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員是怎麼知道自己駕駛的飛機被敵方雷達或導彈系統鎖定的呢?

Future33287612


隨著戰鬥機雷達和導彈技術的進步,超視距空戰越來越普遍,近距格鬥出現的機會也隨之越來越少。對飛行員來說,越早知道己方戰機被敵方雷達或導彈鎖定,就越能提高自己的生存機率,從而儘早機動規避導彈攻擊。飛行員主要通過機載告警雷達系統來感知雷達或導彈的鎖定,根據告警雷達發出的信息採取規避行動,以離開危險區域,或者開啟電子對抗系統。

機載告警雷達系統是現代戰鬥機必不可缺的設備。戰鬥機的雷達在探測目標時會不斷向外發射雷達波,跟蹤或鎖定目標時,需要對目標進行持續照射。基於這一點,機載告警雷達系統通過對照射到己方戰機上的雷達信號進行分析,為飛行員提供威脅信號的來源方位,類型和工作狀態等信息,以確保飛行員能夠把握戰場空情全部態勢。雷達告警系統截獲,識別,定位敵方雷達發射源,用代碼或聲音告知飛行員所受威脅的類型和等級,同時還可以提供敵方武器系統處於何種工作狀態(包括搜索,跟蹤和發射)的信息。

(蘇35戰鬥機上安裝的雷達告警系統)

(SU27戰鬥機上使用的SPO-15LM雷達對準系統的界面圖)

此外,現代機載雷達告警系統還包含導彈逼近傳感器,用來探測來襲導彈的方位和速度。其主要是利用紅外或雷達等探測方式,探測導彈尾焰紅外特徵或雷達反射,通過計算分析得出導彈來襲的位置和方位,為飛行員提供導彈預警,支持飛行員進行機動規避來襲導彈的攻擊。

(戰機尾部安裝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

(戰鬥機上的導彈逼近報警紅外探測器)

(導彈逼近告警系統中高分辨率紅外圖像)

有了機載雷達告警系統的幫助,飛行員可以及時獲得敵方行動以及來襲導彈的位置和方位,從而大大提高己方戰機的生存能力。該系統利用文字和語音報警讓飛行員瞭解戰場空情態勢,以便及時採取自衛措施。

(機動釋放干擾彈)

不過,由於各國戰鬥機雷達系統採用的波長不同,要想具體瞭解敵方戰機的雷達頻譜等參數,還需要在平時或戰時不斷進行偵查和探測,以獲得敵方雷達信息,為己方機載雷達告警系統提供幫助。兩伊戰爭中,伊朗的F14憑藉AWG-9雷達和AIM-54“不死鳥”導彈組合給予了伊拉克空軍沉重打擊。自此,伊拉克空軍對AWG-9雷達探測信號非常忌憚,以至於在後來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空軍一旦發現美軍F14戰鬥機雷達信號,就立馬脫離戰鬥跑路。目前世界各國主流戰鬥機都是對所有可能雷達頻譜進行探測,但是要想獲得精確的雷達頻譜信息就需要在偵查和實戰中不斷下功夫了,這也是美國經常派遣電子偵察機靠近東亞某大國進行抵近偵查的原因。

(伊朗空軍的F14戰鬥機)

(美軍的RC135電子偵察機經常出現在東亞某大國的附近)


戰情解碼


戰鬥機尾部裝有雷達告警裝置(RWR)與導彈光學預警裝置(導彈逼近告警系統MAWS)用來探測敵機雷達信號、導彈尾焰紫外信號,傳輸到座艙告警系統,刺耳的“滴滴滴”,同時語言提醒“被鎖定,導彈來襲”,警告燈不停顯出閃耀的紅光,提醒飛行員做好最後的“逃命”工作。

雷達與光學告警裝置遍佈殲-11戰機的全身

先有矛後有盾。先有機載雷達,再有雷達告警裝置;先有導彈,後有導彈預警裝置。最早的機載雷達系統出現在二戰的美國P系列戰機上,稱之為“雷達機炮瞄準具”,當時可是獨家擁有的“黑科技”,美機在墜落前,飛行員必須手動拆下雷達機炮瞄準具,扔下地面或海里,才能跳傘,絕不能讓日軍得到。雷達機炮瞄準具讓能夠在十幾公里遠,掃描到敵機,並以雷達信號作為測距瞄準輔助,在1500米距離內對敵機進行射擊。雷達機炮瞄準具最大的功效就是提前發現敵機,輔助測距瞄準射擊,做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比其他國家的光學瞄準系統先進很多。

