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為何會“倒戈”,發動“北京事變”?

文史叢讀


第一次“直奉戰爭”以“直係軍閥”勝利而告終,直係軍閥妄圖統一全國

第一次“直奉戰爭”歷經兩個多月,由於奉系軍閥內部出現了“倒戈”的情況,而致使“直係軍閥”最終成功地掌控了北京。

1924年6月17日,在英帝國主義的干預之下,直奉兩系軍閥簽訂和停戰協議,但是,直係軍閥在成功掌控北京之後,便圖謀統一全國。

他們先是通過“賄賂選舉”的方式,成功地將曹錕推舉到了“總統”的寶座之上,並且藉此為由開始了他們的計劃。

於是,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到了1924年9月的時候,孫中山、張作霖和盧永祥組成了“反直”三角同盟。

而其實,兩次“直奉戰爭”的核心都在於爭奪對“北京”的掌控權,而掌控了北京就等於抓住了民國時期政治的“核心”,誰就有“話語權”。

而且,自從張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戰爭”當中吞下苦果之後,便積極地擴軍、練兵以及購買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

而之後有了“反直”聯盟的成立,奉系軍閥更是如虎添翼,只待再次與直系爭奪中央政權。

“江浙戰爭”的爆發是引發第二次“直奉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就在“反直”聯盟成立之後沒多久,張作霖還沒動手呢,處在江浙地區的兩個派系的軍閥就已經按耐不住,動起手來。

那動手的雙發都是誰呢?就是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與剛剛加入“反直”聯盟的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由於他們各自的地盤分別處在江蘇和浙江地區,因此便將這場戰爭命名為“江浙戰爭”。

眼看著“直係軍閥”已經動手了,張作霖既然不能做事不管盟友,他先是向全國通電譴責了“直係軍閥”的首領曹錕和吳佩孚不守信用,攻打浙江,而後便以總司令的名義組織了“鎮威軍”,將奉軍編為6個軍,總兵力約15萬人,於9月15日分三路分別向山海關、赤峰和承德方向進發,目的自然就是為了討伐“曹錕”和“吳佩孚”,至此,第二次“直奉戰爭”正式打響。

而為了抵抗“鎮威軍”的進攻,曹錕和吳佩孚方面也不甘示弱,就在9月17日,也就是張作霖率領“鎮威軍”出發後的第三天,曹錕便以大總統的發佈了“討張令”。

他任命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以王承斌為副總司令兼直隸籌備司令,同時任命彭壽莘為第1軍司令,王懷慶為第2軍司令,馮玉祥為第3軍司令,張福來為援軍總司令,還有海、空軍各一部,總兵力近20萬人,並想依託長城來組織防禦。

通過曹錕的任命可見,此時的馮玉祥已經是重兵在握了,這便為此後由他所主導的“北京政變”創造了強大的軍事條件。

馮玉祥主導“北京政變”,孫中山的影響是最關鍵因素

馮玉祥原本是西北軍閥出身,後來才加入到了由曹錕和吳佩孚所主導的“直係軍閥”當中,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他便積極地進行響應參加了“灤州起義”,由此可見,他當時是深受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所影響的。

與此同時,馮玉祥與孫中山身邊的徐謙、鈕永鍵、王法勤、丁惟汾、李石曾等國民黨人士聯繫也十分的密切。

因此,孫中山在主導建成“反直”同盟之後,便利用他身邊的國民黨人士與馮玉祥之間的關係,力勸馮玉祥聯合奉、皖,推翻直係軍閥,畢竟當時由曹錕和吳佩孚主導的的“直係軍閥”具有十分鮮明的“封建”色彩,並不屬於先進的革命力量。

作為辛亥革命的積極響應者,馮玉祥自然明白這其中的區別,於是,在“江浙戰爭”還沒有爆發之前,其實馮玉祥便已經開始積極的訓練部隊以加強軍事力量,並不斷爭取更多的同盟者,最終與北方將領孫嶽、胡景翼等人秘密聯盟成功,決心共同倒戈。

所以,當曹錕任命他為第3軍司令的時候,他早就已經有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倒戈計劃”。

