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不能狂而無法,大師們的“法”是什麼?

額外的聲音


歷史上各時期的草書大師們遵循的“法”,是指草書在自然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的一套約定俗成的書寫法則。這些法則中包括一些字公認的固定寫法,一些草書的組織符號等。

草書不能狂而無法,對這一點,歷史上的那些草書大家們有著深刻的認識。宋代草書大家黃庭堅,對唐代草書大師張旭的草書極為欣賞,而張旭的草書以狂放不羈而著稱於世。世人皆贊其“狂”,但黃庭堅卻對張旭草書中的“法”強調有加。黃庭堅說:

“人聞張顛未嘗見其筆墨,遂妄作狂蹶之書,託之長史。其實張公姿性顛逸,其書字字入法度中。”

黃庭堅“字字入法度”的評價,很好地說出了草書中“法”的重要性。

  • 張旭草書

那草書中的“法”是從哪裡來的呢?

中國的文字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始終遵循著美觀、實用,易識易辨的發展規律。中國書法藝術依託文字而存在,書法的各種書體的發展也呈現出逐漸規範化的特點。

草書作為書法的一種書體,也在自然的演變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向規範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歷史上史游、張芝、王羲之、王獻之等人通過對草書不斷的實用整理和優化,給後世樹立了一個個的規範草書樣本,這些名家的草書經典就成為後世學習草書的範本。

在西漢未期,史游等人在草隸的基礎上發展出章草。章草簡化和規範了草隸字體的結構和筆畫。使其結構明晰明確、並在書寫時需要遵循一定的章程。到了東漢時期,書法家張芝又在章草的基礎上演變整理出今草。今草去除了章草書中存留的隸意,對一些字的寫法也進行了簡化。張芝將章草書字字獨立的寫法進行了藝術上的升級,首開以連綿縱橫之法寫草書之先河,這就是史稱的“章草今化”。張芝從此也樹立了今草始創者的地位。

  • 張芝草書

東晉時期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在張芝今草的基礎上,又極大地推動了草書風格和技法上的發展。至此,草書的發展走向了成熟。張芝和王羲之父子的草書也成為草書的一種標準,他們為後世的習草之人創立了草書的法度和規則,並深刻地影響了後世草書的發展。

之後歷代的草書大師們學習草書,無一例外地都從他們的草書之中借鑑吸取藝術精華和學習草法,並在學習他們草書的基礎之上,創立各種藝術風格。可以說,後世草書大家作品中的“法”,都來自張芝、二王等的草書經典之中。

  •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說一幅草書作品“狂而有法”是對其很高的評價。“狂”在草書中是一種很高的藝術境界,是對通常草書作品的超越,“狂”是書者心性和精神世界與筆墨的一種結合,是對平凡人格的昇華。在草書創作中,書者的內心精神世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其它書體相比,草書更注重書寫意境,更強調錶達精神和情感。但草書的“狂”並不是恣意妄為,任性揮灑,而是建立在規矩和法度之上的。換言之,建立在規矩和法度之上的“狂”才有意義,才有藝術價值。

清代張之屏說:

“草書全以神行,運規矩於無形,任精神為變化…”

草書大家們將法隱於內,將狂展於外。從形式上看,狂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狂通過對線條、結字和章法的極度誇張變化來表現,它超越了常態,表面上看恣意狂野,但內有法度相制約。狂是要擺脫常態,掙脫束縛,法是要適時約束,不致失控。

  • 唐代孫過庭《書譜》

內行的人欣賞草書時,將草書作品能不能做到“狂而有法”作為重要標準來對其進行衡量。“狂而有法”需要通過向古人的經典不斷學習才能做到。如果不遵守草書中約定俗成的那些規則法度,在創作草書作品時,由著自己的心性信筆由疆、任性書寫,其結果就是寫出的作品似脫韁野馬,如天書一般。既難以辨識,也不具藝術欣賞價值。

從古至今,歷代草書名家一再強調草書的法度問題,古代習草者亦格外重視習草之前的楷書練習。古代書家將寫好楷書當成是習草之前的打基礎練習,認為習草之前先練楷書可以培養重法度,守規則的書寫習慣。古代的草書大家們大都有著極為深厚的楷書功底。趙構在書論《翰墨志》中說:

