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無法封侯,究竟是殺降不祥還是同僚傾軋?或許另有別情

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難道飛將軍李廣不能封侯的原因僅僅是殺降不祥嗎?或許這背後另有隱情。

李廣無法封侯,究竟是殺降不祥還是同僚傾軋?或許另有別情

01、軍功太少,難以封侯

誠然,殺降不詳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解放軍都是提倡優待俘虜。可是在那個古代惡劣的環境中,確實存在著許多客觀條件,打仗途中帶領大量俘虜,一來不便於部隊管理和前行,二來大量降兵要消耗大量糧草,所以一般古代作戰中都是將投降的士兵就地斬殺,屬不得已而為之。

而且就算是殺降不祥,但是封侯還是需要用成績來說話,漢朝沿用了秦朝制度,也就是商鞅的軍功封爵制度,以軍功論成敗,那麼我們來看看李廣一生的戰績履歷表。

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蕭關,李廣從軍抗擊匈奴,因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眾多,被任為漢中郎。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先是擔任隴西都尉,吳、楚七國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叛軍軍旗,立功揚名。

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李廣任驍騎將軍帶領大軍攻打馬邑之戰,無功而返。公元前129年,李廣被任為將軍,出雁門關進攻匈奴,出師不利,李廣帶領的軍隊被打敗,自己被生擒,所幸在路上得以逃脫。李廣回到京城後,朝廷執法官判決李廣此次戰役損失傷亡慘重且被敵軍活捉,故判李廣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貶為庶民。

李廣無法封侯,究竟是殺降不祥還是同僚傾軋?或許另有別情

沒多久,由於匈奴再度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漢武帝再度起用李廣,命他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是飛將軍李廣在此鎮守,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史記.李將軍列傳》

公元前123年,李廣再次被任命後將軍,從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討伐匈奴。在這次討伐過程中,許多將領因斬殺敵軍的首級數,憑藉軍功得以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卻因無戰功而錯失良機。

兩年後,李廣以郎中令官職率領四千騎兵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兵分兩路攻打匈奴,李廣的兒子李敢獨自和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匈奴騎兵陣,又從其左右兩翼突出,回來後面露輕敵驕傲之色,結果遭到匈奴猛攻,漢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苦苦撐到第二天,博望侯的軍隊才趕到,漢軍才得以解圍,當時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收兵回朝後博望侯行軍遲緩,延誤限期處死刑,用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無封賞。

可見李廣這一生並沒有傲人的軍功得以封侯,而同時期被封侯的衛青和霍去病卻是憑藉剽悍的戰功,為自己贏得前程和封號。那麼勇猛過人的李廣為何在多次戰役中無法取勝?

李廣無法封侯,究竟是殺降不祥還是同僚傾軋?或許另有別情

02、李廣自身有不少缺陷以及政治上的不成熟,斷送了封侯的機會

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和堂弟李蔡一同侍奉漢文帝,到了漢景帝時期,李蔡已達到了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漢武帝時,還做了代國的國相。公元前124年,李蔡被提拔為輕車將軍,隨衛青出征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斬殺敵人首級達到了規定,被封為樂安侯。公元前121前,李蔡代公孫弘擔任丞相一職。李蔡的才幹和名聲都遠遠不及李廣,但李廣既無封爵也無封地,官位從未超過九卿,可是李蔡卻被封為列侯,官位達三公。就連李廣屬下的軍官和士兵們,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

這其中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

李廣曾經公報私仇殺死霸陵尉,當然這對於他的前程並不會造成阻礙,可是有的錯誤卻不能輕易去犯。李廣為人勇猛過人,卻智謀不足,而且政治上也是極其不成熟。

李廣無法封侯,究竟是殺降不祥還是同僚傾軋?或許另有別情

漢景帝時期,李廣鎮壓七國之亂後,他作為朝廷派去的人,卻私下接受梁王的將軍印。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了,同時也是犯了皇家的大忌。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弟弟,可是這個弟弟卻不安分得很。公元前150年(漢景帝前元七年),漢景帝廢黜太子劉榮,竇太后一直想要讓自己心愛的小兒子劉武作為繼承人,梁王自己當然也對於這個皇位垂涎三尺。雖然漢景帝喝醉酒的時候說過百年後要傳位給劉武,可是內心對於這個野心勃勃的弟弟忌憚三分的。

