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通海震後文物修繕保護工作近尾聲

素有“禮樂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美譽的通海,不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還得到了較好傳承,同時還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物先進縣”。走在通海古城,人們總會被這裡的古代建築所吸引。2018年地震來襲,導致很多文物受損嚴重。時間過去了一年多,震後文物修繕保護工作進展如何?還有哪些文物亟待修繕?為此,記者前往通海縣文物管理所瞭解情況。

地震來襲,文物受損

2018年8月13日,通海縣發生5.0級地震,8月14日再次發生5.0級地震,兩次地震震中均位於通海縣四街鎮附近,受災區域主要在通海縣和江川區。記者從通海縣文物管理所瞭解到,由於地震波縱橫交錯,致使很多文物受損。為此,通海縣文化和旅遊局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秀山古建築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街常氏宗祠、河西圓明寺、河西文廟、河西大興福寺、小新村三聖宮、楊廣法明寺、楊廣文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新慈濟寺、義廣哨宋氏宗祠、黃龍宴公廟、河西蘇氏宗祠、漢邑馬克昌故居、九龍池大寺,共14項文物進行排查,發現存在牆體開裂、簷翼角倒塌、戧脊斷裂、木構件榫卯脫落、獸頭脫落、瓦屋面鬆動、牆體傾斜、牆皮脫落等不同程度的受損情況,修繕工作迫在眉睫。

為確保受損文物安全,市、縣文物管理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應急預防措施,但受損文物安全狀況仍不容樂觀,個別建築仍存在整體倒塌的危險。


玉溪通海震後文物修繕保護工作近尾聲

修繕中的三聖宮外景

依靠政府力量,啟動修繕工作

為避免造成更大損失,通海縣文化和旅遊局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認真組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照片拍攝、資料收集等工作,積極開展“8·13”通海地震受損文物搶險、修繕經費的申報等前期工作。

2018年11月,按照雲南省文物局通知要求,通海縣請專業設計人員完成了7個文物保護單位搶險修繕工程設計方案的編制,包括秀山古建築群、四街常氏宗祠、河西圓明寺、河西文廟、小新村三聖宮、楊廣法明寺、河西大興福寺。

據通海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李波介紹,地震受損文物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經勘察評估、逐級申報、方案設計等程序,2018年11月,國家迅速下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專項資金400多萬元,這讓縣文管所工作人員備感欣慰。2019年7月,修繕工作正式啟動,截至10月15日,已完成河西圓明寺的修繕,力求年底完成所有項目的修繕。在修繕過程中也出現了未曾遇見的新情況,比如河西文廟部分樑柱被白蟻蛀空、四街常氏宗祠外圍搭建了臨時用房等問題,這些問題讓文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意識到文物保護日常巡查和管理的重要性。


玉溪通海震後文物修繕保護工作近尾聲

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李波介紹情況


社會力量支持,彌補資金不足

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要對文物進行很好的日常管護,除了依靠國家及各相關部門下撥的專項資金外,最重要的是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李波說:“四街鎮者灣村茶花寺觀音閣是一座明代建築,屬於市級文保單位。我們在勘察中發現觀音閣殘損比較嚴重,需要20餘萬元才能完成修繕工作。在修繕中,市級文管部門匹配資金10萬元,縣政協補助資金8萬元,者灣村的老人自發集資4萬多元,多方出資共同完成了修繕。”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九龍池大寺,為清末建築,由元山、九龍、碧溪三個村(社區)共同管理。平日裡,三個村(社區)與街道共同出資請專人管護。通海籍的企業家文天福,兩次捐資總計126萬元修繕九龍池大寺,不僅新建了廣場,為村民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場地,還對寺內建築進行了修繕。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甸高村關聖宮是清康熙四十年的建築,前殿屬乾隆年間建築,大殿建於康熙年間。2018年地震前,關聖宮就存在大梁倒塌的危險。村裡老年協會的退休工人發揮帶頭作用,邀請村裡的老年人一起到縣裡多家單位請示彙報,最終申請到5萬元資金,對關聖宮進行了修繕。

採訪中,甸高村的老人們平靜地告訴記者,社會力量修繕文物和古建築,在通海人看來是平常事,大家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而且更多人願意這樣堅持下去。

社會力量的參與,有效彌補了專項修繕資金、文物保護工作資金不足的狀況。


玉溪通海震後文物修繕保護工作近尾聲

三聖宮中殿出現偏移的樑柱已矯正,屋頂也更換了。

修繕中的三聖宮

據李波介紹,小新村三聖宮的修繕已接近尾聲,當地村民對修繕效果非常滿意。為此,記者驅車前往楊廣鎮小新村的三聖宮。

三聖宮三面環山,兩股山溪終年流淌在寺院周圍,整體形狀像一條大船。據瞭解,三聖宮始建於元末,歷經明清重建重修,總面積6000多平方米,為三進式兩院佈局,由大殿、後東西兩廂、中殿、前東西兩廂、前殿(重簷)及前、中、後的6個躲間組成,1993年被公佈為雲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寺院內的木雕格子門,出自清末通海木雕大師高應美之手,這也是三聖宮最吸引遊客的地方。

據三聖宮內67歲的看護人員包林生介紹,地震後整個寺院出現了屋面鬆動、牆體開裂、牆皮脫落等受損情況。此次修繕更換了鬆動的瓦屋面,矯正了偏移的樑柱,替換了殿內受損的木頭並做了防腐防潮處理,對裂痕進行重新堆砌和粉刷等處理,估計近期就能完工。

環三聖宮一圈,記者在後院的大樹下看到了供人們休息的幾套石桌椅。包林生告訴記者,這些桌椅是村裡的老人自發修建的,連三聖宮的日常管理也是村裡的老人在負責。

這一趟,記者不僅對通海震後文物的修繕工作情況有了瞭解,還深切地感受到通海悠久的歷史文化,對這裡的老百姓也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文物修繕保護工作得靠政府資金支持,靠社會力量參與,更得靠根植於群眾內心深處的人文情懷和責任擔當。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或推薦給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