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一線城市,終於對自己下手了

這個一線城市,終於對自己下手了

■文|熊志

深圳終於對自己動手了。

一線城市戶口、年薪26萬起步、事業單位編制、全年帶薪休假165天……最近,一場中小學教師招聘,讓深圳成了頂級人才競爭的激烈戰場。

根據報道,此次深圳龍華區中小學招聘共吸引超3.5萬人報考,最終491人入圍體檢,報錄比大約為71:1,難度高於2019年公務員國考。錄取人員中,清華北大畢業生76人,研究生佔比86.2%。

這個一線城市,終於對自己下手了

深圳有一流的互聯網氛圍,有發達的金融產業,來自清華北大的頂級人才,卻爭相湧向中小學教育系統,如此魔幻的一幕到底暴露了深圳的什麼秘密?

1

關注深圳的人可能都有所瞭解,在這座年輕的一線城市,中小學教師職業,是絕對不輸大廠碼農的“鐵飯碗”,它對頂級人才有著近乎魔力般的吸引力。

以深圳龍華區為例,近三年來平均每年招聘中小學老師400人,A類雙一流院校、部署師範院校、世界排名前100院校的佔比達82.2%。深圳中學之前一份流傳出來的錄用名單同樣顯示,28名擬聘用應屆畢業生,清華北大佔半數以上,另外還有4人是博士。

清華、北大、港大等名校的優質人才,削尖了腦袋要在深圳當個中小學老師,首先無疑是看中了優厚的待遇。有編制,有寒暑假,三十萬左右年薪,放在哪個城市都是萬人爭搶。

厚待中小學老師,深圳不缺這點錢。不談北京、上海,和還要向省一級上繳財政以供養粵北貧苦兄弟城市的廣州相比,作為計劃單列市的深圳,是足夠土豪的——2018年深圳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9100億元,每平方公里產出財稅收入約4.6億元,位居全國首位。

這個一線城市,終於對自己下手了

今天的深圳,本科畢業落戶,還可以享受市一級1.5萬元的補貼,砸錢引進清北人才,自然不在話下。而且對深圳來說,真的太急缺中小學老師了。

眾所周知,深圳沒什麼大學資源,其實相對於高等教育,深圳的中小學學位資源,那才叫真正的緊張。

一個可能讓很多非深圳人意外的數據是,深圳的公立中學的升學率,近些年一直維持在50%以下,去年只有47%,今年進一步降到45%,遠低於全國平均線。和一線城市比同樣有天壤之別,比如北京是87%左右,廣州是70%左右。也就是說,至少一半人上不了公立高中。

毫不誇張的說,在深圳中考比高考更難,決定個人命運和階層的,可能是中考。因此在深圳出國讀書的現象很常見,但並非所有家庭都能承擔相應的成本;那些家長也可以把孩子送去民辦高中,送去職業高中,只是這意味著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收入不菲的深圳中產們,面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學位競爭,多半也是有心無力的。而且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人口流入,競爭的激烈程度還在不斷加劇:2018年,深圳初一新生超過10萬人,小學一年級新生超過20萬人,幼兒園在園總人數更是多達51萬人。

學位極度緊張的深圳,不得不多次承諾擴建、新建中小學,增加學位的供給,讓自己看上去更加“一線”。建學校,就得招攬優質的老師,所以在清北畢業生為了一箇中小學教師崗位激烈廝殺的背後,正在進行著另一場沒有硝煙的學位戰爭。

2

深圳的學位戰爭,毫無意外地催生了火爆的學區房。

就在幾天前,當地媒體報道提到,深圳福田區紅荔村一位業主賣房,因為學區不錯,當天下午就有買主一次性拿出了760萬元,成功簽約。

這個一線城市,終於對自己下手了

這樣的故事,在深圳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守護中學學位,也成了深圳中產們的絕對底線。去年深圳一名校限制50平以下學區房,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公告不到30小時就被下架。

深圳是年輕的移民城市,沒有北京、上海那種歷史久遠的老土著,不過在學位的競爭上,戶籍和非戶籍人口依舊有著一道明確的分界線。

尤其對深戶來說,他們的心情是相當矛盾的。一方面深圳的開放成就了它的造富能力,他們受益於此。但另一方面,深圳的教育資源實在太過緊張,而源源不斷的人口流入,構成了更為激烈的廝殺。