而等到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之時,馮玉祥便在古北口與奉系軍閥的代表達成了協議,約定事成之後,請孫中山北上,而且奉軍不得入關,這樣的話,他的軍隊便會在他主要佈防的熱河地區不與奉軍作戰。

而就在第二次“直奉大戰”進行了將近一個月之後,也就是到了1924年的10月,馮玉祥趁著直、奉兩軍在石門寨、山海關等地激戰,在接受了少帥張學良50萬銀元的賄賂之後, 於10月19日召集部下舉行了秘密會議,並且宣佈了“倒戈計劃”。

與此同時,還在會議上決定將部隊名稱更改為“國民軍”,等到20日的清晨,馮玉祥手下的部將鹿鍾麟便指揮部隊控制了整個北京城。

對馮玉祥突然倒戈完全始料未及的大總統“曹錕”被軟禁在了中南海的延慶摟內,而後馮玉祥更是將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趕出了紫禁城,而這一事件便被稱為“北京政變”。

隨後,他又給孫中山發了“北上主持大局”的電報,然而,由於當時的形勢十分複雜,孫中山的手裡又沒有兵權,所以,最終便又與“反直”同盟裡的奉系軍閥張作霖和皖系軍閥段祺瑞相妥協,組成以“段祺瑞”為臨時執政的北洋政府,至此,第二次“直奉戰爭”也以“反直”同盟的勝利而告終。


冒牌東方朔


馮玉祥原來是吳秀才(吳佩孚)的部下,馮玉祥反直主要的原因在於直系內部的矛盾造成的。第一次直奉大戰時,馮玉祥因功升任河南督軍,但是吳佩孚駐紮在洛陽,獨斷專行,對馮玉祥處處打壓。馮玉祥初到河南只有一個師的兵力,後來大肆擴軍,此舉引起了吳佩孚的猜忌。於是,吳佩孚讓總統曹琨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免去了馮玉祥河南督軍的職務而改任沒有實權的陸軍檢閱使。馮玉祥不但喪失了地盤,還失去了兵源和財源。此外,當年直系逼迫總統黎元洪下臺時,馮玉祥出力最大,由於吳佩孚從中作梗,事後論功行賞時,出力最大的馮玉祥沒有得到任何利益,反而得了一個逼宮的罵名。因此,馮玉祥對曹琨心懷不滿、對吳佩孚恨之入骨。孫中山、段祺瑞和張作霖結成了反直的三角聯盟,為了拉攏馮玉祥反直,奉系的張作霖曾給了一批軍火以達成默契。


馮玉祥當時的兵力如下:

陸軍第十一師,師長由馮玉祥兼任,下轄第21旅,旅長劉鬱芬、第23旅,旅長鹿鍾麟;第七混成旅,旅長張之江;第八混成旅,旅長李鳴鐘;第25混成旅,旅長宋哲元,這五個旅長被稱為馮玉祥的“五虎將”,加上騎兵和炮兵各一個團,馮玉祥的兵力大約2萬人。


歷史軍魂



有答主認為馮玉祥“倒戈”是因為與吳佩孚的矛盾,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對於軍閥來說,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敵人或者朋友;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前馮玉祥確實和吳佩孚有矛盾不假,但是當1925年馮玉祥四面楚歌的時候,馮玉祥還照樣給吳佩孚寫信,表示願意“迷途知返,痛改前非”,率國民軍全體聽從吳佩孚指揮呢。

馮玉祥“倒戈”真正原因是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首先在軍事上疲態盡顯,其次,直系北洋政府在經濟上捉襟見肘,最後,奉系背後有日本勢力支持而直系方面並無列強支持。