所以漢景帝和梁王之間的關係很是微妙,加上有春秋戰國的各諸侯亂戰的前車之鑑,朝廷對於分封諸侯就難免心有餘悸,而李廣卻沒有既充分認識到朝廷和諸侯之間的關係,更沒有意識到漢景帝對於梁王的防範和忌憚之心,私下收受梁王的將軍印。故

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史記.李將軍列傳》

本來李廣在平七國之亂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漢景帝解除了心頭之患,如果不是因為李廣做出那檔子事情,或許漢景帝高興了,封侯也是有可能的,可李廣最後卻連個賞賜都沒撈到。

李廣無法封侯,究竟是殺降不祥還是同僚傾軋?或許另有別情

03、李廣雖然勇猛,可是調兵遣將毫無章法,難以擔當大任,故漢武帝不予重用

有人把李廣將軍的死歸結於是受到衛青的排擠,我覺得這種論斷太過武斷。衛青為人低調,而且他立下的戰功早已遠遠超過了李廣,而且當時漢武帝已經提拔了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目的是為了制衡衛青,所以不論是從衛青的性格和一貫為人處世來看,還是從他當時的處境,衛青都不可能去排擠不論地位身份還是戰功都不如自己的李廣。

還有人提出是漢武帝不肯重用李廣,以致於他無法立功封侯,其實我倒是覺得漢武帝沒有重用李廣,問題在李廣帶兵打仗全無章法,非大將之才。

漢武帝剛剛登基之時,同時任命李廣和程不識為未央宮的禁衛軍長官。程不識和李廣都曾經擔任過邊郡太守併兼管軍隊駐防。可是兩人帶兵打仗的風格迥異,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勢,他一般尋找靠近水豐草茂的地方駐紮軍隊,如此一來自然有了不少便利,可是同時會帶來其他不利於因素,李廣卻未予考量,而且部隊晚上從不打更自衛,幕府還簡化了各種文書簿冊,只是在稍遠的地方佈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

而程不識對隊伍的編制、行軍隊列、駐營陣勢等要求嚴苛,夜裡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一直要做到天明,軍隊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但是嚴格的紀律和部署使得他們也不曾遇到危險。程不識說:“李廣治兵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那就回措手不及,無法抵擋了。”

從李廣和程不識兩人帶兵打仗的細枝末節中,我們不難發現李廣的部隊缺乏嚴明的紀律性,太過隨意性,如果是遇到匈奴小股軍力,還可以依靠殺敵勇猛僥倖取勝,如果是遇到有著精心部署和豐富作戰經驗的敵軍主力,就很難取勝。

故司馬光這麼評價李廣:

效不識(即程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資治通鑑》

無獨有偶,明代黃淳耀對於李廣的評論是:

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敘廣得意處,在為上郡以百騎御匈奴數千騎,射殺其將,解鞍縱臥,此固裨將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陣,正正之旗,進如風雨,退如山嶽,

廣豈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謀反,只憚衛青與汲黯,而不聞及廣。

所以李廣一生中難有大的戰功,這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漢武帝不敢重用他的原因。

李廣無法封侯,究竟是殺降不祥還是同僚傾軋?或許另有別情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奉命率軍攻打匈奴,此時已經六十多歲的李廣意識倒這可能是自己最後一次可以立戰功的機會了,所以多次懇請漢武帝要求出戰與匈奴正面交鋒。漢武帝知道打仗非兒戲,故表面上答應了李廣的請求,可是暗卻警示衛青:李廣年老,且曾經多次攻打匈奴未見成效,不能讓他與單于對陣,恐怕貽誤戰機,無法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

漢軍出塞後,衛青捉到匈奴兵摸清了單于駐地,親自帶精兵追逐單于,他命令李廣和右將軍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

所以當衛青發文書(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給李廣的幕府後,李廣大為惱火,沒有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領兵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因為沒有嚮導而迷路,落在大將軍之後,以致單于逃跑了。最後衛青派長史急令李廣幕府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將所有罪過和責任纜下,說: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史記.李將軍列傳》

也許最後李廣心中已經充滿了絕望,他知道自己此生已經無法再有封侯的機會了,故不想因此而受到屈辱和審問了,自盡身亡。

不得不說,李廣是一個悲情的將軍,他一生苦苦追求的封侯願望終究難以達成,但是細究之下,其實這其中大部分都是李廣自身的原因所造成。其實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封侯又如何呢?畢竟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入萬丈深淵。


司馬光《資治通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