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相互寶分攤費暴漲100倍:別把互助當保險

不知不覺,相互寶從一個新生事物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

週末的時候朋友來詢問配置家裡的保障,我一問,只給家人買了相互寶,才突然記起這個去年此時還在風口浪尖的新東西。

可是,只買了相互寶?乖,別鬧了。

支付寶相互寶分攤費暴漲100倍:別把互助當保險

人生若只如初見,相互寶已不是那個相互保

一開始的相互保真可謂找了個“富爸爸”,由支付寶一家子力捧成小網紅,號稱每個人只要均攤一毛錢就可以享受好保障,頓時成了保險界的流量小鮮肉。

但是好景不長,幾個月後,相互保就悄咪咪換了名字,改稱“相互寶”。不過即便如此,還是無數人擠著進來。截止到今天,相互寶的參與人數已經達到了9700多萬人。

支付寶相互寶分攤費暴漲100倍:別把互助當保險

▲相互寶在支付寶中的歡迎頁,從人群到權益,非常有吸引力

可現在的相互寶,早已不是什麼保險保障,只是個互助組織,和我們以前就知道的輕鬆互助、水滴互助是一樣的。

支付寶相互寶分攤費暴漲100倍:別把互助當保險

▲左邊是相互寶的合同頁,右邊是水滴互助。都清楚的亮明身份:互助社群。

變身成為互助組織倒也無可厚非。

本來嘛,保險的起源就是從互助社群開始的。古代人們獨自面對當我們面對同一危險時,為了互相幫助,實現“共享收益、共攤風險”,就抱團在一起,在某個人發生災害損失時用這筆基金來彌補損失。雖然有點“復古”,但天下就是這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可是,它畢竟不是一份真正的保障計劃,它帶著一點公益的感覺。對於這點,加入相互寶的人,務必清醒認識。

那麼,帶著一點“公益”的心去看待相互寶披露的、近期被一些自媒體人頻繁詬病的數據,

暴漲的幫助成員,從2019年1月的2個人,暴漲到最新一期的1731人。漲幅一千多倍;

支付寶相互寶分攤費暴漲100倍:別把互助當保險

急速增長的分攤費用,從1月份的3分錢,漲到了最近一期的3塊多,漲了100倍。

支付寶相互寶分攤費暴漲100倍:別把互助當保險

雖然金額還不是很高,“一瓶礦泉水而已”,但多少還是有點不是滋味。但這個結果,難道你想不到嗎?

相互寶的玩法是,免費加入,最高可享受30萬的大病保障,用戶分攤。

這麼低的門檻,說完全沒有人佔便宜,我是不信的。

我在某乎上也看到有知友直言不諱說,因為漲價感覺受騙,自己撤了,留下了爸媽在裡面,“畢竟爸媽年紀大了又沒有保險”。

說來也是人之常情,但上了年紀的人患病風險明顯提高,對那些“沒有一點點防備”的互助人來說,似乎還是有點不公平。那就更不要提,還可能出現騙保的行為。

說好的“共攤風險”,你卻搶先暴露了風險。雖然我也可以等到風險來臨的時候被補償,可到時候還有沒有相互寶恐怕還是個問題吧。

所以啊,別把相互寶當保障。至少別隻有相互寶這個“保障”。

支付寶相互寶分攤費暴漲100倍:別把互助當保險

真正的相互保險,和相互寶還是很像的,先保障後收費,費用低廉,保障較好。最大的不同就是,相互保險畢竟是真正的保險,背後有保險公司,方方面面受到保監會監管。

就好像之前有一位申請相互寶互助金的用戶向保監會投訴,說小半年了理賠還沒下來,結果保監會說不歸我管啊。最後只能向支付寶客服投訴。客服的回答是:去年12月的都還沒下來呢。

相互保險的模式,對於錯過了黃金投保期的人(比如爸媽)和保險預算不足的人,的確算是一個福利。

但我覺得這個模式很難長久。即使是在保險理念相對成熟的美國,相互保險的模式,也是反反覆覆幾十年。

為什麼呢?

支付寶相互寶分攤費暴漲100倍:別把互助當保險

保險公司利潤最重要的三個來源:死差、費差、利差。

先說利差。所謂利差,其實就是保險公司拿著我們的保費賺的錢,跑贏它給到我們分紅的程度(現在的分紅險分紅比率基本在2%上下吧)。

傳統的保險公司,因為和我們具體約定了比如這個保險要交多少年,每年多少錢。這樣,保險公司就有一個長期的、廉價的現金流來源,而且基本上我們不會馬上就用到(賠付)。因此他們就可以拿著我們的保費去做投資。

可是相互保險公司呢,按照他們的模式,基本上資金都不是長期資金,這就造成了相互保險公司的利潤會有問題。

再說死差。所謂死差,簡單來說就是最後賠付的人數佔交保費人數的比例越低越好。

但我們前面說過,因為相互保險基本沒有門檻,自然什麼人都可以進來,那麼造成賠付多的風險就會增大。而且,使用互聯網保險的大多是80/90後,也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現在我們是沒病沒痛,那是因為我們正年輕。可是再過十年呢?我們就成了風險最高的人群。那麼這個理賠就會急劇增多,還能做得下去嗎?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所以,相互保險也許是對我們的家庭保障體系一個不錯的補充,然而絕不能是唯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