“人多能正書而後草書,蓋二法不可不兼有”。

他的意思就是說,先練好楷書,再練草書,才能在寫草書時做到有收有放、有法有度。

  • 當代劉洪彪草書

書者通過將“狂”和“法”的完美結合才能將草書藝術的魅力呈現出來。既要淋漓盡致地展示草書狂肆的藝術特點,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和法度。要做到“筆筆有淵源、字字有出處”。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中說:

“草書不難於狂逸,難於狂逸中不違筆意也。”

就是說不論草書寫得多麼狂放,也要遵循其基本規則,不能狂而無法。不論草書怎樣書寫,都不能偏離這一宗旨。

回答完畢。


杉石石


草書看似隨性狂放,實則法度嚴,變化大,它是由點,畫,線條組合而成的。點畫線條寫不好直接影響草書字形的效果。概括來說,草書"法"的特徵有以下五個:

一中鋒。沒有中鋒運筆為主幹的草書就是亂草,不論寫任何書體都要求中鋒行筆,草書也一樣。而且更強調以中鋒為主,側鋒取妍,因為在線條快速流轉中,沒有中鋒行筆的根本大法,就會線條虛飄滑浮,失去草書的美感。可適當採用側鋒,取勢增加變化,也應有起伏變化,猶忌線條均衡等粗。我們看下圖張旭,懷素的名帖帖都是中鋒勁道,線條凝練,筆勢遒勁很足的立體感。

二變化。草書筆畫改變了楷書字形的原型,只留下大致的輪廓,這是草書最大的變化,然後還有筆畫的變化,線條的形態變化,使轉回環的變化,點畫方圓的變化,縈帶虛實的變化等

如黃庭堅的草書,中鋒行筆,中間有側鋒,不論直畫,曲畫,均有起伏跌宕粗細濃淡的變化,均有起伏變化。

三符號。草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符號的出現和運用。中國草書源遠流長,風格多樣,但總體有以約定俗成標準的符號。如果沒有了統一的符號標準。都來發明草書寫法。就會給草書的臨摹辨識帶來困難,如《王羲之的草訣百韻歌》為主,近代于右任在研究發明,《標準草書》進行了更為詳細的歸納。用符號代替相近的偏旁,如下"言"字旁,都可用符號代替

四連綿。孫過庭《書譜》"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使轉的一個主要含義,就是把一筆一劃連綿起來,通過線條筆畫上下翻轉,絞轉,縈繞,起伏,從而形成草書行雲流水起伏跌宕的藝術特色。

連綿書寫是草書的特點之一,素有"一筆書"之稱。其手法主要有三種1是實連,2虛連,3斷連。通過點畫,線條在連綿的運筆過程中的變化,有時筆斷意連,有時筆連意斷,是組成草字的基本單元。也是我們一般欣賞書法家草書功底的主要依據點畫,線條美感必然增加字形的美感,對提高草書造詣是至關重要。

五是省減省甚至省略原來的筆畫,如下面草書"單"字。"假"字比楷書簡省了很多筆畫,

以上所說草書的五個草法特點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綜合運用的。


張勁逸


草書雖草,但也有法度,明項元評懷素《論書帖》:"出規入矩,絕狂怪之形,要其合作處,若契"二王″,無一筆無來源″。下面以懷素《論書帖》為例作分析:

一,每行字左右搖擺,悠然自得,瀟瀟灑灑。它們是依照一條中軸線左右擺動。雖然單字有正斜關係,但整體平穩有動感。有生氣和生命力。

二,草書字有大小、收放、斜正變化,打破平衡和對稱,創造動態中求平衡。將標準形變為藝術形。

三,筆勢不斷,存在於每一字、每一行、每一段。臨此帖要注意走勢和運動軌跡。

懷素是守法的,元鮮于樞說:"懷素守法,特多古意。″

法帖釋文:

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後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廢,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亦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有也。

(上圖書法作品為懷素所書,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