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后宫争斗远比《甄嬛传》残酷

真实的后宫争斗比电视剧来到更加精彩,更加残酷,更加让人意想不到。

真实的后宫争斗远比《甄嬛传》残酷

宋朝时期的一次后宫争斗,牵扯范围之广,谋划布局之深。作案手法之高明。让我惊叹,你们到底是要闹哪样?

首先介绍出场人物

1、宋仁宗 宋史上最知名的皇帝,狸猫换太子案件中的太子。为了不让太监受罚忍着饥渴都不喝水的好人。历史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大好人一个。

2、曹娥 北宋名将曹彬的孙女,宋仁宗第二位皇后,长相不出众但是贤德。后来在宋英宗期间垂帘听政过,在神宗年间反对过,保全过苏轼。

3、张美人 前面提到过,曹皇后长相一般,而张美人因姿色妖艳,舞姿优美,被仁宗看中,深受宠爱。此前因为二女儿早夭,自己病重,请求降级为美人,此时已经是第五年了。

真实的后宫争斗远比《甄嬛传》残酷

1048年,闰正月,十八日。宋仁宗留宿在坤宁宫。

突然,宋仁宗被惊慌人声吵醒,发现外面火光闪动人声吵杂,还有惨叫之声。慌乱之下宋仁宗问随侍太监发生了什么事。

随侍太监一度以宫中处罚宫女过度造成骚乱来搪塞,但立即被曹皇后制止并说出真相,宫内有人大举杀戮放火,情势不明。宫廷卫队不知为何不能发挥作用,宋朝当时宫廷禁卫军有五个指挥(军事单位),一指挥为六百人,应该至少有三千人以上。

宋仁宗怕这是大规模叛乱,惊慌躲于厅房中,这时候已经能听到刺客挨间搜索的声音了。曹皇后作为将门之后,临危不乱,指挥宫女和太监锁死厅门,设置障碍。同时派人偷偷出去搜集宫中常备水,当乱匪纵火一处便扑灭一处,避免火势扩大。

真实的后宫争斗远比《甄嬛传》残酷

这是非常明智的,如若发生大火,众人必定开始群结皇帝寝室。优先救火,等于暴露皇帝位置。

当乱匪非常靠近时。曹皇后命令道:“天黑了,我们没办法看清楚谁是谁,谁出去抵抗敌人,我就给他剪掉一缕头发。天亮之后我们检查头发,凡是剪有标记的,皇帝会以护驾有功重赏你们。”在曹皇后的激励之下,坤宁宫的宫女和宦官们在危急关头竟然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不抵抗,必死无疑,抵抗,等到援军到了,既能保住性命,还能立功,不如拼死一战。一打开门才发现,突然发现所谓乱军只是“四个酒醉的宫廷侍卫”。

真实的后宫争斗远比《甄嬛传》残酷

此时宋仁宗爱妃张美人却离奇赶到现场,以一介女流之身护驾,仁宗大为感动。不久后侍卫长王中正带兵赶到,用箭射死三人,一人翻墙逃脱,事后发现叛乱的四人是崇政殿侍卫颜秀、郭逵、孙利、王胜。三人死亡只有王胜逃脱。

天亮后宋仁宗下令全面搜查,但务必留活口,搜查三日后入内副都知宦官杨怀敏在北楼找到王胜,王胜三天没有挪窝,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杨怀敏却当场下令将他乱刀砍死。这违背了皇帝的命令,引起宫中议论。之后侍御史宋禧入宫查案,但活口皆无查不出什么具体,最后只能以追究皇城司领导杨景宗、入内副都知宦官杨怀敏、入内副都知郑保吉三位宫廷首位的主官来结案。

真实的后宫争斗远比《甄嬛传》残酷

然而意料之外是皇帝似乎也想将此事息事宁人不想追查幕后内情,只将三人外贬为地方官,甚至杨怀敏贬官后还被留用继续在皇城司当差并未离开宫廷。御史中丞鱼周询感觉事态怪异,联合御史台官员多次上书表明宫廷谋反刺驾历朝历代都是大事,甚至株连多族有之,从未有轻放,且宦官杨怀敏显有杀人灭口嫌疑内情复杂,然而似乎无法改变皇帝心意。

直到御史何郯坚持将三人处死论罪僵持不下,皇帝才秘密召见告知其当晚张美人护驾的感动事迹,而杨怀敏是在张美人处当差护卫,两人似有功过相抵之情,御史何郯才稍有软化,最后杨怀敏还是离开宫廷被贬往滑州任官,处份告一段落,此一过程与仁宗厚德仁爱不喜杀生的性格也有关联。

真实的后宫争斗远比《甄嬛传》残酷

然而后续朝议与处理过程中,掌握天下军政大权的枢密使夏竦却多方维护杨怀敏,并大加赞许张美人甚至逾越礼制要求给予她皇后同等待遇,后被翰林学士张方平反驳,汉朝的冯婕妤以肉身替皇上挡猛兽也未有一下官升五等等同皇后之事,才将夏竦压制。

之后疑似夏竦党羽的谏官王贽上书,认为皇后当晚表现出奇镇定,皇后有嫌疑是幕后主使。然而御史何郯却迅速上书反驳,认为此事发展怪异,种种迹象显示有人想将此事引导向废除皇后并立张美人为皇后的事态发展,痕迹明显,劝皇帝别太快下定论小心中计。似乎何郯的说法有效,之后便无下文。皇后也无事。宋史正史纪载整个事件最后以四人不明动机的骚乱结案,没有幕后主谋。

真实的后宫争斗远比《甄嬛传》残酷

我们现在来看,这个案件有很多疑点,至今也没有合理的解释。目前史学界认为事情的真相是这个样子的。杨怀敏长期生活在后宫,他非常清楚。皇帝宋仁宗最宠爱张美人,而张美人最想当皇后,怎么能够让张美人实现他的梦想呢?