如果用大白話說,就是馮玉祥預發現這次直奉戰爭,直系輸掉戰爭可能性很大,正好趕上張作霖和段祺瑞聯絡他,他就乘機跳船了。

下面我具體說說第二次直奉戰爭時,直系的問題。

第一, 直系軍事上不在具有優勢,甚至戰場上出現頹勢

北洋諸多派系裡,直系這個以曹錕、吳佩孚為主的軍閥派系一直以來有兩個特點:能打,不懂經濟。

從曹錕統帥北洋第三鎮在辛亥革命時碾壓式擊敗閻錫山帶領的山西新軍開始,直系武裝,尤其是北洋第三師很長一段時間可以說是當時北洋乃至民國第一精銳。

第一次直奉戰爭時,直系其實也缺錢,當時主政中央的黎元洪相比張作霖,更討厭行事霸道的吳佩孚,所以故意剋扣吳佩孚軍餉,想讓吳佩孚軍隊因為欠薪而潰散。

結果吳佩孚利用北洋第三師在軍事技術上遠遠超過當時奉軍的優勢,成功發動“閃電戰”擊敗了奉軍。

但是第二次直奉戰爭時,面對勵精圖治,尤其是重用郭松齡整軍的奉系新軍,直系軍隊在軍事技術上優勢喪失殆盡,在山海關、九門口直系精銳與奉系精銳正面對決,直系第一軍竟然頂不住奉軍的攻勢,丟掉石門寨、九門口。

在山海關正面戰場直系精銳被奉軍擊敗,這是導致馮玉祥“倒戈”主要原因之一。

而直系軍隊之所以在戰場上打不過奉軍,主要是因為直系絕大多數軍隊都還在欠薪呢。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原因,經濟。


第二, 直系經濟一直是短板

這麼說吧,曹錕政府是北洋歷屆政府裡經濟最困難的,而吳佩孚也是北洋眾多軍閥裡最不會搞經濟,最不懂經濟的一個軍閥,甚至還不如馮玉祥。

1924年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正式爆發,而吳佩孚一直到了10月11日才匆匆趕到前線,為什麼?就是因為曹錕這個政府籌不夠軍費,舊式軍隊無論訓練多精銳,沒錢戰鬥力就減半,本來在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前直系各軍,包括吳佩孚核心北洋第三師都欠薪,馮玉祥的北洋第十一師更是在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前欠薪6個月。這下直奉第二次打開,要是再不給錢,搞不好都有軍隊直接倒戈,所以吳佩孚必須湊一筆錢給軍隊發錢。

可是直系是真搞不到錢,吳佩孚原本在9月24日做的是5000萬大洋的軍事預算,先期籌備1000萬元,結果一直到10月11日吳佩孚連嚇帶搶,才勉強籌集500萬軍費,但此時山海關前線戰事吃緊,吳佩孚只能匆匆帶著這500萬趕緊去前線補齊工資。

反觀奉系,別說軍隊戰鬥力,奉系軍隊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時不但沒有欠薪,而且普遍雙薪,開拔費等等津貼都全部到位,奉系官兵從經濟上說比直系官兵富裕多了。

交戰雙方,一方欠薪多時,士氣低落;一方戰時雙薪,各種津貼都是實時到賬,肯定士氣高昂。

為什麼奉系這麼有錢?

這就要說到第三個原因,外國政府支持。


第三, 奉系有日本支持,直系無列強支持

在北洋軍閥混戰環境裡,哪一派有列強支持,哪一派就能佔據優勢;之前日本政府傾向支持段祺瑞,所以沒有真正直屬部隊的段祺瑞可以做北洋政府首腦。

而就直系與奉系而論,直系曹錕還真沒有哪個列強真的支持他,而奉系張作霖背後是日本人。

根據日本歷史學家戶部良一披露,最早提出收買馮玉祥這個計劃的不是張作霖和段祺瑞,是日本人。

日本人先是促成了張作霖與段祺瑞的合作,然後又策劃了收買馮玉祥的計劃,開始張作霖不願意出這筆錢,因為馮玉祥這個人信譽不好,張作霖怕馮玉祥拿錢不辦事;結果是張作霖的日本軍事顧問松井七夫(松井石根的弟弟)勸說下張作霖才願意拿錢的,而且這筆錢還是三井銀行奉天支行墊付的,最後由日本駐屯軍司令(天津)把這筆錢交給段祺瑞,讓段祺瑞交給馮玉祥。這筆錢總共100萬日元。

