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到底多好玩?

几年前,有高校制作过“死活都读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

《红楼梦》不出意外地排名榜首。

红楼梦到底多好玩?

《红楼梦》剧照

但笔者认为,《红楼梦》是本非常有趣的书,绝不是“读不下去”的作品。如果仔细品读(配上脂砚斋的批注更佳),里面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总会让你拍手叫好。

笔者截取了几个有趣的片段,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红楼梦到底多好玩?

脂批《红楼梦》原文截图


这段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老老醉卧怡红院 】,贾母领着众人逛大观园,最后到了妙玉所在的栊翠庵。

妙玉嫌弃刘姥姥,“便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请到了自己屋里品茶。这里比较有趣的,就是妙玉的两个茶杯:

红楼梦到底多好玩?

《红楼梦》剧照

宝钗用的叫:

红楼梦到底多好玩?

首字读音为“ban”,是“瓣”的异体字,《说文》里解释为“瓜中实也”。

按道理说,“瓣”有自己的古体写法,却为何选择这个看起来很奇怪的异体字呢?

这个字拆开就是“分瓜”,有个更通俗的近义词——“破瓜”:

“破瓜”义同“破瓜之年”,是指女子十六岁的时候——瓜字分开,为“八八”两字,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身上。

捋一捋时间线,薛宝钗此时就在十六岁前后。

红楼梦到底多好玩?

薛宝钗

还有一种解释,说其预示着“宝玉宝钗二人结婚”,并举“犹怜最小分瓜日,奈许迎春得藕时“为例。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的采纳了这种解释,那情况可就大大不妙了。

至于原因,我稍后尝试解释一下,现在继续往下看。

“瓟”读作“pao”,意同“匏”,指的就是葫芦;“斝”读作“jia”,是古代盛酒或温酒的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当然啦,古代读书人有用酒具敬茶的习惯。妙玉用斝泡茶给宝钗,倒也无可厚非。

值得玩味的,是里面的五个字——“晋王恺珍玩”。

王恺是王朗(被诸葛亮骂死的王司徒)的孙子,还是司马炎的舅舅,有权有势,因为跟石崇斗富而闻名。按道理说,被他看上的东西,必然价值连城。

问题是,魏晋时期的酒器,主要以瓷制为主。像王恺这样的大富豪,大概率使用的是玉制酒器——也就是说,这十有八九是赝品。

这时候你一定会问,王恺就喜欢用葫芦质地的酒器,你能怎么样?

接着看下一句:“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如果查一下资料就知道,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年)犯下了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今天的湖北黄冈)做县武装部副部长,一直到元丰七年才挪地方。那是他的人生最低谷,无“签单权”、精神寂寞、穷愁潦倒,甚至要靠种田来帮补生计。

一个又穷又丧的中年落魄官员,一个要靠写《赤壁赋》来抒发郁闷的苦逼大叔,会屁颠屁颠的跑到“秘府”,欣赏这个稀罕玩意还欣欣然留言?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用假古董来预示“金玉良缘”,其结局可想而知......

红楼梦到底多好玩?

林黛玉

黛玉用的叫:

红楼梦到底多好玩?

其名字本身就有争议:庚辰本作“杏犀”,程高本作“点犀”。

所谓“杏犀”,指犀角颜色红黄(周汝昌老师的解释);所谓“点犀”, 说是宋明以来,官僚贵族为斗奢示阔,用犀牛角做成高足酒器,犀牛角本白线贯顶,做成杯则白线透底(沈从文老师的解释)。

因为一字之差,沈从文和周汝昌两位大前辈还在报纸上论战了一番,后来演变成了【沈从文贬妙玉“假清高”,周汝昌贬黛玉“性蹊跷”】的奇妙观点:

沈从文先生认为,“点犀”用以象征妙玉“透底假”;周汝昌先生认为,“杏犀”同“性蹊跷”,指黛玉的“怪僻”、“多疑”、“小性”。

笔者能力有限,无法对此作出评论。


【注意,以下是我本人观点,大家看着乐呵乐呵就好】

归根结底,问题就是一个:为什么曹雪芹要弄个假古董?笔者认为,这就是曹雪芹老师,在跟读者开玩笑。

《红楼梦》开头就讲到,“上面叙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还全备。只是朝代年纪,失落无考”。

因此在书中,曹雪芹老师做了不少恶搞一般的设定,我就举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例子”:

《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里,北静王出场,看看他的打扮:

红楼梦到底多好玩?

北静王

头上戴着净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这里面有个比较有趣之处——五爪龙白蟒袍。

蟒袍,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上绣蟒,非龙,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龙五趾,所以四爪(趾)龙为蟒。

那么问题来了,蟒袍怎么可能有五个爪子?曹雪芹老师博闻强识,怎么可能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答案只有一个,故意的。

还有一个冷知识:

尽管蟒袍使用十种颜色,即"上五色"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蓝、湖、香。但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王侯将相原则上是不穿白色蟒袍的。通常,白色蟒袍的应用场景是在戏台。

根据历史记载,穿白色蟒袍露脸的,历史上只有一个——南明朝廷的阮大铖。关于他的历史,大家可以查查,反正不是啥好人就对了。

看到这儿,大家是不是觉得,故事背景肯定不是清朝?

其实,书中有大量的旗人风俗:

像荣国府很多屋子里都有火炕,而火炕就是东北满族带出山海关的。除此之外,像书中的“林姑娘”,就是典型的汉式称呼;“宝丫头”,就是典型的满式称呼。

说到这儿,就用书中一副对联结尾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仔细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您就说,这本书好玩不好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