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紀行之檳榔嶼的姓氏橋

​2019年8月,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


馬來西亞紀行之檳榔嶼的姓氏橋

馬來西亞紀行之檳榔嶼的姓氏橋

馬來西亞紀行之檳榔嶼的姓氏橋

馬來西亞紀行之檳榔嶼的姓氏橋

海邊的灘塗上搭建著許多高腳屋,屋子用一根根套著鋼管的木柱撐起,屋底距離黑色的泥灘和綠瑩瑩的海水有兩米左右。

高腳屋多是裡外兩間,有三十四平方,屋子的建築材料,有的是木板,也有水泥,更多的是鍍鋅波紋鐵皮。屋子一棟挨著一棟,排成一列列,中間是通行的木橋,木橋一端接著岸邊,一端通向海。

夏日午後,熱帶頂頭的太陽將木橋、房屋曬得滾燙,被汙染的海邊瀰漫著水汽和腥氣。

一位老嫗坐在門口的地上,她穿著吊帶,面前放著一隻不鏽鋼水杯和一碟米飯一類的食物。她好像站不起來,靠手撐著在地上蠕動。

看她模樣,是典型的馬來婦女的長相,但門上貼著的福字和紅燈籠說明這是家華人的居所。

這裡是檳榔嶼喬治市著名的華人聚居區——姓氏橋。橋就是棧橋,一座座棧橋串起了一間間高腳屋,在海邊連成了數百米長的一大片。

每一個棧橋連接的都是一個姓氏,這數十戶同姓人家以宗族形式聚集,每個橋都有自己的家廟,供奉著不同的神仙。上面的照片是姓林橋,還有姓周橋、姓李橋、姓陳橋、姓楊橋等等,還有座特別些的雜姓橋。​

上面的圖片是姓林橋。有些姓氏橋更破舊,比如雜姓橋,有的卻被修整的頗為整齊,高腳屋的建築材料也不差,夜晚時光,霓虹燈閃爍,流光溢彩。但一百年前的圖片告訴我們,這裡是在城市中無立足之處的中國漁民、船伕聚集的地方,是海灘上的貧民窟。現在,這裡依然居住著城市貧民,光膀子的華人漁民還在修補著漁網、魚簍。

其實,一百多年前的廣州、上海、福州等地,何嘗不是這等模樣?現如今只有檳城的保留下來了,成了懷舊的符號,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接著上一篇聊聊馬來西亞的歷史。英國人殖民後為何大批引入中國移民?畢竟,即使是那些被稱為“豬仔”的契約華工,大多也是自願的。

從中國方面,當然是由於清末的人口劇增、太平天國戰亂以及清政府統治下的赤貧。曾經高達50%死亡率的下南洋,不是豁出一條命,誰會去幹?

從英國、荷蘭殖民者角度,是因為中國勞動力的價值極高。

與懶惰、不積蓄、不思進取的熱帶島民相比,中國人極勤奮,能吃苦,會種地打魚採礦,宗族團結,組織觀念強,可以形成穩定的股份制商業體系。有了中國人,這裡才能發展,才能收到稅。若是靠著那幫懶洋洋的土著,帝國還要倒貼,殖民會虧死的。

我不知道“全世界最勤勞”的稱號是否一定歸屬於中國人,起碼在一百多年前,中國勞工苦力的性價比之高,無出其右。不僅在東南亞,還在美國、拉美,甚至在一戰時的歐洲,哪裡在瘋狂挖坑埋土,哪裡就有身形瘦小卻不知疲倦的中國勞工。

基建狂魔是有基因的,咱們的魔性可不僅僅強在工業生產能力上,最強的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