而且當奉系在山海關作戰時出現彈藥緊缺情況時,根據奉系將領魏益三回憶,是日本人緊急支援了子彈4000萬發,炮彈10萬發,有了這批彈藥,郭松齡才在山海關前線一舉突破直軍陣地的。

綜上所述,馮玉祥之所以選擇“倒戈“,並不是因為他和吳佩孚的恩怨,而是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已經顯出頹勢,直系引以為傲的軍事優勢喪失殆盡,在戰場上已呈敗勢,所以馮玉祥才會選擇“倒戈”。他可不想和直系這條船一塊沉下海底。

而直系之所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呈現頹勢,根本原因是直系經濟上太無能,而深層次原因則是曹錕政府背後並沒有哪一個列強真正支持他。


蘭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主要是一個投機問題。

第一次直奉戰爭,直軍大勝。

但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臥薪嚐膽,準備良久,總戰力已經大大超過直軍。

馮玉祥雖歸屬吳佩孚指揮,擔任第三軍總司令,但他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也就是著名的西北軍。

也就是說,馮玉祥實際上是屬於歸屬劉表的劉備,他不是吳佩孚的嫡系。

馮玉祥此次判斷直系很可能會輸,他沒有必要同直系一起失敗。

但是,要讓他投靠奉軍,馮玉祥也不願意。當時他的軍隊已經有一定規模,佔據西北地區,頗有戰鬥力,具備自立門戶的條件。

馮玉祥就計劃同奉軍合作,關鍵時候倒戈猛擊直系一下,佔據他的地盤,形成自己的割據勢力。

於是,馮接受奉軍張作霖50萬銀元的賄賂,在古北口與奉系代表達成協議。

隨後馮玉祥在作戰的時候突然臨陣倒戈,囚禁直系大總統曹錕,切斷吳佩孚後方補給線和退路。

直系立即遭遇毀滅性的失敗,馮玉祥藉機佔領了直系大塊地盤。

然而,此舉卻讓馮玉祥成為眾矢之的。

直系對他恨之入骨不用說了,奉系也極為惱怒,認為馮玉祥是趁著他們火拼自己佔便宜。

直系和奉系聯手發動猛攻,最終將馮玉祥擊潰。

其實,軍閥混戰時期的倒戈倒不罕見,然而,做的這麼絕,也就是綁架自己的老大,還是極少見的。


薩沙


北京政變的發動者就是馮玉祥,而那個時候正處於中華民國最為動亂的一個時期。實際上或許可以這麼說,整個民國時期應該都處於動亂之中吧。


而在這一次北京政變之前呢?實際上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而這一次呢?馮玉祥可以說是幹了一件轟動當時整個民國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將末代皇帝溥儀,從他的家裡面給趕了出去,而這個所謂的家,其實就是紫禁城。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清朝的結束就是因為辛亥革命,但是辛亥革命的影響其實還是很有限的。溥儀作為末代皇帝,依舊還住在紫禁城,這個意志上,皇帝似乎還是皇帝。這一次馮玉祥算是徹底的終結了皇帝這一個念想了。



這一次的北京政變的最直接的結果,應該就是直系的垮臺。而這個應該也是馮玉祥希望看到的,這個對於鞏固他自己的力量是很有效的。但是似乎最終沒有能夠完全的實現這樣的目的。


但是他們雖然打倒了直係軍閥,但是對於自己的損耗也是不容忽視的。或許說他的目的是結束軍閥統治,還不如說是為了解決自己和吳佩孚他們的矛盾。

不過,他又把溥儀從紫禁城裡面趕了出去,很多人對此也是有著一些看法的。有的人認為馮玉祥是在進行一場革命,還有的人認為是為了結束軍閥統治,反正很亂,就其結果還有經過而言確實很亂。


眾森淼


馮玉祥這個人一心想做大事,他自以為能救民於水火,解救千萬萬黎民蒼生,但這個人志大才疏,能力一般,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

