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名諱有多“忌諱”?此人起名接連冒犯兩位皇帝,還拒絕改名

中國自古以來就極其講究名字的傳統,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他們都很重視自己的名字,取名時除了要寄予對被取名之人的美好期望,富有意義,同時也要避諱某些字音,提防因為字音或者字義造成的歧義,免得讓一些統治者認為自己被冒犯,要讓他們進行相應的改名,或者是接受處罰。

古代人取名最重要的避諱就是要與皇帝離得遠遠的,一旦冒犯了皇帝,那可是大事,輕則改名懲罰,重則殺頭處斬。取名要避諱的傳統不能確定是什麼時候開創的,大多數人認為是從周朝起源的,那時候的避諱還不嚴重,後來經過歷朝歷代所傳,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被一次次確認,那麼為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只要是涉及到皇帝的重要的字,那麼這個字就要被忌諱,全天下的人都需要講究這種忌諱,不得違反。

皇帝的名諱有多“忌諱”?此人起名接連冒犯兩位皇帝,還拒絕改名

比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他曾經做過和尚,又算是反賊,對“僧”和“賊”是很忌諱的,他厭惡別人提到這兩個字,有一次,杭州學府教授給他寫了一份賀表,有“天生聖人,為世作則”,可朱元璋卻認為這是在羞辱他,因為“生者僧也,則字音接近於賊,殺!”如此這位教授就被處死了。

到了清朝,皇帝都不準別人直呼其名,乾隆時期的巡撫海成發現江西舉人王錫侯寫的一本書《字貫》眾提到了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字眼,所以他便將此事上報給皇帝,誰料乾隆將王錫侯和他的子孫全都處斬,就連海成也被下令罷官,判了死緩。

雖說明清兩代盛行重視名字的風氣,就連處於社會底層的市井小民也會在自己的名字上花心思,可無論何時,真正有權有勢的人是不會願意自己的名字跟別人一樣,他們會認為自己被冒犯了。比如西漢時因為避漢文帝劉恆的忌諱而將神話中后羿的妻子姮娥改稱嫦娥,又作常娥。還有唐朝的開國功臣徐世績,被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可等到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他改名為李績。

皇帝的名諱有多“忌諱”?此人起名接連冒犯兩位皇帝,還拒絕改名

唐朝時期,還有一個人的名字,他同時冒犯了兩位皇帝,“世隆”,大家單看這兩個字,都會想到這個人冒犯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宣宗李隆基了,但這個人的身份也不一般,他是南詔國的第八代國王,此人並不願意改自己的名字,甚至是挑釁大唐,最終惹得大唐王朝派出軍隊討伐,給了南詔國沉重的打擊。

公元859年,唐宣宗駕崩,同年南詔王勸豐佑也因病去世。唐朝有新皇登基,長子李漼繼位,是為懿宗,南詔國有新王即位,權臣嵯巔立其長子十六歲的世隆為南詔王。曾經南詔國依附唐朝,統一了六詔,期間也判唐自立國家,公元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如此南詔國只是唐朝的一個附屬國而已。

皇帝的名諱有多“忌諱”?此人起名接連冒犯兩位皇帝,還拒絕改名

按照《新唐書·南詔傳》的記載,"會宣宗崩,使者告哀,是時豐佑亦死。坦綽(指嵯巔)立酋龍(世隆),恚朝廷不弔恤,又詔書乃賜故王。以草具進使者而遣,遂僭稱皇帝,建元建極,自號大禮國。懿宗以其名近玄宗嫌諱,絕朝貢。"世隆即位後,南詔國再次叛亂,改國號為“大禮”,即大理。

由此看來,造成南詔王叛亂的導火索正是因為他的名字,世隆。當年他繼承王位之時,需要派遣使者向唐朝通報父王去世的消息並獲得皇帝冊封,這樣他才能成為正式的南詔國王。等到詔書被唐懿宗打開的時候,皇帝瞬間變了臉色,因為“世隆”兩個字不但觸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也觸犯了唐宣宗李隆基的名諱,而且宣宗駕崩之時,世隆也沒有派遣使者弔祭。

皇帝的名諱有多“忌諱”?此人起名接連冒犯兩位皇帝,還拒絕改名

這些原因讓唐懿宗一時衝動,決定拒絕冊封世隆為南詔國王,還想著要以大不敬的名由攻打南詔,但幸好被宰相杜悰勸說下來了,他說,南詔遠離中原,有可能不知道中原的傳統,為了體現上邦大國的恩德,只需讓他改名即可,無需大動干戈。

冷靜下來的唐懿宗決定下令讓世隆改名,再冊封他為南詔國王,經過和群臣商議之後,定下了“驃信”這個名字,可當詔書到達南詔的時候,世隆不接受這個名字,同時也表明自己不會改名字,這樣一來他就無法得到正式的冊封,索性就叛唐自立,改元建極,還遣兵攻陷唐播州。

皇帝的名諱有多“忌諱”?此人起名接連冒犯兩位皇帝,還拒絕改名

唐懿宗得知世隆叛唐後,直接派出五萬大軍進攻南詔,但此時的唐朝已經沒有了往日的強盛,已經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唐朝始終沒有恢復元氣,軍事實力衰弱,和南詔大軍交戰數年也沒能取得勝利,期間還有幾次大敗。南詔這邊也不好過,公元877年,世隆出兵進攻四川黎、雅二州後大敗,多年長途征戰的他怒氣急上,因病去世,至死他的名字也沒有改過,死後,世隆之子隆舜即位。

皇帝的名諱有多“忌諱”?此人起名接連冒犯兩位皇帝,還拒絕改名

因為一個名字鬧出來的數年戰爭落寞收場,雙方都沒有討得好處,反而是落得兩敗俱傷,南詔"屢覆眾,國耗虛",最終被漢人權臣鄭買嗣滅亡南詔,而唐朝實力更加衰弱,藩鎮勢力日漸坐大,根本顧不上南詔小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