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很難交到朋友,學做權威型父母,幫助孩子“社會化”

住在我家隔壁的小剛,是個"壞孩子",脾氣古怪,經常辱罵路過他家門口的小孩,在學校期間也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和同學吵架,父母經常被老師叫到學校談話,我偶爾聽到他媽媽表示對孩子的擔憂,自己不知道是哪方面除了問題。

據我所知,為了讓小剛好好學習,媽媽經常把他關在家裡,媽媽時常大聲吼叫,嘴裡唸叨著:"你成績這麼差還不好好學習、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我叫你下來你為什麼不下來",然後孩子哭喊:"你不打我我就下來"。整個過程可以持續十幾分鍾甚至半個小時,就是重複這簡單又沒有效率的對話。

從孩子的處境中可以看得出來,他在家裡並沒有和父母進行高質量的交流,也沒多少時間和小朋友玩,在關鍵的成長階段缺少社會化的教育,不僅交流能力低下,行為也不符合與社會規範的要求。

孩子在學校很難交到朋友,學做權威型父母,幫助孩子“社會化”

"社會化"是孩子學會社會規範,使自己的行為、思想的等符合社會要求,從一個沒有獨立生活能力,沒有獨立思想方式的孩童,長成一個社會人的過程,他是孩子走向社會之前必須學會的一課,如果不能完成"社會化"的轉變,那麼孩子將無法建立健全的人格,在社會上發展會受到限制。

幫助孩子"社會化"的前提是教育方式和內容要正確,既要嚴肅對待又要要給他足夠的關懷,因此學會做權威型的父母很關鍵。

家長可能知道孩子是個什麼性格,什麼脾氣的小孩,但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屬於什麼類型的父母,育兒時出現的狀況,與其從孩子身上找問題,不如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孩子先天遺傳自父母,後天成長關鍵的時期也跟隨父母,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可以在父母身上找的到影子的。

孩子在學校很難交到朋友,學做權威型父母,幫助孩子“社會化”

四種類型的父母、你屬於哪一種?

  • 忽視型父母:低反應+低要求

這一類的父母缺少對孩子行為表現的關注,對情感的反應缺乏積極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容易感到厭煩,沒有耐心,同時對孩子提的要求,要麼不加思考就答應,要麼不顧他的感受就拒絕,缺少對孩子行為和要求的控制。此類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容易具有攻擊性,共情能力弱,不善於為別人著想,做事缺乏耐心,做人缺乏熱情。

  • 溺愛型父母:高反應+低要求

跟忽視型的父母不同,溺愛型的父母,特別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但是太過於縱容孩子的行為,太容易滿足他的要求,因此孩子比較任性,貪玩,缺少約束。此類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思想難以成熟,缺乏合作精神,生活自理能力弱。

  • 專制型父母:低反應+高要求

專制型父母對孩子及其嚴格,經常說一不二,制定高要求高標準,但常常不切實際,如果孩子完成不了,少不了數落或打罵;缺少對孩子的關心,只會拿結果說事,並不關心過程出了什麼問題。如此教育出來的孩子,大多叛逆性極強,對事物充滿牴觸,性格古怪且脾氣暴躁,不容易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

孩子在學校很難交到朋友,學做權威型父母,幫助孩子“社會化”

  • 權威型父母:高反應+高要求

權威型:即在孩子心中樹立權威,贏得孩子的尊重和喜愛。他們通常會根據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設立較高且合理的目標,並且嚴格要求孩子要努力完成目標,在這過程中該批評時批評,該肯定時積極肯定,耐心聽取孩子的想法,表達對孩子的關愛。

他們積極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的教育孩子為人處世的行為方式,不會答應孩子無理的要求,同時又能滿足他合理的要求;他們能看到孩子的短處和長處,幫助孩子揚長避短,這是一種理性而民主的教育方式。

這類父母教育的孩子,既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又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團結友愛,行為符合社會規範,同齡的孩子肯定會喜歡和他一起玩耍,因為在他身上能學習到一些優點。

由此可見,前三種類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多出現了問題,他們對孩子的需求和表現反應不夠積極,對孩子的要求不是太高就是太低,孩子行為不符合社會化要求,如此一來肯定難以交到朋友。所以為人父母,當你們發現孩子在學校難以交到朋友的時候,先學會當權威型的父母,幫助孩子社會化。

孩子在學校很難交到朋友,學做權威型父母,幫助孩子“社會化”

如何成為權威型的父母

  • 把握孩子成長關鍵期

把握好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童年階段的孩子一般會經歷兩次環境的轉變,一次是從自由自在的個人家庭轉換到集體生活的幼兒園,另一次是從玩樂為主的幼兒園轉換到以學習為主的學校裡。這兩次轉換是孩子社會化發展的關鍵期,因為此時孩子的能力有待培養,價值觀念有待形成,是最容易塑造人格的階段。

  • 學會理性地愛

缺乏理性的愛是阻礙,沒有愛的理性是冷漠。父母應當制定合乎情理的標準,堅持正確的原則,要讓孩子知道不良的行為和習慣會不利於他後續的發展。

生活方面要求孩子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可以讓他看動畫片,但不能超過一個小時;行為方面要求他不能隨地吐痰,不打罵同學,遵守交通規則,學習方面可以讓他們玩耍,但前提是要完成作業,如果能夠取得好成績就能得到獎勵。

順應孩子的天性,鼓勵孩子多和同學交流,學習上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尊敬老師,這樣才能順利的融入集體生活中。家長應當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表達對孩子的肯定,同時,又能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幫助孩子解決他們心裡的疑惑和在學校遇到的問題。

孩子在學校很難交到朋友,學做權威型父母,幫助孩子“社會化”

  • 做孩子的榜樣

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教育中心,學校只是檢驗父母教育是否成功的場所。童年時期孩子的模仿能力強,情商和性格也容易在這個階段受到影響,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來源於面對面交流中,還來源於生活的點點滴滴,比如父母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表達觀點,如何談論他人等等,人們常說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好父親勝過十個好校長,真的不是無稽之談。

所以父母應當樹立好自己的三觀,自己先成為一個符合社會規範的人,這樣孩子在家庭環境的潛移默化中就會慢慢"社會化",如果父母言行不一,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卻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那是不可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的,也不可能樹立去自身的權威。

  • 建造健康、積極、和諧的家庭環境

孩子的情感、思想、行為各方面都受到家庭的影響,父母應該做到,不搞家庭暴力,不在孩子面前吵架,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以身作則,不違反社會準則,努力向孩子傳達積極健康的思想,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應該懂得溫柔的堅持,耐心的對待,不輕易的放棄。

孩子在學校很難交到朋友,學做權威型父母,幫助孩子“社會化”

結束語

家庭教育好的孩子一般都不會差到哪裡去,孩子的社會化是孩子步入社會之前父母應該教會他們的一課,希望家長們能樹立自身的權威,溫柔並有力量的幫孩子轉變成"社會人"。

社會化是人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讓自己的行為合乎社會行為規範的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社會化是人類特有的行為,是進行社會交往的基礎。人的社會化從家庭開始,隨著一個人的成長逐漸延伸到學校,社會。社會化可以使個人逐漸實現自我完善。

我是小D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