蘇-35機頭部位的告警裝置

戰後,蘇聯對美國的雷達機炮瞄準具產生了濃厚興趣,直到1950年半島戰爭,仍然沒有得到一手資料和樣品。1951年10月的一天,蘇聯終於從一架迫降在半島海岸沙灘上的F-86戰機上得到了它。為確保迫降飛機不被美軍炸燬,蘇聯付出了損失7架米格-15的代價,志願軍半夜出動了500人才把這架飛機從海灘拉了來回。蘇聯工程師第一次接觸到了實物雷達瞄準具,馬刺科維奇中尉拆解把玩後,對雷達機炮瞄準具設計大為讚賞,隨即研發了第一款雷達告警接收機,並裝在了米格-15的尾部,俗稱為“護尾器”。護尾器能夠在7至8公里遠的距離上,探測到F-86的雷達機炮瞄準頻率信號,提醒飛行員後面有敵機尾隨,讓米格-15屁股後面長了眼睛,大大提高了米格-15戰機的戰場生存能力。

殲-10A尾部的光學預警裝置(非常像眼睛)

蘇聯在研發告警裝置的同時,也仿製了雷達機炮瞄準具。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機載雷達從簡單的測距、航炮瞄準功能雷達,發展到了搜索火控一體化雷達,目前最先進的就是有源相控陣雷達了。雷達功能無非就以下兩個,搜索與鎖定攻擊,搜索相當於在黑夜用手電筒掃過一片區域尋找目標,鎖定攻擊好比在黑夜用手電筒定向照射,使目標始終暴露在亮光下,然後扔一塊板磚。現代雷達告警裝置能夠區分搜索與鎖定,以及不同型號雷達的信號,從而給飛行員提供更準確的威脅信息。

“人體仿真”生物告警系統

導彈預警又分為雷達預警與紫外信號預警,中遠距離空空導彈自帶雷達,同樣能被告警裝置探測到。紫外信號預警裝置能夠探測到導彈尾焰中特有的紫外信號,此時離導彈到達的時間只有短短几秒鐘,必須立即釋放干擾彈進行最後防禦。事實上,一旦告警裝置接受到被鎖定信號時,已經處於極端被動的狀態,如果在不可逃逸區,也就是空空導彈推進火箭發動機工作距離內,戰機很難逃脫被擊落的命運。

不過,如果敵方雷達還處於搜索階段,雷達預警裝置還是能夠發揮較大作用。但是隨著數據鏈的使用,現代戰機基本不會開機搜索目標,而是根據預警機提供的空情信息,直接定向火控鎖定攻擊,矛與盾的較量一刻都沒有停息。


紅龍軍團長


現代戰術飛機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主要有兩套,一是RWR,二是MAWS。其中RWR是雷達告警設備,主要負責本機遭遇火控雷達探測與鎖定告警乃至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末制導雷達開機告警;MAWS則是紅外/紫外雙波段告警設備,主要負責導彈尾焰告警。兩套設備連同機載主被動對抗設備一起構成戰機防禦系統。

從RWR的基本架構與工作原理來看,主要靠的是被動接收裝置接收對方的雷達波,然後通過計算機後端的內置算法自動判明接收的雷達波性質。一般來說靈敏度比較高的RWR可以判明雷達波的位置是位於地面還是空中,進一步還可以判明雷達波是屬於地面警戒雷達/火控雷達還是屬於空中警戒雷達/火控雷達,從而劃分威脅強度,如果先期情報工作較好,甚至還可以直接判明某一類雷達波屬於何型號的戰術兵器。同時,由於火控雷達在搜索/跟蹤/邊跟邊掃/鎖定製導等工作模式下的波形、強度各不相同,波形一旦改變,RWR也往往會迅速做出反應並通過光電、聲音等方式對飛行員進行告警提示。比如蘇-27S型飛機,在提示本機遭到搜索時會以較低的短音提示,而遭到跟蹤時提示音則改為高音調長音,如果遭到鎖定(往往意味著導彈發射)則轉變為連續高音,同時RWR主告警燈閃亮提示導彈逼近。而還有一部分戰術飛機諸如F-15C等等,甚至可以通過敵我距離來預判導彈的接觸時間,供飛行員進行機動規避時用於參考。