事實的確如此。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長高達49.83萬,排在全國第一,比廣州和大手筆搶人的西安都要多。而且深圳的常住人口總量只有1300萬出頭,低於成都等地,實際管理人口卻早就超過了兩千萬,完全不輸北京、上海。

這個一線城市,終於對自己下手了

龐大的外來人口,激烈的學位戰爭,揭開了深圳這座科創之都、亞洲第五城的最大痛點。

今天很多人談論廣州掉隊,其實在教育和醫療兩項影響城市軟實力的領域,深圳依舊有太多的欠賬要補。中小學學位緊張是其一,在高等教育領域,作為一線城市的深圳,幾乎都沒有和武漢、南京等二線城市在一張牌桌上對話的計劃。

目前深圳只有13所高校,在校大學生數量勉強10萬出頭。深圳的神奇在於,靠著磁鐵一樣的吸引力,和超過4%的研發投入強度(研發經費和GDP比值),硬生生地將人才和科教的短板彌補了很多,PCT國際專利連續多年全國第一。

只是這種模式仍然有代價。高度的流動性,未必能留住人才;而教育、醫療的短板,無時無刻不在勸退那些賺夠了第一桶金的外地人,同時製造出各種隱含社會風險的不公平。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搶人大戰的贏家,西安去年有38.7萬人的漲幅。就在前不久,西安出臺了基礎教育領域的三年行動計劃,未來將大量新建中小學,擴充學位。很顯然,深圳和西安一樣,比如支付人才引進的經濟成本。

3

深圳可以引以為傲的是,它並不像眾多的大多數城市那樣,對土地財政有著很深的依賴,去年全年的賣地收入只有450億,是杭州的五分之一、上海的四分之一左右。

這一方面源於深圳的產業足夠多元,另一方面,也是土地資源極度短缺的結果。深圳的全域面積,只有杭州的八分之一、成都的七分之一左右,沒有那麼多可開發的地塊。

不過對深圳來說,其影響是雙向的。往積極的角度看,產業多元,經濟才有韌性;往消極的角度看,意味著深圳地價和房價的火苗,隨時處在一點就著、不斷上竄的地步。

地價、房價飆漲,不僅對人才有擠出效應,還會導致製造業大量外遷。之前華為研發團隊從深圳搬遷到東莞,地價成本提高,就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這個一線城市,終於對自己下手了

前不久,深圳收穫了先行示範區的重磅利好,樓市再次猛烈升溫。尤其黃金週期間,在房住不炒的政策高壓下,一二線城市普遍錯過了金九銀十,深圳卻一騎絕塵,黃金週的成交面積同比大增85%。而作為對比,北京同比大跌75%,上海大跌95%,廣州也下跌11%。

不靠賣地的深圳,還是沒能阻止樓市的火爆。也正是考慮到這點,最近一段時間深圳終於對自己對手了,它連續出臺了多項穩地價、穩房價、穩租金的措施,試圖為樓市降溫,也為洶湧而至的外地人提供更能接受的生存成本。

比如最近深圳率先推出了標定地價,讓地價更加透明,減少操作的空間;還推出了全國首個穩租金商品房租賃項目,規定租金年漲跌幅不超5%,面向那些未買住宅、未租保障房且社保繳納達到一年的群體。

另外,深圳最近還宣佈大力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明年年底前完成籌建40萬套公共住房的目標。而按照遠景規劃,2035年深圳的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將不少於100萬套。

這個一線城市,終於對自己下手了

看得出來,深圳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和短板。教育資源緊張,那就重金砸錢,招攬優秀的清北畢業生來當老師;外來人口湧入導致房價猛漲,那就犧牲賣地收入,大力興建公共住房。

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它足夠特殊,足夠有錢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其他城市很難複製。

然而問題在於,即便財政再寬裕,深圳這座張五常口中的未來地球經濟中心,同樣面臨著一些很難調和的矛盾。比如在有限的土地空間上,是蓋更多的房子,還是修更多的學校?

不管怎麼說,只要深圳源源不斷地擴張,而不是像北京和上海那樣,向外疏解部分功能,那麼就得為它的開放買單。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對於一座年輕的城市來說,這大概就是成長的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