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楚王沒有稱帝,為何也被列為一個國家?

李尋歡111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自唐到宋這段時間內,為什麼會被稱為“五代十國”,為什麼要區分“五代”和“十國”,統一叫“十五代”不是更簡單明瞭,等明白為什麼會區分,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代”指的是具有正統性的能夠承前啟後的朝代。

朱溫,本是黃巢手下大將,後來投降唐朝,被賜名朱全忠,朱溫處死唐昭宗和唐哀帝,自己篡唐稱帝,907年建立後梁,綿延三百餘年的大唐正式宣告壽終正寢,這個時候,中原大地只有一個政權,那就是後梁,後梁繼承唐朝。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梁建立後唐,所以這個後唐是繼承後梁。

公元937年,石敬瑭與契丹勾結滅後唐建後晉。

公元946年,契丹攻滅後晉,同年劉知遠建立後漢。

公元951年,郭威篡後漢政權,建立後周。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五代十國局部結束(正式結束為979年宋太宗滅掉北漢為止)。

其實不難看出,這五個朝代,都是前一個朝代滅了之後,才建立起來的,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所以五代都是前後更替,不存在同時存在的問題,雖然他們的時候很短,但也代表著中央政權,這就算一個朝代。

“國”指的是地方割據政權。

唐朝滅亡後,各地節度使紛紛建立諸侯國,或臣服於中央政權,或獨立稱帝,時而聯合時而混戰,關係十分複雜,實際上五代並沒有真正實現全國統一,在王朝控制之外,還有許多割據政權存在,他們並不具有正統性,因此統稱為“國”。

《新五代史》十國順序,則為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東漢十世家。

這十國當中的有些政權是同時存在(例如南平、吳越、北漢、前後蜀、吳—南唐並存),有些是同一個區域內的前後接替(例如,吳與南唐,前蜀與後蜀)等情況。

其次,古人認為,只有佔據了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才能算是正統政權,其朝代才能被算作一“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定都於開封或洛陽,地處中原,具有絕對的正統性。他們理所當然地被稱為“代”。

而十國遠離中原,如吳、南唐(建都金陵),吳越(建都杭州),荊南(南平)(建都江陵),前蜀、後蜀(建都成都),南漢(建都廣州),楚(建都長沙),閩(建都福州),北漢(建都太原),在古人的觀念之中,這些都是周邊地區,這些政權都不能被看成是正統政權,也就是一些蠻夷之地的地方割據政權,不能稱之為代,只能稱之為國。

這也是為什麼,當時的“十國”之一的楚國沒有稱帝,但也被列為一個國家的原因。

我是小南史,看完這些應該對“代”和“國”有大概瞭解了吧,歡迎指出不當之處。


小南史


其實稱不稱帝並不影響實際統治的問題,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讓南楚不稱帝。

一是雖然南楚自稱是國,實則統治地區較小,僅湖南、湖北、廣西等部分地區,雖然當時中國南部經濟社會得到了發展,但是相較於北方,南楚所在地依然較為弱小。加之本身軍隊等實力無法與北方王朝對決,在後梁建立後,一直臣服於後梁,在後唐建立並平定巴蜀地區後,南楚十分害怕被滅國,所以趕緊把後梁授予的印信全部交到後唐朝廷,並積極納貢,討好後唐政府,後唐授予南楚國王馬殷尚書令。所以南楚實則就是中原王朝的附庸,不是不想稱帝,而是不敢稱帝。

第二公元896年,唐朝朝廷任馬殷為武安軍節度使,這就成為楚國建國的基礎,馬殷從心裡上是感謝唐王朝給他這個平臺的。因為馬殷出生貧困人民家庭,是做木匠生意的。他登上湖南留後這個職務也是幸運之極,為了穩定軍心,穩定民心,他需要得到唐王朝的認證,因為儘管當時唐朝廷已經瀕臨崩潰,但依然保持著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包括朱溫、李克用等在內的割據勢力,在起初建立時,都以維護中央,維護唐王朝自居。加之後期,南楚確實實力不濟,只有臣服於中原王朝。



梨樹荔枝


907年馬殷被後梁朱溫封為楚王,自此開始了楚國割據湖南的歷史。

馬殷在位20多年雖一直佔據湖南但並沒有稱帝,只稱王並依附於中原王朝。


馬殷在位時一直實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很少對外用兵,雖然中原的王朝數次更換但他依舊依附於中原王朝。而且楚國所在的湖南地區也是四面臨敵,他諾是稱帝就於中原王朝斷裂,也將長期陷入戰爭之中,而依附於中原王朝雖然不能完全保障自己的安全穩定,但也對臨國起到了一些作用。

同為十國的南平高季興國家面積遠遠不如楚,勢力更無法與楚相比,他也沒有稱帝,但南平依舊位列十國。而楚國勢力各方面處處勝於南平也更有能力位列十國。




看往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五代十國的歷史說辭是記載歷史的規則使然。代是帝國,國君叫皇帝。國是王國,國君叫國王。

十國中,吳國,南唐,南漢,後蜀等國君雖然稱帝,但是史家不承認,不列入本紀,只列入世家。只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的皇帝才能列入本紀。所以五代十國中的南楚,稱楚王,他雖然沒有稱帝,但是稱國王,所以他是十國中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