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報數據背後的陸金所:“開放平臺”優勢顯現

10月24日晚間,中國平安集團發佈了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其中披露了6類金融科技業務的經營成果表現,具體包括陸金所控股、金融壹賬通、平安好醫生、平安醫保科技、汽車之家與平安智慧城市業務。其中,陸金所控股收入與利潤持續穩健增長,客戶資產規模為3508.57億元,較2019年初下降5.0%,財報指出主要由於互聯網貸款業務受限,影響在售產品的銷售。

陸金所呈現出資產規模微降這一結果,表明其業務轉型已經初見成效。此前,平安集團在2019年8月舉行的中期業績發佈會中,由集團聯席CEO陳心穎對外披露:“P2P在我們整體業務量的佔比少於20%,我們也會積極響應監管提倡的‘三降’,降規模、降人數、降點面,有序地去轉型”。在這種業務調整的導向下,2019年第三季度陸金所控股的資管規模,下降幅度僅為5%,可看出它在收縮P2P業務的同時,其他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保持穩定增量。最新數據顯示,在個人借款領域,信貸質量保持穩定,截至2019年9月末,陸金所控股管理貸款餘額較年初穩健增長17.7%至4412.13億元。

此外,結合10月下旬平安集團傳出擬合資設立全國性科技型消費金融公司一事,市場消息指出將由陸金所持有消費金融牌照。面對個人借貸領域的市場環境變化,陸金所控股快速調整產品結構,依託科技能力與傳統金融機構相互協同,加大B端資產合作與供給。

一、資產規模微降:轉型效果初顯,資管行業迎來“強監管”

網貸“三降”之後,如何轉型一直是網貸行業關注的焦點。陸金所從7月傳出退出網貸之後,就被視為網貸行業將全面轉型的風向標。

近期,各地監管部門在2019年加強對P2P平臺的清退速度。在監管趨嚴的政策導向下,陸金所控股在2019年下半年主動收縮P2P業務。回顧其網貸業務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在2014年到2016年期間,陸金所的P2P業務一直位列行業第一。由此可見,陸金所主動收縮P2P業務,可謂是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

1.陸金所轉型路徑:收縮P2P,探索多元化財富管理產品

陸金所的發展定位是“中國乃至全球領先的綜合性線上財富管理與個人借款科技平臺”,因此在收縮P2P業務之後,陸金所藉助於2015年起佈局綜合性線上財富管理平臺的先發優勢,加速發展多元化的財富管理產品體系。

在轉型初期,陸金所尚需要時間來提升其財富管理品牌形象,重塑投資者信心。打開陸金所APP,我們可以看到下圖展現的理財產品體系,包括基金、私募、保險、銀行、信託、資管等類別。整體來看,陸金所APP的產品數量多、種類豐富,僅基金超過5000只,接入機構超過300家,基金超過120家,銀行超過20家。目前,陸金所通過開放式平臺接入大量金融產品,為C端用戶提供產品和金融服務作為主要的盈利來源,今後將探索更多的財富管理產品,提高用戶參與度的同時也提升自身的議價空間,由此來逐步提升資產規模。

圖 1:陸金所的多元化理財產品體系

三季报数据背后的陆金所:“开放平台”优势显现
三季报数据背后的陆金所:“开放平台”优势显现

2.監管升級,金融業迎來業績波動挑戰

我國監管部門對於互聯網金融的規範整頓力度持續升級,尤其是P2P領域,受到的政策衝擊更大。同時,針對金融機構在過去幾年發生多起挪用客戶資金、理財資金違規投資房地產等風險事件,“強監管”政策也拓展至財富管理領域。其中,標誌性事件是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在2018年4月27日,聯合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這是我國財富管理行業的重要轉折點,此後相繼發佈了理財新規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等制度要求。

2019年以後,在政策趨嚴的態勢下,我國資產管理行業均呈現出規模下降的運行趨勢。理財產品朝“去剛兌”、向“淨值化”轉型,從下表可以看出,對於傳統金融業的銀行、證券、信託機構而言,均帶來一定的資產管理規模下滑的衝擊。

