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大地》舉辦媒體見面會 三大燃點點亮希望

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史上意義非凡的歷史轉折點。目前,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時代燃情鉅製《希望的大地》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古老的中國大地重燃希望之光的背景開篇,展現了改革開放1978年至2012年這34年間中國人民在黨和國家政策引導下,通過解放思想、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富起來”的過程。該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出品,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承製,著名導演吳子牛執導,王成剛擔任編劇,楊錚、印小天、姜妍、菅紉姿領銜主演,李雪健特別主演,林江國、宗峰巖、徐佳、張博宇、斕曦、王偉、南吉、楊菲洋等聯合主演,林永健、巫剛、趙小銳、劉佳、王麗雲、顏世魁等友情出演,彙集實力製作班底以及老、中、青三代演技派代表,傾力還原改革開放風貌,以“高燃”姿態致敬光榮歲月,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希望的大地》舉辦媒體見面會 三大燃點點亮希望

11月4日,該劇在京舉辦了媒體見面會,導演吳子牛、總製片人王雁、編劇王成剛、製片人趙倩,攜同劇中演員楊錚、姜妍、菅紉姿、林江國、張博宇、王偉、趙小銳等同臺亮相,與現場媒體暢談創作心得及拍攝感悟,頻頻點燃現場氣氛。

豪華陣容 實力塑造平民英雄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希望的大地》匯聚一眾業內金牌影視人,共同打造時代變遷、社會進步的熒屏鏡鑑。見面會現場,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項目部責任編輯上官儒燁大力讚賞了該劇的創作風格:“這部戲採用的是嚴肅、紮實的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點面結合,呈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烙印。”金牌製作班底保障劇集品質,該劇播出後,無論是服化道的高度還原,還是人物命運的真實與多彩,都贏得了觀眾的肯定,表示:“這部劇展示出了改革開放後,各界平民英雄的探索實踐與思想激盪,對於當下的我們也很有感染力!”

《希望的大地》舉辦媒體見面會 三大燃點點亮希望

為真實呈現改革開放的風雲歲月,該劇在演員選擇上,堅持選用具有豐富表演經驗和良好觀眾口碑的實力派演員。被許多觀眾戲稱為“正劇專業戶”的楊錚在劇中飾演永不言敗、敢想敢拼的先鋒人物馬塵;一臉正氣的印小天演繹了在時代浪潮下不斷尋找人生出路的吳蔚然;姜妍飾演的吳欣然是一個總是笑對生活的記者,菅紉姿則演繹出了工程師柳瑩外表柔弱、內心堅毅的精髓,林江國、張博宇、王偉分別成為農村改革典型田慶豐、繼承大工匠精神的焊工馬昊以及活潑勤勞的谷淑珍,他們以精湛的演技生動刻畫了飽滿的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林永健、巫剛、趙小銳、劉佳、王麗雲、顏世魁等戲骨的加盟,也讓觀眾不禁發表出“演活了角色”“戲骨們的演技就是好”等感嘆。現場,導演吳子牛給演員的表現打到了99.9的高分,並表示這數字源自網友對本劇演員的肯定:“我看到網上的彈幕,有觀眾給演員的表演打了9.9分。我們這些演員都很優秀,而且演得確實很好。”

匠心投入 細節喚醒歷史記憶

該劇豪華強大的創作和出演陣容是一方面,其精緻細膩的製作更讓人感到震撼。該劇總製片人王雁表示:“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用影像記錄改革開放這段歷史,真實展現時代風貌。” 為此,攝製組輾轉山西、北京、天津、廣東四省,耗費高額成本搭建了八十年代城市街道、大學校園外景。在團隊的嚴格把控下,每一個進入電視鏡頭的元素,都是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印記,一下子將觀眾拉回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舊時光。

