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一定會強大?

中國為什麼一定會強大?

假如你穿越到1929年的美國,美國從1895年開始就已經是GDP世界第一,到現在已經過去30多年了,諾貝爾獎年年都是英法德屠榜。就連德國的諾貝爾獎得主都是美國的3倍,而且人家基本都是實打實的科學獎,美國這邊小一半都是和平獎。

整天就知道搞基建,帝國大廈建起來了又能怎樣?基建搞出的GDP能讓國家富強麼?還有福特汽車,有核心科技麼你,還不是人家德國人最先搞出來的。

股市市值全球第一又怎麼樣?全國人就知道炒股票,沒一個好好搞實業的。

看看這國家吧,芝加哥的黑幫整天火拼,老百姓想喝個酒都能被抓到監獄裡去。一群人還整天咋呼著美國崛起。

幾個小注釋:

1、到1930年前,英法德是諾貝爾獎上的常客,美國人獲得的諾貝爾獎數量較少。

2、帝國大廈開工於1929年。

3、1929年大蕭條前夕,美國股市達到巔峰。

4、1920年美國發布了禁酒令,凡違令者將被處以1000美元罰款並監禁半年。禁酒令的發佈導致了大量的黑市交易出現,並催生了芝加哥等城市的黑幫犯罪。直到1933年,禁酒令才被羅斯福總統廢除。

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年美國人口那麼多,GDP世界第一30多年,在你們認為的“頂尖人才”上仍然無法跟英法德相抗衡,是不是就說明美國的GDP虛高?

當今世界上,橋隧工程的頂尖人才在哪兒?高鐵工程的頂尖人才在哪兒?你以為基建狂魔的名號,就是加班加出來的?

在運動領域,乒乓球的頂尖人才在哪兒?跳水、體操、射擊等的頂尖人才在哪兒?

2016年奧運金牌榜中國位列第三,這些奧運冠軍就不是運動界的頂尖人才了?

美國這麼厲害,樣樣運動都能拿金牌?美國的足球水平當然比中國好不少,但放到世界上能跟歐洲強隊比?

為什麼說拿諾貝爾獎說事是耍流氓?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以及經濟學獎,獎勵的對象是作基礎理論研究的人,而基礎理論研究很難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對於迫切需要進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中國來說並不是一個優先選擇。比如在當年的美國科學界,錢學森、鄧稼先的水平和影響力並不遜於楊振寧、李政道,但是錢學森、鄧稼先回國之後,中國最需要他們去設計火箭、原子彈,而不是去大學裡教物理。假如錢、鄧不回國的話,未必不會是又一個諾貝爾獎得主。

另一方面,諾貝爾獎通常是會在一個理論提出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之後,才會對學者進行獎勵,因此諾貝爾獎得主的獲獎年齡普遍都在五六十歲以上。二三十年前,中國是個什麼樣的經濟水平?能支撐得起這樣大規模的基礎科學研究?

儘管中國人在基礎科學領域的確不佔優勢,但得益於中國四十多年以來的經濟建設大潮推動,中國人在很多工程技術領域——或者說基礎科學的應用領域卻已經取得了比較出色的優勢。在軍工領域,殲-20、055就算不是世界第一,說世界領先總是沒問題的吧?橋隧工程領域,世界工程難度前10的大橋中國佔了一多半。在超算領域,中國這麼多年始終壓著美國一頭(去年美國剛剛排名第一,不過隨著中國新一代超算的問世,這個榜單肯定還會有變化)。

難道說在你眼裡,這些領域的人才都不是人才?

再說到最近的5G領域,華為一群研發人員的努力算什麼?如果華為的技術算不上頂尖,某大國至於玩出綁票這種小流氓才會乾的事?

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先以技術應用建設世界領先的工業體系,然後以工業體系的需求來反哺基礎科學的研究。

如果用現實中的情況來做比喻的話,技術應用好比開車,基礎科學研究好比造車。在一條路上,別人已經跑了幾千公里了,而你剛剛接觸車。在這個時候,你最需要做的不是從熱力學、發動機工作原理、扭矩的力學分析、輪胎的材料化學分析等等開始學,而是先學會開車,趕緊追上前面的人。儘管這時候你可能還是不瞭解汽車的工作原理,但只要開的時間長、見的路況多,你的開車技術就不會比別人差。

在開車的路上,你可能會遇到發動機損壞、輪胎磨損等等問題。在維修的過程中,你會慢慢了解他們的工作原理。等開到目的地之後,你就可以給造車的人提需求:我需要一個XX花紋、抓地力大、適應高寒環境的輪胎。根據你的需求,造車的人員就會跟材料科學的科學家們研究不同材料的物化特性,最後就有可能造出世界領先的輪胎。

在軍工領域,這個表現的就尤為明顯。在以前,中國軍工只能是靠模仿和魔改來研發新裝備。但最近十幾年,這個狀態就被打破了。比如中國要研發電磁武器,而電磁武器需要大量的電能供應,這就要求中國在供電技術、裝備上有所突破。而想要在艦船供電技術上有所突破,又涉及到新材料的應用,新材料的應用會推進新材料的研發,最後會傳導到基礎學科領域的突破。

整體來說,只要中國技術成長的整體趨勢不變,中國能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進步就是可預見的,同時中國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頂尖人才。

最後補充一下,西方的人才多,一方面是幾百年來的積累,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其發達的社會、物質條件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其中,美國在二戰後的高速發展更是天時地利人和一系列作用的結果,這樣的歷史條件很難再次出現。所以,在未來兩三代人的時間之內,想要讓中國在頂尖人才的數量上跟外國——或者說西方相抗衡,是不現實的。

總的來看,目前我國在科研經費上的總投入已經是世界第二——當然人均並不算高。至於說基礎科學人才的問題,決策層看得比鍵盤俠們要遠得多。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從2013年到現在,我國投入到基礎科學領域的經費佔比正在不斷上升,其增速高於科研經費整體增速不少。所以,我想如果未來沒什麼意外的話,以後政府可能會成為基礎科學研究的主要支持者,而那些產業化的技術研發則可以交給華為這樣的公司去解決。

那些只會BB嘴炮“沒有基礎科學,技術研發走不遠”、“中國人對不能變成錢的東西不感興趣的”之類的人,你不要因為自己一腦子漿糊,就認為所有人都跟你一樣不明白:

2017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17606.1億元,比上年增加1929.4 億元,增長12.3%,增速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3%,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

按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工作量)計算的人均經費為43.6萬元,比上年增加3.2萬元。分活動類型看,全國基礎研究經費975.5億元,比上年增長18.5%;應用研究經費1849.2億元,增長14.8%;試驗發展經費14781.4億元,增長11.6%。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所佔比重分別為5.5%、10.5%和84%。

再看2016年的數據:

2016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15676.7億元,比上年增加1506.9 億元,增長10.6%,增速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1%,比上年提高0.05個百分點[2]。

按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工作量)計算的人均經費為40.4萬元,比上年增加2.7萬元。分活動類型看,全國基礎研究經費822.9億元,比上年增長14.9%;應用研究經費1610.5億元,增長5.4%;試驗發展經費13243.4億元,增長11.1%。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所佔比重分別為5.2%、10.3%和84.5%。

很明顯,我國近年來基礎研究的經費增速一直高於科研經費的整體增速,這說明我國政府在基礎科研領域的投入是在加大的,並且這一經費的佔比也從5.2%提升到了5.5%(2013年,這一數字為4.7%)。儘管這個數字離發達國家平均15%的標準還差的比較遠,可那是發達國家的標準,而中國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只要國家整體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趨勢不變,那就絕不能說國家對基礎科學研究不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