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300多萬,卻申領補貼1270多萬...這種“生意”暴露了政府部門的一個大漏洞

投資300多萬,卻申領補貼1270多萬...這種“生意”暴露了政府部門的一個大漏洞

投資不到400萬元,卻申領不同部門補貼1270多萬元……個別公司“多頭申報”騙取的涉農補貼甚至遠遠大於自身投資。

為確保項目在地方落地,少數地方幹部認為“涉農補貼是國家的錢,不花白不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知道企業“先天發育不足”,也“硬著頭皮”補貼項目。

由於各部門補貼項目信息不共享、部分審批權未得到有效監督等,少數地方一些“瞄準”政策漏洞的騙補行為多有發生,產生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文 | 農冠斌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刊於《瞭望》2019年第44期,標題為《涉農騙補“生意經”》。

一間冷庫換上不同“外衣”,分別在多個部門騙取涉農補貼;一家破落的農資店,“變身”為現代化大倉庫申領補貼;“紙上畫餅”虛構材料,卻能通過層層審批獲得數百萬元農業補貼……日前,廣西查獲多起騙取涉農補貼案件。

投资300多万,却申领补贴1270多万...这种“生意”暴露了政府部门的一个大漏洞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瞭解到,近年來,中央不斷加大鄉村振興和農業產業投入,各地也都高度重視涉農資金安全與風險防控,但由於各部門補貼項目信息不共享、部分審批權未得到有效監督等,少數地方一些“瞄準”政策漏洞的騙補行為多有發生,產生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1 一個項目不同部門騙補上千萬元

北海中盛生態產業有限公司(簡稱中盛公司)號稱是一家現代化農業高科技企業。近年來,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地方政府對涉農重點項目進行補貼,中盛公司申報了一些項目。但廣西北海市相關部門調查發現,這家企業申報材料中,多個項目的冷庫竟位於同一地點。辦案人員順藤摸瓜,一起多頭騙補的案件浮出水面。

2011年,中盛公司得知廣西即將開展“南菜北運”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項目申報,但公司的許多條件都達不到要求,便組建起專門的“申報團隊”。

“南菜北運”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項目對產地農產品經營企業有以下要求:註冊資本300萬元以上;以鮮活農產品產銷為主要業務;果菜年銷售5萬噸以上;在廣西自有或者合作擁有1000畝以上種植基地;在銷地具有穩定銷售網點。

而中盛公司基本上沒有銷售果菜的業務,在北方也沒有穩定的銷售網點。這家公司通過偽造公司購銷合同總量、銷地的銷售網點等文件,搖身一變成為“實力強勁”的企業。最終,包括冷庫庫容等要素在內都無法達到項目要求,但通過材料造假,該企業仍獲得970多萬元補貼。

“同一項目,還被冠以不同項目名稱,多渠道多頭申報涉農補貼。辦案人員向記者介紹,同樣的建設項目,這家企業又略加“包裝”後,向發改部門申報“農產品冷鏈物流項目”國家專項補助,獲得200多萬元;此後,企業相繼申報“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標準化基地建設項目”“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農產品加工配送項目”國家專項補助,騙補上百萬元。

辦案人員介紹,調查中,多個職能部門表示並不知道該企業已在其他部門獲得補貼。最終這家僅開展少量“南菜北運”業務的企業,由於虧損嚴重,已建成的冷庫、集散區設施、信息追溯設施已出租或閒置,市內銷售門店已關閉。

記者調查瞭解到,“多頭申報”騙取涉農補貼現象並不鮮見,個別企業騙取的涉農補貼甚至遠遠大於自身投資額。中盛公司在完成項目投資380多萬元和投入17萬多元改造資金後,前後申領了不同部門共計1270多萬元的補貼。

另一案例中,西部某沿海城市一名“十佳優秀企業家”,順著街頭電線杆上的小廣告,找人偽造十餘枚公章和大量假髮票,憑空虛造出上千萬的投資額,向多個部門騙取涉農補貼900多萬元。