《希望的大地》舉辦媒體見面會 三大燃點點亮希望

細節方面,主創團隊也力求精益求精。劇中不同時期的道具、物件,如報紙、圖片、文件,甚至結婚證、學生證,准考證、畢業證等證件,都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還原。人物造型方面也極為考究,為逼真還原1978年的農村貧困狀態,化妝組對演員的牙齒都進行了造型處理,摻雜上黑色和黃色的牙垢牙漬。這一細節讓林江國瞬間找回了角色的感覺:“各種妝面之後,總覺得還差一點,後來導演說把他的牙齒改一下,一咧嘴,田慶豐的形象就出來了。”

演員對於細節表現也展現出了盡善盡美的追求。姜妍飾演的吳欣然是一名記者,她表示:“我這個角色從頭到腳都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包括身上的小水壺、小揹包,哪怕細節到一個髮卡、本子,這些小的手持道具都幫助我更好地展現角色形象。”為展現出八級工匠馬守民的精神氣質,趙小銳同樣重視“生活感”:“他的帽簷必須反戴,必須戴套袖,戴手套。這就是生活。”飾演農村女性谷淑珍的王偉在劇中不惜犧牲顏值,以“滿臉雀斑,一口大黃牙”的形象出場,她表示:“我覺得這樣一個外形上的轉變,既幫助我們塑造人物,也很好地反映出改革開放後,不管是面貌,認知,還是整個精神風貌的一個提升。”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該劇嚴把質量關,真正做到“細節之處見真章”,為樹立“品質大劇”的口碑下足了工夫。

著眼希望 激情唱響時代讚歌

作為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獻禮劇,《希望的大地》充滿了浪漫與激情,現實觀照和理想求索。開播不久,該劇就憑跌宕起伏的劇情、巧戲暗藏的細節以及鮮活生動的群像,引起觀眾討論。該劇從開篇便呈現的工、農、商、學、兵各界人物的追夢激情讓觀眾引發了從歷史到現實,從群體到個體的感悟與思考,也讓該劇編劇王成剛有了信心做好這部劇:“拍攝之前,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做了大量的採訪,最大的感受就是,當你俯下身看這個歷史的時候,看這些人物的時候,你會關心那些手上有繭,腳底上有泥,心中有希望的人,你就一定能做好!”

精神內核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關鍵。《希望的大地》以表現“歷史轉折中的中國人民”為主題,將“希望”貫穿始終,書寫跨行業、跨地域、多線索、多年齡的群像傳記,以宏偉的氣魄全景式地勾勒出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社會的整體變化。恢復高考後,馬塵、吳蔚然、柳瑩等下鄉知青如願走進大學課堂,計劃經濟體制日漸瓦解下,田慶豐帶領村民進行蔬菜大棚種植、辦起了養殖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馬昊前往深圳打拼尋夢……該劇將社會的滄桑鉅變與多條人生線索的激盪浮沉互文書寫,提供了洞觀改革開放的絕佳視角,形成“獻禮劇”新的風格樣式。

《希望的大地》舉辦媒體見面會 三大燃點點亮希望

馬塵等人物在時代浪潮下不斷成長、逐漸蛻變的歷程讓演員感觸頗深。活動現場,飾演馬塵的楊錚表達了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大學旁聽生的敬仰:“他們沒有畢業分配,沒有大學畢業證,唯獨就是一個願望,能夠學有所成,能夠利用自己在學校學習到的寶貴的知識報效祖國,是挺崇高,挺純粹的事。”菅紉姿飾演的工程師柳瑩同樣帶給了她強大的精神力量:“柳瑩代表了一部分知識分子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作為90後,參演這部戲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更能夠體會到那個年代人們的態度和精神,這是我覺得最寶貴的東西。”飾演馬昊的張博宇則表示:“我演繹的是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他會懷疑,會迷茫,然後他才慢慢扛起責任感。”

以馬塵、吳蔚然等為代表的時代踐行者們在強烈的憂患意識中始終懷揣著對祖國未來的美好希望,在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支持號召下,激發出強大的創造力,實現了個人的人生價值,也創造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建設力量。如今,距離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已過去41年,但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馬塵、吳蔚然等人,在困境中求變、在希望中騰飛的感染力依然可以觸及當下觀眾的靈魂,激勵著他們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希望中,向著未來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