儘管如此,由於在天幕背景下靠目視搜索發現飛來的導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伴隨著三代半戰鬥機的出現,MAWS又應運而生,它的系統架構和工作原理同RWR類似,只不過接收的是導彈的熱源點或點陣,類似於紅外製導系統的反向運用。在探測到導彈熱源逼近後,MAWS系統可以迅速判明導彈的來襲方位乃至距離、速度要素,並統一顯示在飛行員面前的大型戰術態勢屏幕上。同時,還有部分更加先進的MAWS系統在緊急情況下可以自動接管飛機的防禦權限,自主決定主動拖曳式誘餌或者被動干擾彈的投放順序與投放數量,從而達到最佳的防禦效果。目前,MAWS系統正在不斷地普及中,我國空軍的殲-10B/C、殲-11B/BS、殲-15和殲-16等型號的戰鬥機均已經裝備了此類防禦設備,還有部分飛機正在改裝加裝。


軍武次位面


在很多關於空戰的電視、電影或者是小說中,通常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情節,飛行員在駕駛戰鬥機時,戰鬥機突然會發出警報聲,艙內會有紅燈亮起,以提示飛行員戰機已經被對方戰機鎖定,儘快採用規避措施。

因為在實戰中,只要被鎖定,那麼對方的空空導彈將會接踵而至。那麼,戰機究竟是怎麼知道自身被鎖定的,可以提前通知飛行員?原來是得益於這些設備,就是雷達接收機和導彈告警器。相信看完下文,大家都會漲知識了。

<strong>

首先,雷達告警接收機是最早出現的一種戰機自衛裝置,一般安裝在機尾區域,用於接收戰機後部對方雷達的照射信號,由於火控雷達的波段和搜索雷達的波段是不一樣的,所以戰機裝備的雷達告警接收機收到的雷達照射信號也是不一樣的。如果系統發現是火控雷達的照射信號,那就意味著對方已經具備發射導彈攻擊本機的能力,這時候告警接收機就會瘋狂進行提示,讓飛行員及時裝備應對可能到來的攻擊。

另外一種就是導彈逼近傳感器了,對方導彈發射攻擊時的導彈的高溫尾焰是非常明顯的。傳感器通過尾焰進行探測,提醒飛行員應對攻擊。另外導彈逼近傳感器還能夠得知對方導彈的來襲方向,提示飛行員做出相應的規避動作,或者是發射干擾彈,進行電子干擾等措施來保命。


利刃巨透社


首先來說,戰鬥機並不能發現被導彈鎖定,只能發現被雷達鎖定。現在的戰鬥機都安裝有“導彈逼近( MAWS)+雷達告警(RWR)”系統,現代戰鬥機是通過紫外設備來探測導彈發動機產生的熱能,從而對飛行員發出示警。而雷達告警系統則是通過天線接受到強烈的雷達波照射,向飛行員示警。雷達告警系統也有一個弱點,當少量雷達波照射時,一般不會處發告警的。

只不過四代機和三代機的這種系統不同。四代機已經將告警系統整合到綜合化電子戰系統中,而三代機還是單獨的一個系統。F35的ASQ-239綜合電子戰系統,就具備了雷達告警和導彈逼近告警的功能,F22使用的ALR-94自然也具備了同樣的性能。可見,四代戰鬥機已經將導彈逼近告警和雷達告警綜合進電子戰中,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子系統。而殲20也有類似ASQ-239的設備,也必然集成了導彈逼近告警和雷達告警的功能。四代機為了實現隱身,要儘可能的減少機身凸起,所以在F22,殲20,F35機身上,並沒有看到導彈逼近告警系統的窗口,這也是集成化高的優勢。


其實,F35和殲20的EODAS系統也具備導彈逼近告警的功能,F35的EODAS是AN/AAQ-37,該系統對典型戰鬥機之類目標的發現距離在90千米左右。雖然近距格鬥導彈的散發的熱量要遠小於戰鬥機,但AAQ-37系統發現導彈的距離也要比傳統三代機的MAWS遠,這個距離肯定是要大於格鬥導彈的射程的。