第一次直奉大戰中,直系獲得勝利,直系首領曹錕賄選當上大總統。馮玉祥心中很是看不上這個賄選上來的總統,而且這個總統在選票上很捨得花錢,但在軍費上卻一毛不拔。對待嫡系吳佩孚要多少給多少,對待非嫡系的能不給就不給。

而且馮玉祥和吳佩孚也有矛盾,馮玉祥一開始是河南督軍,但吳佩孚掌權後,將馮玉祥拿下,讓吳佩孚手下的一個將領去擔任,把馮玉祥趕去陸軍部當一個檢閱使。這個名頭聽著挺響,但是沒有一點實權,這讓馮玉祥心中很不爽。

在此期間,馮玉祥受到京城進步人士的影響,開始接受新思想,這讓馮玉祥越發的對直系不滿。

直奉大戰開始後,馮玉祥奉命由長城北古口攻擊奉軍。

馮玉祥到達北古口後,召集部下,命令班師回朝,直接佔領北京。

此時直奉大軍正在前線山海關一帶激戰,馮玉祥前線倒戈的消息傳來後,直系指揮人員吳佩孚大叫“不好”。吳佩孚連北京都沒回,直接坐船逃回湖南老巢,結果直系前線40萬人迅速潰散,直系大敗。

馮玉祥佔領北京後,自稱“國民革命軍”,將曹錕趕下臺,還邀請孫中山北上。此時孫中山已經是肝癌晚期,無力北上執政。馮玉祥一人無法對抗奉系張作霖的攻擊,只好向張作霖妥協,請出段祺瑞再次執政。


九哥談歷史


我就不給大家講歷史啦,直接撈乾的。

二次直奉大戰,馮玉祥倒向張作霖,在直奉大戰時,背叛曹坤吳佩孚,在背後動手,發動了北京政變。其原因有三:

第一,曹坤吳佩孚獨攬大權,馮玉祥

難獲得任何利益,產生不滿。

第二,在二次直奉大戰前夕,張學良

已經偷偷去了馮玉祥那裡,並且贈送了五十萬元。錢能通神。

第三,這是最主要的一條——張作霖答應

,打敗吳佩孚進入北京後,他與馮玉祥

共同執政政府。

對於一個倒戈將軍來說,名利雙收,豈能不幹!


用戶76070637846居正


馮玉祥倒戈是因為他和曹錕之間只是合作關係,後來被吳佩孚逼的,所以才會和張作霖合作。

馮玉祥和曹錕雖然都屬於北洋軍閥的直系,但是彼此之間關係不深

大家都知道在近現代史上,北洋軍又分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個主要派系。而皖系主要是指和段祺瑞關係比較好的軍閥,而直系前期其實是指江蘇督軍馮國璋、湖北督軍王佔元和江西督軍李純三人組成的聯盟,後來則是以直隸督軍曹錕為首的軍閥聯盟,範圍並不確定。馮玉祥和曹錕雖然現在一般都稱他們為直系,但是實際上兩人在歷史上並無深交。

馮玉祥出身貧寒,因為得到上司協統陸建章的賞識,將自己內侄女劉德貞嫁給他,此後馮玉祥才得以在北洋軍中扶搖直上,在陸建章出任陝西督軍以後,馮玉祥也當上了第16混成旅的旅長。陸建章倒臺以後,第16混成旅名義上歸陸軍部直轄,馮玉祥實際上成了一個比較獨立的勢力。

而曹錕長期是北洋軍第3師師長,很顯然,他雖然地位高於馮玉祥,但是兩人並無歷史淵源。實際上在馮國璋當大總統時期,和段祺瑞爭權奪利時,曹錕支持段祺瑞,而馮玉祥則支持馮國璋,兩個人立場也不同。

馮玉祥第一次服從曹錕命令,還是在直皖大戰以後,曹錕擊敗段祺瑞奪取了北洋政權以後,以北洋政府的名義下令,命第20師師長閻相文和馮玉祥一起,驅逐親段祺瑞的陝西督軍陳樹藩。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馮玉祥和曹錕之間關係不深,只是在曹錕奪取了北洋政權以後,才依附於曹錕。

