,但縱觀全局,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拼多多背後還存在著很多隱憂。

先期的拼多多因為對平臺上的產品沒有嚴加管教,屢屢遭到假貨投訴,讓拼多多被央視點名和相關部門約談,甚至被很多網友調侃為“坑多多”,經過平臺的嚴加整頓,雖然假貨、山寨的情況有所好轉,但“不靠譜”仍然成為拼多多在很多消費者心中的標籤,並且其在快遞物流、售前售後和商品監管等方面和阿里京東都有較大差距,成為了拼多多的一個硬傷。


“二寨主”拼多多,曇花一現還是穩坐交椅


更加值得深思的是,由於過度依賴低價和補貼來搶佔用戶,雖然明面上拼多多的營收直線上漲,根據其今年8月發佈的第二季度的財報,拼多多營收達到72億元,同比增長169%;過去12個月平臺GMV(成交總額)達709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621億元同比增長171%。簡單粗暴的高額補貼帶來用戶的同時,也帶來了鉅額的虧損,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拼多多的虧損達到了10.033億元(約合1.461億美元),不得不說,在補貼方面,拼多多夠拼的!我們要知道拼多多最大的優勢就是性價比,也知道關注性價比的用戶忠誠度一擊即破,只要有第二家電商平臺把產品售價壓的更低,不難想見,這些現有用戶就會紛紛轉移陣地,低價策略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那麼,依靠低價策略衝上電商第二把交椅的拼多多,究竟會穩坐交椅,還只是曇花一現?暫且靜觀其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