杨怀敏是宫内侍卫的副统领,负责各宫殿侍卫的分配,当然也有自己的心腹。如果他来安排,让严秀等人在宫廷里制造混乱,然后让张美人在危急关头去救主,那么张美人就会立下大功。这样才有机会。

据史料记载,颜秀等四人是在喝酒之后开始行动的。而“乘醉突入禁中”,这个事情只有杨怀敏值班的时候才有可能。这四个人闹出了这么大动静,目的就是为了惊动圣驾。然后张美人适时地出现,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杨怀敏带领侍卫将四个人当场杀死。所以当时朝臣认为杨怀敏在杀人灭口,并不是毫无理由的推测。这个案件闹大之后,需要外朝官配合,枢密使夏竦和杨怀敏长期交好。所以案件发生后,他坚持主张在宫内解决。在御史台要求处罚杨怀敏的时候,夏竦再次坚定的站到了杨怀敏一边。

真实的后宫争斗远比《甄嬛传》残酷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二评论说:王从善等五人皆外迁,独怀敏领职如故,枢密使夏竦庇之也。案件发生后,所有有关领导都被追究责任,唯独杨怀敏还在担任原来的入内副都知的职务,正是夏竦在庇护他。不仅如此,在皇帝把张美人当晚的英勇表现告诉宰相大臣之后,夏竦再次站出来,要求对张美人讲求“尊异之礼”。怎么个尊异法?就是让她享有皇后一样的待遇。所以这个案件夏竦和杨怀敏密切配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皇上的爱妃张美人。

可是仁宗时期的御史台和学士院有一股清流,御史和谏官坚持正义,维护国家的礼法制度和各种阴谋邪恶做坚决的斗争。皇帝想要减轻杨怀敏的处罚,御史何郯、胡宿纷纷上表,请求皇帝遵守国家法令,公平对待所有犯法的官员,不要因为个人感情厚此薄彼,最终迫使宋仁宗将杨怀敏贬逐出京城。也正是因为翰林学士张方平的阻止,张美人想要得到皇后的待遇也没有得到。有人甚至想把这个案件往曹皇后身上攀扯,御史何郯戳穿了他们的阴谋,使得仁宗皇帝不至于犯更大的错误。案件结束之后,御史们开始集中火力弹劾枢密使夏竦,何郯称夏竦为奸邪之臣。他认为夏竦在此案中极力的为杨怀敏打掩护,是为了结交宫里有权势的宦官,完全没有考虑到皇帝的安危,一心为了私利,没有半点忠心。杨怀敏既然被追究责任,夏竦也必须罢免。几天后,夏竦被罢免,出判河南府,到洛阳做地方官去了。

真实的后宫争斗远比《甄嬛传》残酷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后宫斗争牵扯之广,作案手段之高明。内外勾结,甚至以皇帝的性命为筹码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比电视剧里演出的更血淋淋。

那么张美人最后怎么样了呢?

1048年十月十七日,再封为贵妃。,距皇后仅一步之遥。然而直到她死,也没有做成皇后。

皇祐六年(1054年),张贵妃暴病身亡,时年三十一岁。宋仁宗追忆张贵妃的温柔,悲痛不已,辍视朝七日,禁京城乐一月,仁宗未有理会曹皇后在世的事实,决定以皇后之礼为张贵妃发丧,并追册为皇后,使很多大臣反对。张贵妃一生都梦想着登上皇后之位,终于在死后穿上皇后的殓服,受宗室、大臣们的参拜告奠。仁宗因为担心谏官们的反对,一直等到治丧第四天才宣布追封张贵妃为皇后,全谥为温成皇后“德性宽柔曰温,齐圣广渊曰成”。

真实的后宫争斗远比《甄嬛传》残酷

那曹皇后呢?

宋仁宗生三子,但都是很早就夭折。其后因急于生子,以致纵欲过度,身体虚弱。早些年,皇后将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接进宫中抚养,当时宗实四岁。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三十一岁的赵宗实立为皇太子,赐名曙。次年三月,仁宗驾崩,赵曙进宫即位,成为宋英宗,尊曹皇后为皇太后。英宗即位不久就生病,无法处理朝政。曹太后于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待英宗病情好转后,曹太后即撤帘归政。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革除许多弊政。但曹太皇太后认为“祖宗法度不宜轻改”予以反对,但未被神宗采纳。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以“乌台诗案”下狱,都是曹太皇太后出面求情,苏轼才免于一死。

同年冬天十月二十日(1079年11月16日),曹太皇太后病逝,时年六十四岁,全谥慈圣光献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