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通光電收購華為海洋或成A股第一隻“華為概念股”

10月30日晚間,亨通光電披露重組草案,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華為技術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為投資”)持有的華為海洋網絡(香港)有限公司(下稱“華為海洋”)51%股權,交易總價格為10億元。

亨通光電收購華為海洋或成A股第一隻“華為概念股”


其中,公司擬向華為投資非公開發行約4764萬股股份,另外支付現金3億元。

亨通光電錶示,本次交易完成後,公司將新增全球海纜通信網絡建設業務,華為投資將持有公司2.44%股權。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未設置業績補償機制。

截至10月31日收盤,亨通光電小幅收漲,收報14.72元/股。同時,本次交易發行股份的價格為14.75元/股,並不低於市場參考價的90%。照此計算,華為投資持有股份市值約為7億元。

Wind數據顯示,目前,亨通光電前兩大股東為亨通集團有限公司、崔根良,持股比例分別為15.66%、14.95%,且後者為前者的法定代表人,即前兩大股東實為一致行動人。

亨通光電前十大股東中,除上述兩大股東以外,其餘股東的持股比例均未超過2%。換言之,若本次重組交易完成,華為投資將成為亨通光電實際意義上的第二大股東。而這也是華為歷史上首次持有A股上市公司股份。

一直以來,上市公司對於華為概念各種“蹭蹭蹭”的行為不斷推升市場情緒。相關概念股也接連收到了監管部門的問詢,包括安利股份、誠邁科技,常山北明、科創新源等。

一位券商的通訊行業分析師表示,此前的華為概念熱炒,一方面是三季報的集中披露,業績上漲帶動了股價;另一方面,投資者的情緒也是原因之一,但從三季報數據來看,真正與華為形成業務往來,並對上市公司營收佔比產生影響的仍是少數。中長期來看,相關概念題材炒作降溫後,具備核心競爭力、技術的企業會隨著華為的發展慢慢顯現出來。”

同日晚間,亨通光電也發佈了2019年三季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46億元,同比上漲2.0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87億元,同比下降43.65%。中信證券研報指出,亨通光電業績的下滑主要因產業供需不平衡。短中期內,光纖光纜整體供過於求,供給端的產能短期消化較難,造成光纖光纜整體採量價格“雙殺”;長期來看,隨著5G應用逐步,大規模建設有望帶動光纖光纜的需求。

面對光纖集採價格大幅下降的嚴峻挑戰,亨通光電於通過收購華為海洋或將能助其海洋業務加速釋放。

公開資料及天眼查顯示,華為海洋成立於2008年,主營業務是海纜通信網絡建設,包括提供新建海纜系統解決方案和已建海纜系統端站擴容解決方案。

今年以來,華為海洋已成功交付世界現有最長的100G鏈路之一(14530公里)、全球最大直連非洲南部和歐洲的海纜系統。

其中,華為海洋網絡有限公司為華為海洋的全資子公司,業務主要由該子公司展開。2017年~2018年,該子公司分別實現淨利潤1.78億元、2.03億元,今年上年實現淨利潤5741萬元。同時,華為海洋2017年和2018年的毛利率分別為28.55%和25.29%,2019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為28.3%。

亨通光電公告稱,在收購華為海洋後,公司有望在原有海纜研發製造、海底通信網絡運營、海洋電力工程施工的基礎上,新增全球海纜通信網絡的建設業務,進一步推動公司海洋產業從“產品供應商”向“全價值鏈集成服務商”轉型。

業內人士表示,“亨通光電與華為均為各自領域的龍頭企業。從行業的發展來看,對於亨通光電的海洋業務佈局是有利的,能進一步推動上市公司在國際上的海纜通訊業務。對於華為來說,賣掉了光纜業務,也能更好地聚焦於自身核心領域發展。”

不過,前述人士也指出,亨通光電此番收購面臨著角色的轉型,從海底光纜生產製造向全球海底光纜系統集成服務商延伸。

“這是由生產製造到服務商的轉變,亨通光電在該業務板塊不再單單是研發、製造了,而是全產業鏈的延伸。因此,上市公司或將需要點時間來適應這樣的角色轉變。”他補充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