導彈逼近告警器分為紫外和紅外兩種。紫外告警器的抗干擾能力強,靈敏度和精度更高,虛報度更低,但是紫外告警器無法精確的測定導彈的位置。想對而言,紅外導彈逼近告警器的抗干擾性能就不如紫外的了。



國產S740型紅外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對空空導彈的探測距離在15千米左右,對戰鬥機的探測距離在10千米左右。具有4個探測單元,可以同時探測8個目標,以實現360°無死角的監測。殲10C戰鬥機上就安裝了類似的產品,主要在垂尾頂部兩側和進氣道兩側。


蘇35S戰鬥機的SOER系統則使用了紅外線告警設備,SOER系統由6個紅外探測裝置組成,分別位於座艙前,後位置,機頭下方,和機頭兩側。蘇35戰鬥機的SORE系統可以識別10千米外的便攜式空空導彈,30千米外的各種空空導彈,50千米外的大型地對空導彈。蘇35S戰鬥機所安裝的SOER系統對飛機和導彈目標的定位精度為1度,對激光輻射源的定位精度為5度。

而蘇57戰鬥機則使用了101KS-U紫外導彈逼近告警器,該告警器分別安裝在機頭下部,座艙後部,機身上部。從安裝位置來看,也可以達到全向告警的級別。(圖片來自網絡)


江山何沉


首先來講,現代戰機都有一套完整的自衛感應系統,這個感應系統可以探測包括雷達波、紅外、紫外、激光等在內的各種探測跟蹤信號,然後通過音視頻的方式將這些信號傳遞給飛行員,協助飛行員在第一時間內做出決策擺脫來襲導彈。雷達鎖定目標就是指在一段持續時間、準確地得到目標的方位、距離、速度。

自衛感應系統

1.雷達告警接收機

雷達告警接收機是最早出現的一種戰機自衛裝置,一般安裝在機尾區域,用於接收戰機後部對方雷達的照射信號,由於火控雷達的波段和搜索雷達的波段是不一樣的,所以戰機裝備的雷達告警接收機收到的雷達照射信號也是不一樣的。如果系統發現是火控雷達的照射信號,那就意味著對方已經具備發射導彈攻擊本機的能力,這時候告警接收機就會瘋狂進行提示,讓飛行員及時裝備應對可能到來的攻擊。

以F-16戰鬥機的AN/APG-66V3A雷達為例,在鎖定時發射的雷達信號與搜索模式有顯著區別。我們常在電影中看到戰鬥機被對方雷達鎖定後,會有明顯的顯示。其實在真實情況中,我軍也有電子戰部隊(從總部到下屬的基層部隊分隊),用於偵查和截獲敵軍電磁信號,包括雷達、通信、數據鏈、網絡。在長期的積累中,可以分析出敵軍雷達各種工作模式的信號模式及特徵,乃至能精確到雷達個體。

電子戰部隊根據獲取並整理出的數據,會裝定進戰鬥機的電子戰吊艙或機載設備(ECM)。因為在實戰乃至平時訓練中,電磁空間有N多種電磁信號,多到一架戰鬥機不可能實時準確分析。所以戰鬥機的ECM只對檢測到的信號中篩選裡面存在有威脅的信號響應。一旦ECM發現高威脅級別的敵方雷達信號(比如戰鬥機火控雷達鎖定),就會立即向飛行員告警。


2、雷達告警接收機

由於對方導彈發射攻擊時的導彈的高溫尾焰是非常明顯的,傳感器通過尾焰進行探測,提醒飛行員應對攻擊。另外導彈逼近傳感器還能夠得知對方導彈的來襲方向,提示飛行員做出相應的規避動作,或者是發射干擾彈,進行電子干擾等措施來保命。


光陰走馬


雷達和對空導彈堪稱是軍用飛機的天敵。前者能夠在數十乃至數百千米外探測到軍用飛機,而後者則能夠在近則數千米、原則上百千米外對軍用飛機發起攻擊,而軍用飛機除了釋放電子干擾以外只有通過機動動作甩掉導彈的份(大型飛機還難以進行機動),因此對雷達和導彈的防禦是軍用飛機飛行安全中的重要環節。為此,現代軍用飛機普遍裝有雷達告警系統。

