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之會,為何秦昭襄王沒有像扣留楚懷王那樣扣留趙王?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邀約楚懷王到武關會盟(今天的陝西省丹鳳縣武關)。楚懷王到達武關後,就被秦王的弟弟涇陽君扣押,在大將白起的護送下,到了秦國首都咸陽。在過了兩年寄人籬下的生活之後,楚懷王客死咸陽。

武關會盟是在秦楚兩國交戰多年之後,秦國已經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舉行的。對秦國而言,搞一個高端會盟,初衷壓根就是給楚國設計的一個圈套——以禮代兵。對楚國而言,多年的抗秦戰爭幾乎沒有勝利,已經被折騰得遍體鱗傷,急需要停止戰爭,改善關係。

楚懷王誤以為可以和秦王平起平坐,重修舊好。外交無僥倖,果然事與願違,楚懷王落入虎口。一千多年以後,唐代大詩人來到了武關,留下了“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的慨嘆。

澠池之會,為何秦昭襄王沒有像扣留楚懷王那樣扣留趙王?

武關會盟過去20年之後,時間到了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準備集中精力消滅楚國,為了穩定邊防,主動邀約趙惠文王在澠池(今天的河南省澠池縣)搞了一次秦趙高層會談。

這次會晤的主角是秦昭襄王、趙惠文王。陪同趙惠文王前往澠池赴約的還有著名的趙國重臣藺相如。

藺相如是一個自帶光環的人物,他和秦昭襄王的第一次交手,就創造了完璧歸趙的故事,成為聳立在歷史深處的大人物。

秦昭襄王聽說趙國得到了楚國的一塊和氏璧,心裡惦記得不行。於是,給趙惠文王寫了一封信,希望拿秦國的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當時秦國處於戰略上升期,國力比較強大。秦王的來信提出以城易璧,無異於巧奪。不給,擔心秦國攻打;給,明知道秦不會拿出城池。

如何解開這個困局?有人推薦了忠勇仁義的藺相如。趙王立聽取藺相如的意見,並願意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

澠池之會,為何秦昭襄王沒有像扣留楚懷王那樣扣留趙王?

秦昭襄王見到和氏璧後,和左右近臣、美女妻妾一起分享這塊絕世寶物,似乎忘記了以城易璧的承諾。藺相如急中生智,以給秦王指出璧上瑕疵為由,要回和氏璧並退至章臺的柱子跟前,說明了趙王的心意和敬意,斥責秦王出爾反爾,不守約定。無奈之下,秦王齋戒五日,準備舉辦迎奉和氏璧大殿。這時候,藺相如安排隨從喬裝打扮,帶著和氏璧潛逃回國。最終,秦沒有得到和氏璧,趙沒有拿到城池。

但藺相如的忠勇德行卻留了下來。

這回,秦昭襄王在澠池相約。

趙惠文王赴約,風險很大。就在他剛剛即位的那年,秦國設下圈套,在武關扣押了楚懷王。

不去,就會和秦王交惡,加上國力沒有比較優勢,一定會受到威脅。

在權衡當時行駛之後,趙王決定前往澠池。他帶上了曾經“完璧歸趙”的老臣藺相如。

澠池之會沒有像二十年前武關會盟那樣,秦王並沒有扣留趙惠文王。

首先,秦昭襄王和趙國之間有著割不斷的歷史淵源。當初,若果沒有趙惠文王的父親趙武靈王的站臺,秦昭襄王恐怕做不了秦國君主。受人恩惠,報人大德。秦昭襄王不可能對恩人的兒子下黑手。

澠池之會,為何秦昭襄王沒有像扣留楚懷王那樣扣留趙王?

再從趙國自身發展看,雖然秦趙雙方時有交惡,但趙國國力逐步攀升,出現明顯的比較優勢。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趙國聯合燕、韓、魏、齊向秦開戰,秦國自顧不暇,無力四面樹敵。到了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前283)前後,趙惠文王堅持父親胡服騎射的改革政策,趙國實力達到巔峰,已經成為山東六國的翹楚。在這個大背景下,澠池之會時的趙國已經完全不是二十年前武關會盟時的楚國。

從當時的發展趨勢看,在秦國的戰略路徑中,趙國屬於需要穩固的力量。“完璧歸趙”後的幾年間,秦昭襄王多次攻打趙國,奪取趙國多城,但趙國一直走在追趕秦國的道路上。秦國當前的目標是攻打楚國,他要贏得空間,和趙國修復關係。加上燕國聯合其他國家攻打齊國,趙國同樣面臨著燕國帶來的風險。秦趙都有進行和談的需要。澠池之會,是秦趙相互承諾放棄武力對抗的簽約大會。趙惠文王被扣留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再說說隨趙惠文王同行的藺相如。因為和氏璧,秦昭襄王記得這個血腥漢子。在這次會談中,又是藺相如義正言辭、據理力爭,保全趙國顏面和趙惠文王的安全。

大國外交,利益至上。楚懷王被扣和趙惠文王無恙,都是秦王保證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結果。

�D�7�?�,(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