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後宮爭鬥遠比《甄嬛傳》殘酷

真實的後宮爭鬥比電視劇來到更加精彩,更加殘酷,更加讓人意想不到。

真實的後宮爭鬥遠比《甄嬛傳》殘酷

宋朝時期的一次後宮爭鬥,牽扯範圍之廣,謀劃佈局之深。作案手法之高明。讓我驚歎,你們到底是要鬧哪樣?

首先介紹出場人物

1、宋仁宗 宋史上最知名的皇帝,狸貓換太子案件中的太子。為了不讓太監受罰忍著飢渴都不喝水的好人。歷史對他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大好人一個。

2、曹娥 北宋名將曹彬的孫女,宋仁宗第二位皇后,長相不出眾但是賢德。後來在宋英宗期間垂簾聽政過,在神宗年間反對過,保全過蘇軾。

3、張美人 前面提到過,曹皇后長相一般,而張美人因姿色妖豔,舞姿優美,被仁宗看中,深受寵愛。此前因為二女兒早夭,自己病重,請求降級為美人,此時已經是第五年了。

真實的後宮爭鬥遠比《甄嬛傳》殘酷

1048年,閏正月,十八日。宋仁宗留宿在坤寧宮。

突然,宋仁宗被驚慌人聲吵醒,發現外面火光閃動人聲吵雜,還有慘叫之聲。慌亂之下宋仁宗問隨侍太監發生了什麼事。

隨侍太監一度以宮中處罰宮女過度造成騷亂來搪塞,但立即被曹皇后制止並說出真相,宮內有人大舉殺戮放火,情勢不明。宮廷衛隊不知為何不能發揮作用,宋朝當時宮廷禁衛軍有五個指揮(軍事單位),一指揮為六百人,應該至少有三千人以上。

宋仁宗怕這是大規模叛亂,驚慌躲於廳房中,這時候已經能聽到刺客挨間搜索的聲音了。曹皇后作為將門之後,臨危不亂,指揮宮女和太監鎖死廳門,設置障礙。同時派人偷偷出去蒐集宮中常備水,當亂匪縱火一處便撲滅一處,避免火勢擴大。

真實的後宮爭鬥遠比《甄嬛傳》殘酷

這是非常明智的,如若發生大火,眾人必定開始群結皇帝寢室。優先救火,等於暴露皇帝位置。

當亂匪非常靠近時。曹皇后命令道:“天黑了,我們沒辦法看清楚誰是誰,誰出去抵抗敵人,我就給他剪掉一縷頭髮。天亮之後我們檢查頭髮,凡是剪有標記的,皇帝會以護駕有功重賞你們。”在曹皇后的激勵之下,坤寧宮的宮女和宦官們在危急關頭竟然爆發出巨大的力量。不抵抗,必死無疑,抵抗,等到援軍到了,既能保住性命,還能立功,不如拼死一戰。一打開門才發現,突然發現所謂亂軍只是“四個酒醉的宮廷侍衛”。

真實的後宮爭鬥遠比《甄嬛傳》殘酷

此時宋仁宗愛妃張美人卻離奇趕到現場,以一介女流之身護駕,仁宗大為感動。不久後侍衛長王中正帶兵趕到,用箭射死三人,一人翻牆逃脫,事後發現叛亂的四人是崇政殿侍衛顏秀、郭逵、孫利、王勝。三人死亡只有王勝逃脫。

天亮後宋仁宗下令全面搜查,但務必留活口,搜查三日後入內副都知宦官楊懷敏在北樓找到王勝,王勝三天沒有挪窩,已經是奄奄一息了。楊懷敏卻當場下令將他亂刀砍死。這違背了皇帝的命令,引起宮中議論。之後侍御史宋禧入宮查案,但活口皆無查不出什麼具體,最後只能以追究皇城司領導楊景宗、入內副都知宦官楊懷敏、入內副都知鄭保吉三位宮廷首位的主官來結案。

真實的後宮爭鬥遠比《甄嬛傳》殘酷

然而意料之外是皇帝似乎也想將此事息事寧人不想追查幕後內情,只將三人外貶為地方官,甚至楊懷敏貶官後還被留用繼續在皇城司當差並未離開宮廷。御史中丞魚周詢感覺事態怪異,聯合御史臺官員多次上書表明宮廷謀反刺駕歷朝歷代都是大事,甚至株連多族有之,從未有輕放,且宦官楊懷敏顯有殺人滅口嫌疑內情複雜,然而似乎無法改變皇帝心意。

