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溫州、台州歷史上曾歸“麗水”管轄

麗水地區位於浙閩兩省的接合部。西南與

福建省毗鄰,東部同溫州地區接壤,東北與台州地區相連,北部同金華地區交界。

全區小氣候發達,立體氣候明顯,同一時期氣溫變化幅度相當於浙南至河北省的廣闊地域之溫差。全區土地面積17,27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佔86%,耕地面積佔6%,溪流及其他面積佔7%,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

處州,古栝蒼地。意思是處州在隋朝正式建郡之前,稱為栝蒼。因為地屬栝蒼山脈西支。地表為江南丘陵地帶,境內三山(栝蒼山西支,洞宮山北脈、仙霞嶺餘脈)聚匯,六江(甌江、錢塘江、靈江、飛雲江、閩江和福安江)之源,山清水秀,谷幽壑深,花繁樹高,曾被譽為洞天福地。

史料:溫州、台州歷史上曾歸“麗水”管轄

該區古稱處州,始自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轄區相當現今麗水、溫州、台州三地市,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據《名勝志》載:“隋開皇九年,處士星見於分野,因置處州。”處州名字起源於星宿分野之說。

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臺溫二州相繼另置,處州區域沿襲至今達一千三百多年。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改為括州,779年改為處州。

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為處州路,1359年改為安南府,隨後改為處州府。

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起,處州府轄麗水、松陽、景寧、縉雲、青田、遂昌、慶元、宣平、雲和、龍泉10縣。

在1851-1864年中,由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中,太平軍曾三次佔領處州城。

史料:溫州、台州歷史上曾歸“麗水”管轄

1911年辛亥革命後設立處州軍政分府。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處州軍政分府。

1949年5月獲得解放,置麗水專區

麗水地區是浙西南的大山區,森林、水能和礦產等資源豐富,是浙江省富有潛力、急待開發的地區。

全區地勢高峻,叢山連綿,峽谷眾多,比降顯著,間以狹長的山麓盆地。區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00餘座;其中龍泉縣鳳陽山的黃茅尖海拔1,921米,慶元縣百山祖海拔1,856米,分別為本省第一、第二高峰。

甌江、錢塘江、飛雲江、靈江、閩江、福安江六大水系流經全區。其中甌江長達316公里,佔其幹流總長的82%。

全區現轄麗水,青田、縉雲、松陽、遂昌 慶元、龍泉、雲和、景寧9個縣,下屬13個鎮,317個鄉(其中畲族鄉11個),3,615個村,其中景寧備族自治縣成立於1984年。

史料:溫州、台州歷史上曾歸“麗水”管轄

1984年末,全區總人口227.86萬人,農業人口占9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132人。聚居的少數民族畲族,人口占3.02%。

全區華僑約有1.2萬人,主要僑居荷蘭、法國、意大利、聯邦德國、比利時、美國、巴西,日本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青田縣是本省重點僑鄉,約有華僑1萬人。

本區森林、水能,礦產,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蓄積量佔全省的43%;油茶籽產量約佔全省的40%,素有“

浙南油庫”之稱。全區水能蘊藏量約200萬千瓦,佔全省的30%。巳發現各類礦點350多處,其中已探明可供開採的金屬礦有金、銀、銅、鐵、鉛、鋅、鉬、鎢、錫等。

遂昌的金銀礦,青田的鉬礦,儲量均佔全省首位。

主要非金屬礦有螢石、沸石、高嶺土、葉蠟石、珍珠岩、凝灰岩、花崗岩、大理岩。 縉雲的沸石礦為全國三大沸礦之一。主要名產有:龍泉青瓷、寶劍和青田石雕。主要特產有:茶葉。

惠明茶”1983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香菇、筍乾、木耳、黃花菜等四大山珍為本省的集中產地,其中,黃花菜產量居全國第二。

龍泉、景寧的厚朴,雲和、景寧的茯苓,縉雲的元胡等是著名的藥材。 其中厚朴產量佔全國的40%。此外,還有處州白蓮、松陽曬菸、雲和雪梨、麗水柑桔和枇杷,青田楊梅等。

史料:溫州、台州歷史上曾歸“麗水”管轄

(未完待續)

參考用書:浙江省情概要,198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定價5.7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