第一次直奉大戰以後,吳佩孚和馮玉祥矛盾激化,引起了馮玉祥的不滿。

閻相文死後,馮玉祥出任陝西督軍,而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時,馮玉祥率軍赴河南,監視和張作霖勾結的河南督軍趙倜,提曹錕看守後方。在直奉大戰期間,趙倜果然起兵響應奉軍,結果被馮玉祥擊敗。此後馮玉祥又派李鳴鐘率一個旅趕往天津,協助曹錕擊敗了奉軍,也算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從而被提升為河南督軍。

但是馮玉祥並非曹錕嫡系,吳佩孚有意削弱他的兵權,所以第一次直奉大戰一結束,他就下令把李鳴鐘部擴編為師,留守保定,想借此分化馮玉祥的部隊。但是此事遭到了馮玉祥和李鳴鐘的反對,最後未能得逞。

此後吳佩孚又想在河南安插人手,也遭到了馮玉祥的抵制。兩人矛盾很快激化,最後吳佩孚煽動河南其他地方部隊鬧事,以此為藉口撤了馮玉祥河南督軍一職。此後吳佩孚又剋扣馮部軍餉,想瓦解馮玉祥的部隊。

雖然此事因為馮玉祥率軍劫糧,曹錕擔心引發戰爭出面調停而告終,但是此時馮玉祥和吳佩孚之間已經結下了深仇,彼此難容。

第二次直奉大戰前,張作霖通過段祺瑞對馮玉祥進行收買,而戰爭期間吳佩孚又居心叵測,逼反了馮玉祥。

馮玉祥和吳佩孚的矛盾很快被有心人看在眼裡。此時孫中山、段祺瑞和張作霖密謀聯合反直。段祺瑞雖然下野,但是住在天津,距離北京不遠,又是北洋前輩,所以由他出面,暗中運動馮玉祥。最後段祺瑞以150萬大洋為代價,爭取到了馮玉祥的支持。

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以後,吳佩孚為了消耗馮玉祥的實力,故意將他安排在古北口-赤峰一線,而且不給補給,並派胡景翼等人對馮玉祥進行監視。古北口-赤峰一線人煙稀少,馮玉祥認為根本無法籌措給養,這是吳佩孚要置於自己於死地,於是下定決心反直。

結論

所以最後馮玉祥聯合胡景翼等人,發動了北京政變,應該說這裡面吳佩孚和馮玉祥的矛盾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沉的經遠


梟雄之戰,第一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和生存環境,他們既然能稱霸一方,自然不是痴兒,自然裡面有內定的利益劃分,自然會考慮自己所處的大環境而改變戰略韜略。






AA白衣天子AA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

  北京政變又稱首都革命。1924年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被任命為「討逆軍」第三軍總司令,出古北口迎戰奉系軍閥的軍隊。1924年10月22日午夜,馮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從城北的安定門進城。部隊不費一槍一彈,包圍了總統府,迫使直係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戰並解除吳佩孚的職務,監禁總統曹錕。   

馮玉祥的部下北京警備司令鹿鍾麟率部荷槍實彈進入紫禁城,奉馮玉祥之命,驅趕末代皇帝溥儀。整個過程費時僅兩個多小時,下午4時10分,鹿鍾麟將優待條件大肆修改後,脅迫溥儀及其後妃親屬離開故宮,民國後存在了13年的小朝廷,宣告結束。

馮玉祥在北京召開政治軍事會議,決定請皖系軍閥段祺瑞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執政,電請孫中山入京共商國是。孫中山接受邀請,於1924年11月10日發表《北上宣言》,宣佈對內要打倒軍閥、對外要推倒軍閥賴以生存的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表示接受中共在《第二次對時局主張》中提出的召集國民會議的主張。   

政變後馮玉祥無法控制局面,遂邀請南方的孫中山北上商議。隨後又與奉系軍閥達成協議,請段祺瑞入主北京,任中華民國執政。孫中山北上後,即病,1925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4月9日馮玉祥驅逐段祺瑞,隨即被奉系擊敗,撤出北京,在南口大戰堅持3月,後撤回至西北偏僻地區。 

主要是馮玉祥需要名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