雷達告警系統由接收器、顯示器和蜂鳴器組成,在接收器接收到由雷達或導彈的雷達導引頭髮射出的電磁波後,能夠在顯示器上指示出威脅來源方向、提醒飛行員改變航向以規避危險;而當飛機被雷達探測到或被導彈鎖定時,蜂鳴器將會發出急促的告警音,警告飛行員應立即進行機動或釋放干擾以防止遭到攻擊。早期的雷達告警系統曾經因誤報率高、實用性不強而被視為“雞肋”,為此雷達告警系統經常與電子干擾系統聯動。不過,雷達和防空導彈技術的發展,也可能使雷達告警系統難以發揮本該發揮的作用。比如在第三次中東戰爭時期,以色列空軍裝備的F-4戰鬥機就配備了針對SA-2、SA-3防空導彈的干擾系統,在告警系統接收到雷達的電磁信號後能立即啟動干擾,這顯著提升了F-4的生存幾率。
但令以色列飛行員意想不到的是,這套系統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反而成為了“催命”的玩意——原來,敘利亞等國家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將SA-6防空導彈投入使用,F-4的干擾器沒法對其進行干擾,而麻痺大意的F-4飛行員往往仍然認為干擾系統在保護座機,因此出現了一些F-4在告警系統已經向飛行員提出警告後仍然遭到擊落的記錄。總之,雷達告警系統雖然能夠提升軍用飛機的生存幾率,但確保飛機安全的決定性因素仍然在於飛行員,不能完全指望靠告警系統成為飛機的“護身符”。


軍機圖


關於空戰的電影,我們很多人都看過。在電影中主角靠著嫻熟的駕駛技能進行十分驚險刺激的空中飛機飛行表演,甚至還能夠非常誇張的躲避射來的導彈。連跟蹤式導彈都能夠躲避,使其射向別的目標。不過這畢竟是影視的誇張效果,那麼在現實生活中,飛行員是怎麼知道自己已經被別人鎖定了呢?

一般來說受到鎖定基本都是受到雷達或者紅外指引裝置。如今的戰鬥機都裝有雷達,這也是戰鬥機的眼睛,能夠發出或者接收電磁波信號。如今戰鬥機雷達工作模式有很多種,可以分為搜索模式或者跟蹤模式的。在不同的模式之下,發射的信號也不同。在需要進行跟蹤鎖定的時候信號發射的頻率會比較集中,這個時候被鎖定的飛機就有可能察覺。

現在導彈都安裝的有告警系統和逼近系統。在敵方由探索模式切換為追蹤模式之後,戰鬥機會接收到對方雷達的信號變化,從此可以察覺到是不是已經被跟蹤和鎖定,如果計算機根據信號特徵察覺到已經被鎖定,這就意味著導彈很可能即將發射或者已經發射,艙內的指示器會進行報警此時必須立即放出誘導彈然後以大角度進行機動性躲避。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名叫導彈逼近器的裝置存在,現在中國的大部分戰鬥機和直升機都已經安裝了這個系統,主要的原理是通過探測導彈的尾焰來進行預警。安裝此係統之後,能夠極大的提高飛機的生存能力。

逼近傳感器一般使用的是紫外線接收器,有很好的隱蔽性,而且報警成功率很高,體積方面也很小,導彈發射之後後面的尾焰會發出很強烈的紫外線,在這個階段如果安裝了紫外傳感器的話,能夠輕鬆的探測到,然後經過戰機計算機系統的分析和判斷之後,進行警告,更何況如今的導彈在過程中發動機幾乎是全程開啟的狀態。

報警系統和逼近傳感器同時工作的話能夠極大的提高戰機本身的安全性,不過這畢竟只屬於輔助裝置,最主要的還是看飛行員,不過如今的技術還是不太完善,被鎖定的飛機大部分都會被擊落。


霹靂火防務


簡單的說就是裝了個電子狗而已,開過車的人都知道,只要裝上電子狗,在經過雷達測速區時,電子狗檢測到雷達信號就會不斷進行語音提示。而飛機上的電子狗通常被叫做雷達接收告警裝置,主要用於截獲、分析並識別敵方雷達信號,在截獲敵方雷達信號後,通過計算機的分析就能夠準確瞭解雷達類型、威脅程度,並及時告知飛行員。

但是戰鬥機上一般裝備兩種雷達,一種是相控陣搜索雷達,一種是用於導彈制導的火控雷達,兩種雷達威脅程度完全不一樣,一個是拿望遠鏡看你,一個是是拿狙擊槍瞄準鏡準備打你,雷達告警裝置如何分別呢?

