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的選擇

格力電器的混改告一段落。最終,高瓴勝出。

董小姐的選擇

*格力混改落地

10月18日晚間,格力電器公告確認了高瓴將成為受讓方,從老股東格力集團手裡接過15%的股權,還有第一大股東的位置。交易完成後,國資背景格力集團手裡只留了3.22%股權。

這是一場“實力對決”。

買家首先得有錢。這次的股權轉讓價格是每股不低於44.17元,要買下15%的格力電器股份,得準備400億元人民幣。蔚來汽車過去4年造車總共虧掉的錢,也就這個數。

這就把一部分意向投資人擋在了門外。格力電器的這輪混改,早在去年9月就有端倪。當時珠海國資委通過一份文件表明將推動混改。但到今年5月底,浮出水面的意向投資者總共25家,除了高瓴外,還有厚朴、百度、淡馬錫等。

最終的對決,在厚朴和高瓴之間展開。截止到9月初,就剩下這兩家了,每一家都繳納了63億元的保證金。高瓴通過旗下的珠海明駿參與角逐,而厚朴的主體則是格物厚德。

除了資金實力雄厚,這兩家顯然也有信心,滿足格力電器對新任大股東的要求,即“有能力為上市公司引入有效的技術、市場及產業等協同戰略資源”,以及具備為珠海市導入有效戰略資源的能力。

董小姐的選擇

*最後是厚朴和高瓴對決

競聘格力的這兩家基金中,高瓴更有知名度。這兩年,高瓴創始人張磊出現在各類新聞中,從央視的訪談節目到華爾街日報不乏溢美之詞的報道中,同時也出現在八卦傳聞中。

這種知名度更多則來源於它將自己與一系列明星企業綁定,從早年的騰訊、海底撈到近期的百麗、永輝超市,也包括頗具話題性的蔚來汽車。不過它的這些成名項目中,很少有與國企混改搭邊的。

如果單純從投資項目看,很難用PE或者VC去界定高瓴。實際上它也是個綜合的投資公司,它的投資矩陣中很早就有二級市場基金。我問過一些做投資的朋友,對於高瓴,他們的總體判斷是“眼光不錯”。

相對而言,厚朴更為低調。如果百度“厚朴投資”,甚至都找不到它的官網。這家基金其實也頗有來頭。它的創始人之一方風雷,被稱為是“第一代中國本土投資銀行家”,他曾經是中投國際的執行總裁,也曾經是第一家合資券商高盛高華的董事長。

厚朴2007年成立時,就募集到了25億元美元,其中既有高盛集團給的錢。它的過往經歷和很多個“大交易”連在一起,包括蒙牛、電訊盈科,它當年曾牽頭花500多億成了建行第六大股東,也是中國移動等的投資人。即使在國企中,這些也都是巨無霸級別的。

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是高瓴而不是厚朴?

兩家都有運作大公司的經驗;要是談和政府、和國有企業打交道,厚朴看起來更熟門熟路一點。

有人認為,這兩年在新經濟領域中的佈局是高瓴的加分項。格力電器正在向智能家居、智能製造造船,而高瓴的投資中有一系列能成為格力電器的生態圈,比如愛奇藝、虎牙、中國鐵塔、攜程、永輝、地平線機器人等。

這個觀點看起來很有道理,其實經不起推敲。且不說那些高瓴名下的投資項目,其中也有厚朴的身影,舉個例子說,比如蔚來汽車。厚朴手裡也有很多這類籌碼,比如小米、蘑菇街、馬蜂窩等,還有AI四小龍的商湯科技、綜合物流企業壹米滴答等。

而且這種所謂的“戰略撮合”,投資人做起來不僅費力、也未必有效果。PE基金本來人就不多,哪裡有那麼多精力去管這麼多事?如果股份不多,管理層也未必聽投資人的。人家高瓴也是以不干涉經營出名的。

最有可能的原因,在高瓴近幾年的一個公告中或許能找到一些原因:高瓴資本尊重公司管理團隊,看好其能為格力創造巨大的長期增長紅利。這次“格力電器”選婿,關鍵卻是在董小姐的態度上。董明珠的強勢是公認的,“資本進來大家能共贏還好,有點矛盾怕是夠嗆”。格力的投資人也這麼說。

董小姐的選擇

*董小姐是關鍵?

到這裡,問題其實並沒有解決。高瓴姿態低,那厚朴的身段就不能柔軟嗎?過往12年做了這麼多大項目,身段不柔軟顯然是不行的。在低調的名聲之外,也沒有爆出厚朴團隊非常強硬的傳聞。和方風雷有接觸的人說,老方這幾年的身段,其實是越來越柔軟。

和PE業內人士聊到這個問題,對方反問了一句:“如果你是董小姐,你會選誰?”對於董小姐而言,厚朴的“強政府”背景,恰恰是她忌憚的地方。就像上述投資人說的,方風雷如果想要強硬,“還是能硬起來的”。

而高瓴的標籤則是市場化、專業而且能講道理。即便如此,董小姐也沒有完全放心。9月26日,格臻投資成立,18個股東就是以董明珠為首的格力電器核心高管。格力電器未來會不會管理層收購?這個舉動也多了一重曖昧色彩。

但是,高瓴圖什麼呢?

它應該是認定,格力是家好公司。從公開資料中可以看到,高瓴從2006年開始就在持續買入格力股份。格力電器的財報顯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高瓴共持有4339.64萬股股份,佔格力電器總股本的072%。在這之前,高瓴已經是格力電器第八大股東。

如果高瓴看重的是格力未來的增長紅利,如果高瓴之後也不參與格力的管理層具體事務,那它為什麼要參與混改?更為理性的選擇,應該是持續從二級市場買入。如今花了400多個億,既不能對公司做主,這部分錢的流動性還變差了。

董小姐的選擇

*投資圈有名也很重要

在盈利之外,有人認為高瓴在意的還是“名聲”。近些年,PE和VC也越來越重視“名聲”。它對基金能否獲得項目、爭取投資人有直接的影響。一家專業基金沒法從地方政府那裡拿到錢,原因很可能就是因為對方沒聽說過他們。這就是塊敲門磚,敲開了門之後,過往業績、專業判斷才有價值。

“贏得”格力,無疑已經提升了高瓴的知名度。不過即使以他們現有的知名度和口碑,吸引潛在投資項目肯定沒問題。連我的朋友,一個只要融資3000萬元人民幣的小公司都想找高瓴聊聊。而去年9月,高瓴剛完成106億美元的新基金,顯然募資也沒有壓力。

不過問題也在手裡拿的錢太多。這個體量的基金要做點大事,就需要大名聲。有了名聲,也意味著很多事就好辦多了。


題圖:打開哪扇門?圖片來自Pexe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