在此環境下,陸金所同時推進網貸與資管業務的雙向調整,仍然實現了資管整體規模及業績穩健發展,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未來前景可觀。

表 1:2019年“強監管”對於傳統金融行業理財資產規模的影響

三季报数据背后的陆金所:“开放平台”优势显现

二、構建綜合金融服務“開放平臺”:戰略前瞻性凸顯

儘管平安集團的3季報披露出陸金所控股資產規模微降,但我們發現近年來陸金所控股一直在佈局科技生態平臺,2019年下半年收縮網貸業務後,更能發揮出自身的科技賦能優勢。憑藉自身構建的獨特商業模式,陸金所控股已打造為全球領先的生態服務體系,藉助平安集團的資源稟賦優勢,構建更加智能的線上財富管理平臺,持續提升用戶粘性。

1.陸金所控股構建多元化佈局的金融科技王國

通過對於陸金所控股的業務版圖梳理,我們發現它已經形成了綜合性金融生態體系,包括陸金所、重金所、前交所、陸金所新加坡(陸國際)、平安普惠與陸科技等業務主體,彼此之間在科技賦能、智慧金融方面的協同效應突出。具體來看,從下表展示的陸金所部分業務版塊來看,它在資產管理、個人信貸、科技研發等眾多領域均有所佈局,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業務體系完善的金融帝國。因此,陸金所控股收縮網貸業務後,能降低其對整體業務發展造成的影響。

表 2:陸金所控股的部分業務板塊佈局情況

三季报数据背后的陆金所:“开放平台”优势显现

此外,陸金所(上海)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陸科技”)在2019年9月份,註冊資本由4.69億美元增加至9.19億美元。本次增資意味著陸金所控股正在加強對科技板塊的投入力度,未來以科技賦能C端客群的財富管理業務,可以看作是陸金所向科技平臺轉型、彰顯平臺模式靈活性的集中體現。

2.塑造獨特的全球領先商業模式——“開放平臺”

目前,陸金所控股的產品佈局涵蓋了銀行、保險、信託、資管與基金等領域,源於在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興起之初,較早進行“開放平臺”的佈局,這一理念與當前開放API、加強跨界合作的互聯網思維不謀而合。面對我國整體金融業態全面調整的外部環境,陸金所控股有能力在收縮P2P業務之後,還能保持穩健發展,正是基於過去幾年佈局的“開放平臺”生態體系。憑藉著商業模式創新,陸金所控股能夠有效地緩衝單個業務造成的影響,比傳統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更為靈活,能根據市場情況與投資者偏好,靈活調整業務結構和服務權重,且採用輕資產運營而實現降本增效。

此外,平安集團多年積累形成的巨大客群,其中較大比例的人群均屬於高淨值人士的範疇,是發展財富管理業務的核心群體。通過集團內部的協同效應,陸金所控股在發展綜合性財富管理平臺的過程中,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此前,平安集團在2019年半年報中重點強調其專利技術優勢——中國平安的科技專利申請數較年初增加5779項,累計達到18050項,覆蓋金融、醫療和智慧城市等領域,並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

憑藉這些技術,陸金所控股同時賦能C端與B端兩大市場——在C端市場,藉助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而形成智能化產品推薦體系,用技術實現C端業務智慧化管理和運營;在B端市場,將科技賦能於傳統企業,產生新的業務增量。

三、小結

陸金所控股作為市場龍頭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在2019年下半年果斷收縮P2P業務,並藉助於2015年起就構建綜合性財富管理平臺的先發優勢,為眾多網貸平臺的轉型提供了一個良好範例。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都會面臨“陣痛期”;另外,陸金所自身已經形成的“開放平臺”商業模式和累計的客戶優勢,並非是大部分網貸公司可以對標的,因此可以將陸金所的轉型路徑作為參考,但無法複製,其他網貸公司依然要尋找符合自身商業模式、優勢的轉型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