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原本可以不用死!為什麼他一定要死守北京?

相比其他王朝,明朝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它有兩個首都。太祖朱元璋最早建都在南京。當朱棣以“靖難”的名義將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趕下臺,自己成了為明朝第三任皇帝后,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但保留南京做為留都。

到明末的時候,明王朝兩面受敵。

崇禎皇帝原本可以不用死!為什麼他一定要死守北京?


東北的清軍是明朝幾代皇帝的“老冤家”,從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幾代,清軍與明朝一直糾纏不止,今天開戰,明天休戰,沒完沒了。

而自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開始,各地的“流賊”又此起彼伏,打不走、殺不光,“忠誠”地追隨崇禎,直到他政治生涯結束。

客觀的來說,崇禎帝朱由檢即位以來,始終兢兢業業,不敢有一絲懈怠,政治氣象也有過“小陽春”的回暖跡象,但是也無法扭轉大明氣數已盡的時局。

崇禎皇帝原本可以不用死!為什麼他一定要死守北京?


那崇禎帝為什麼不南遷呢?歷史上遷都的王朝有好幾個,比如北宋受到金的侵略,向南遷到杭州,建立南宋,又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都被元滅國。南宋比金存在的時間長,可以說金與宋靠到最後是宋嬴了。

話說,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新年伊始,局勢更加嚴峻了。皇帝朱由檢也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到底如何應對眼前的局面。朝中大臣分為三派。

第一派建議崇禎帝南遷,代表人物為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睿認為:在李自成的起義軍與清軍兩面夾擊之下,北京失陷是遲早的事。與其以死抗爭,不如主動南遷,騰出北京給李自成,讓他去面對東北的清軍——讓他們兩方死磕去吧。“只有南遷一策,可緩目前之急。”

李明睿的這個建議深得朱由檢讚許,說明在李明睿提出此計之前,朱由檢也曾動過這個心思。但是,雖是一國之君,也不是想幹啥就能幹啥的——朝裡一眾老臣不同意遷都。

崇禎皇帝原本可以不用死!為什麼他一定要死守北京?

是因為群臣要誓與京城共存亡嗎?非也。是這些大臣們心裡有自己的小算盤:改朝換代乃是古往今來平常之事,一朝氣數盡,一朝氣運升。不管是朱家的天下,還是李家的天下,自己不過是換一身朝服而已。反正都是向坐在上面龍椅上的人磕頭,管他是誰坐在那呢!

第二派建議崇禎帝“撤守”,代表人物是吏科都給事中吳麟徵。在朝裡一眾“明保實降”的臣子中,吳麟徵是有一點良心的。他提議,為應對西北、東北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應主動放棄山海關外的寧遠、前屯二城,由吳三桂率軍駐守北京近郊,拱衛京師。(那個時候,誰也沒想到吳三桂會投降啊!)

崇禎皇帝原本可以不用死!為什麼他一定要死守北京?


歷經多年戰亂,當時山海關外,明軍勢力已然消耗殆盡,只有寧遠、前屯、後屯等幾處要塞尚存。而且這幾處要塞都遠離明軍的大本營,補給線很容易被清軍截斷。因此不如主動棄守,聚集有限兵力,佈置于山海關一帶。這樣一方面可以阻滯清軍的進攻,一方面也可應對李自成的軍隊進攻,以此來爭取時間,再抓緊召集勤王的部隊。

但是,荒亂之中,朝廷上下都亂了陣腳。沒有人去認真分析吳麟徵的建議,沒有人看到這個建議的戰略眼光,最終“廷臣皆以棄地非策,不敢主其議。”

崇禎皇帝原本可以不用死!為什麼他一定要死守北京?


第三派的意見(也是最不靠譜的意見):提出此意見的人叫李建泰。他提議,由他率數萬軍,阻敵于山西境內。李建泰的理由也很充分:首先,李自成要想從西安進北京,山西乃是必經之路,而他是山西人,最為熟悉山西地況;其次,他自已“頗知賊中事”,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最為了解這些個“流賊”,知己知彼可百戰百勝;最後,也是最為吸引崇禎帝的一點是,李建泰頗有家資,這一仗他說要自掏腰包,不需動用國庫一兩銀子——“以家財佐軍,可資萬人數月之糧。”

崇禎帝與群臣聽此豪言壯語,激動的熱淚盈眶。崇禎帝當即拍板:就如愛卿所言!

崇禎皇帝原本可以不用死!為什麼他一定要死守北京?


正月二十六日,李建泰率軍出征。朱由檢仿照古制,行“遣將禮”。場面聲勢浩大,“旌旗金鼓甚盛”,朱由檢賜酒三杯,勉勵李建泰:“先生此去,如朕親行。”

只可惜,李建泰的部隊一天只走了三十里。為什麼呢?因為剛剛一出發,李建泰就得知,他的老家曲沃淪陷了,老家的財產損失殆盡——沒錢了,拿什麼供給萬人數月。

正月三十日,晉王朱求桂上奏朝廷:“山西危急。”李建泰後悔嘍——當時的牛皮吹大了。索性他躲在河間府內裝病,靜觀其變。(後來清軍佔領北京,此人果然投降了,此乃後話。)

二月初八,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太原,晉王朱求桂投降;十二日,忻州失守;十六日代州失守;二十三日真定失守;二十四日山西全境失守;二十五日彰德失守,趙王朱常諛被俘......北京還能挺到幾時啊!

這時,李明睿再次提出“南遷”。為了穩妥起見,這一次李明睿先私下與左都御史李邦華商議。因為李邦華是曾經舉薦過李明睿的恩師,同時一直以來是贊成南遷的,這個提議如得到了李邦華的首肯,再一同去說服皇上和眾大臣自然容易些。

沒想到,事情總是在節骨眼兒上出亂子,李邦華沒有事先與李明睿商議就提出:“聖上留守,太子南遷。”

崇禎皇帝原本可以不用死!為什麼他一定要死守北京?


這回輪到崇禎不幹了:“老子在這裡等死,兒子到南京去登基!這是哪朝哪代的祖宗理法?!”這時兵科給事中(六部中的言官,與御史互為補充。)光時亨也及時跳出來,彈劾李明睿、李邦華是在“妖言惑眾”。

一時之間,朝堂上下爭吵不斷。有的嚷著與帝都共存亡,有的說讓太子南遷,做兩手準備。但是沒有一個聲音提出,讓崇禎南下避禍。

崇禎帝徹底失望了,原本他已秘密安排好經天津從水路至南京,車船均以備妥,就等有人奏本,請他南下,他好順水推舟走人,沒料到,他的臣子們拋棄了他......

三月初一,大順軍攻陷守武關,京城北面的昌平發生了叛亂,北京城緊急戒嚴。

崇禎皇帝原本可以不用死!為什麼他一定要死守北京?


崇禎帝一面急命吳三桂棄守寧遠回京師救援,一面命駐守北直隸的劉澤清進京勤王。但一切都太晚了,吳三桂學李建泰一路磨磨蹭蹭,張望時局變化。劉澤清做得更絕,他根本沒把崇禎的命令當回事,竟一路向南搶掠去了。

三月初五,河間失守;初七,大同失守;初八,宣府失守;十二日,昌平失守;十三日,居庸關陷落......明軍在北京外圍已毫無招架之力了。

三月十七日的朝會上,朱由檢提筆寫下

“諸臣誤朕至此!”、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

“文武官個個可殺,百姓不可殺。”

是日,李自成的大順軍兵臨城下,朱由檢插翅難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