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被稱為聖人,但是老子為什麼不是?

老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道家創始人。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有留世名著《道德經》,在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西方的《聖經》。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成,“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反對人為”是其核心思想。在方法論上強調事物的變化和相互轉換,充滿辯證的思想,一直流傳至今。

孔子和孟子被稱為聖人,但是老子為什麼不是?

孔子和孟子被稱為聖人,但是老子為什麼不是?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學思想的創始人,主張仁、禮,構建了完整的道德思想體系。在治國方略上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來的歷朝統治者也都以施仁政為名義,及以禮仁做為民眾的規範而尊崇儒學,延續幾千年,形成根深蒂固的中華民族儒學文化。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與孔子同為儒家文化大師,被後人稱為亞聖,他們的思想被稱為孔孟之道。孟子在仁的基礎上以性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提出仁政的概念。從仁到仁政是從社會道德到社會政治的一個飛躍,在治理天下施政上,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聖人在古代其實沒有準確的定義,只是人們心目中一個完美的形象,神和聖都是至高至上的意思。嚴格地說,聖人應是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應才德全盡。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各有各的信仰,都有自己認定的聖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使儒學達到獨佔鰲頭的地位。孔子則被後世歷代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等,儒家文化的一系列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對中國社會及民眾的精神思想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中華民族被稱為禮儀之邦,故而孔子孟子被後人尊為聖人。

老子在道家被尊為始祖,後人稱之為太上老君,漢朝開國三代帝王都採用道家思想治國。在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從而佔了上風,而對儒家的禮儀道德持否定態度的道家,其學自然受到抑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