主要從這兩點區分:

第一、機載搜索雷達由於作用距離較大,範圍廣,因此多采用L波段的米波或者分米波作為雷達頻段,而火控雷達作用距離短,要求精度高,一般使用X波段的釐米波作為波段。
(蘇35雪豹E相控陣搜索雷達)

第二、搜索雷達都是來回掃射,能量較少而且有間隔規律,而火控雷達都是集中某一個方向死死照著你,雷達能量大而且持續無間斷。從這兩點,雷達告警裝置計算機只要稍做分析就能區分出二者的不同,並且通過聲光和顯示器文字提示告知飛行員自己被對方什麼雷達盯上了。


不過雷達告警裝置只能對戰鬥機本身的雷達和主動制導導彈的雷達進行提示,無法感知到導彈來襲方向和具體距離以及高度,為了提高戰場主動權,更大概率規避導彈攻擊,於是更高級的MAWS導彈接近告警裝置誕生了。

這種導彈接近告警裝置主要是探測來襲導彈發動機及尾焰的紅外信號,以此提示導彈來襲方向和距離,但是紅外線自然界只要發熱的物體都有,很容易產生誤報,所以先進點的導彈告警裝置又加上了紫外線探測,紫外線只有溫度超過1200℃才能產生,而且大氣層阻擋了太陽大部分紫外線,因此靈敏度高,誤爆率低。目前我軍主流戰鬥機、轟炸機、預警機都已經裝備欄的MAWS導彈預警裝置,去年曝光的武直10E也證實已經裝備了紅外紫外雙預警裝置,看來我軍對於這項技術早已經駕輕就熟,走在了世界前列!(殲20上的導彈逼近告警裝置)


軍武吐槽君


飛機上有一種裝置叫被動雷達警告系統,這種系統通過檢測雷達波的方式、頻率來判斷是否被敵方雷達甚至導彈鎖定。雷達警告系統是現代戰鬥機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雷達對抗設備,主要用於對敵方雷達威脅信號的告警

戰鬥機的雷達在巡邏中一般採用搜索模式,其雷達波對前方照射範圍是最寬的,一般能達到戰鬥機前方各65°左右,當然像俄羅斯的蘇57由於在機頭雷達兩側還安裝了兩個小型雷達配合機翼前緣雷達,搜索範圍甚至達到了接近360°,搜索模式的特點就是範圍大,但是雷達波數據刷新率在10~15秒左右,搜索到目標後,就發一個敵我識別的信號過去,如未回覆就開始靠近他了。

在發現目標雷達的工作模式慢慢的開始轉換,基本以目標為中心,縮小搜索範圍,提高雷達波頻率,並開啟邊測距邊搜索模式對目標進行跟蹤,獲取目標的距離和距變率。要想對敵方戰鬥機進行攻擊時,雷達工作模式變為邊跟蹤邊搜索,這時候雷達的掃描的範圍縮小至大約只有機體前方10°左右,雷達波數據刷新率由最初的10秒以上變成1秒左右,這也就是跟蹤鎖定敵方戰鬥機了,被動雷達警告系統檢測到持續的雷達波束掃描後,就向飛行員發出警告了!

戰鬥機被敵方雷達掃描時,被動雷達警告系統會接收到周圍環境不同的電磁信號,就會發出掃描警報,當被敵方鎖定後,接收到電磁波頻率持續的大幅度上升,雷達告警系統就會發出鎖定警告!當導彈發射後,對方雷達的跳頻會固定在一個頻段,主動制導導彈會有自己的雷達信號,此時雷達告警系統就會告知敵方導彈來襲,並且根據雷達波的方向提示導彈的方位。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告警系統應該是美國的F35, F-35配備的告警系統是全周天光電傳感加全周天雷達,只要有導彈發射,20公里外就能確定導彈型號、速度、方位,得到最全面的預警。但是這個系統還是有缺陷,多雷達進行照射時只能檢測一個,還有 就是一些反制措施也會使其束手無策,比如F-22所使用的APG-77雷達就採用了低頻信號組的方式,讓自身的雷達波隱藏在環境電磁波里,使對方的被動雷達告警失效,達到完全隱身攻擊的目的。

另外如果是導彈採用紅外引導的話,雷達告警系統顯然是檢測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