少數企業以“紙上畫餅”方式虛構材料騙補,國家涉農資金大量流失。西南某縣一家重點農業企業,花20多萬元將一間破落的農資店維修改造後,搖身一變成了“現代化”大倉庫,然後申報“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專項補助資金,共騙取補貼350多萬元。

2 “低級騙補”背後的制度漏洞

採訪中,廣西一名辦案人員告訴記者,多起案件中,騙取涉農補貼的手法並不高明,只需稍加留意即可察覺出“貓膩”,卻能通過層層審批,折射出部分領域仍存漏洞。

一是涉農補貼存在信息割裂現象。辦案人員介紹,涉農補貼資金分散,種類繁多,很多補貼項目不公開、不透明,部門之間的項目庫信息相互隔絕割裂,一些補貼信息不共享,難以得到有效監督。有的不法分子瞄準空子,同一項目稍加“包裝”後,就可到多部門申報補貼,重複獲得財政補助。

二是部分涉農項目與市場發育程度存在落差。部分農業企業人士透露,有的地方市場發育程度不足,達不到補貼項目要求的門檻,若嚴格監管,很可能導致項目無人認領。少數基層幹部和企業認為“涉農補貼是國家的錢,不花白不花”,為確保項目在地方上落地,一些地方幹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知道企業先天發育不足,也“硬著頭皮”補貼項目。

三是部分把關人權力不受制約、不作為現象明顯。辦案人員調查發現,騙補企業造假手段粗劣,有的連銀行進賬單和稅務局的發票都是偽造的,稍加核查便無所遁形。但個別驗收把關人被收買,內外勾結;有的把關人則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和不作為的心態,疏於把關,檢查驗收流於形式。此外,涉案部門還往往“重分配、輕監督;重撥付、輕實效”,致使鉅額涉農資金流失。

投资300多万,却申领补贴1270多万...这种“生意”暴露了政府部门的一个大漏洞

3 破除涉農補貼“條塊”割裂

多名業內人士認為,涉農補貼是培育農業產業的重要舉措,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但一些騙補行為如果長期得不到查處,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他們建議採取多重舉措堵塞漏洞,規範相關行為。

首先,打破部門壁壘建立涉農補貼項目信息化平臺。

復旦大學廉政與反腐敗研究中心主任李輝認為,各涉農補貼部門宜強化聯動,打破現有涉農補貼模式,搭建涉農補貼項目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全面掌握企業運用和已享受項目補貼情況,實現動態監管。對項目申報資料中存在的疑點和問題全力核實,防止個別企業變造、偽造項目資料,多頭申報騙取

政府補助資金。

其次,完善涉農項目審批權力的監督與制約。

“涉農補貼項目中,審批人員權力監督是關鍵。”李輝認為,在很多騙補行為中,都發現公職人員參與合謀的情況,“要從根源上解決涉農補貼安全問題,就應不斷對審批權力強化監督制約,將審批權亮出來,接受公眾監督,才能形成有效制約機制。”

他建議,涉農補貼主管部門嚴格推行資金公示制度,對涉農項目的實施和變動情況主動向群眾通報,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建立健全涉農資金的追蹤問責制度,對發現的問題依法嚴肅處理。

採訪中,廣西北海市紀委相關辦案人員認為,下一步要強化對涉農補貼資金使用、項目建設等諸多環節“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面管理和監督,確保“資金流到哪裡,監督就跟到哪裡”。

另外,一些農業企業人士表示,如果涉農補貼有效發揮作用,往往能助推農業企業產業化發展,但若門檻過高,很容易脫離實際,“涉農補貼項目實施過程中,各部門應吃透產業政策,科學評估市場發育狀況,全方位調研論證,嚴把項目審批關,確保涉農資金用於最需要的企業。”

投资300多万,却申领补贴1270多万...这种“生意”暴露了政府部门的一个大漏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