直到御史何郯堅持將三人處死論罪僵持不下,皇帝才秘密召見告知其當晚張美人護駕的感動事蹟,而楊懷敏是在張美人處當差護衛,兩人似有功過相抵之情,御史何郯才稍有軟化,最後楊懷敏還是離開宮廷被貶往滑州任官,處份告一段落,此一過程與仁宗厚德仁愛不喜殺生的性格也有關聯。

真實的後宮爭鬥遠比《甄嬛傳》殘酷

然而後續朝議與處理過程中,掌握天下軍政大權的樞密使夏竦卻多方維護楊懷敏,並大加讚許張美人甚至逾越禮制要求給予她皇后同等待遇,後被翰林學士張方平反駁,漢朝的馮婕妤以肉身替皇上擋猛獸也未有一下官升五等等同皇后之事,才將夏竦壓制。

之後疑似夏竦黨羽的諫官王贄上書,認為皇后當晚表現出奇鎮定,皇后有嫌疑是幕後主使。然而御史何郯卻迅速上書反駁,認為此事發展怪異,種種跡象顯示有人想將此事引導向廢除皇后並立張美人為皇后的事態發展,痕跡明顯,勸皇帝別太快下定論小心中計。似乎何郯的說法有效,之後便無下文。皇后也無事。宋史正史紀載整個事件最後以四人不明動機的騷亂結案,沒有幕後主謀。

真實的後宮爭鬥遠比《甄嬛傳》殘酷

我們現在來看,這個案件有很多疑點,至今也沒有合理的解釋。目前史學界認為事情的真相是這個樣子的。楊懷敏長期生活在後宮,他非常清楚。皇帝宋仁宗最寵愛張美人,而張美人最想當皇后,怎麼能夠讓張美人實現他的夢想呢?

楊懷敏是宮內侍衛的副統領,負責各宮殿侍衛的分配,當然也有自己的心腹。如果他來安排,讓嚴秀等人在宮廷裡製造混亂,然後讓張美人在危急關頭去救主,那麼張美人就會立下大功。這樣才有機會。

據史料記載,顏秀等四人是在喝酒之後開始行動的。而“乘醉突入禁中”,這個事情只有楊懷敏值班的時候才有可能。這四個人鬧出了這麼大動靜,目的就是為了驚動聖駕。然後張美人適時地出現,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楊懷敏帶領侍衛將四個人當場殺死。所以當時朝臣認為楊懷敏在殺人滅口,並不是毫無理由的推測。這個案件鬧大之後,需要外朝官配合,樞密使夏竦和楊懷敏長期交好。所以案件發生後,他堅持主張在宮內解決。在御史臺要求處罰楊懷敏的時候,夏竦再次堅定的站到了楊懷敏一邊。

真實的後宮爭鬥遠比《甄嬛傳》殘酷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六十二評論說:王從善等五人皆外遷,獨懷敏領職如故,樞密使夏竦庇之也。案件發生後,所有有關領導都被追究責任,唯獨楊懷敏還在擔任原來的入內副都知的職務,正是夏竦在庇護他。不僅如此,在皇帝把張美人當晚的英勇表現告訴宰相大臣之後,夏竦再次站出來,要求對張美人講求“尊異之禮”。怎麼個尊異法?就是讓她享有皇后一樣的待遇。所以這個案件夏竦和楊懷敏密切配合,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皇上的愛妃張美人。

可是仁宗時期的御史臺和學士院有一股清流,御史和諫官堅持正義,維護國家的禮法制度和各種陰謀邪惡做堅決的鬥爭。皇帝想要減輕楊懷敏的處罰,御史何郯、胡宿紛紛上表,請求皇帝遵守國家法令,公平對待所有犯法的官員,不要因為個人感情厚此薄彼,最終迫使宋仁宗將楊懷敏貶逐出京城。也正是因為翰林學士張方平的阻止,張美人想要得到皇后的待遇也沒有得到。有人甚至想把這個案件往曹皇后身上攀扯,御史何郯戳穿了他們的陰謀,使得仁宗皇帝不至於犯更大的錯誤。案件結束之後,御史們開始集中火力彈劾樞密使夏竦,何郯稱夏竦為奸邪之臣。他認為夏竦在此案中極力的為楊懷敏打掩護,是為了結交宮裡有權勢的宦官,完全沒有考慮到皇帝的安危,一心為了私利,沒有半點忠心。楊懷敏既然被追究責任,夏竦也必須罷免。幾天後,夏竦被罷免,出判河南府,到洛陽做地方官去了。

真實的後宮爭鬥遠比《甄嬛傳》殘酷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後宮鬥爭牽扯之廣,作案手段之高明。內外勾結,甚至以皇帝的性命為籌碼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比電視劇裡演出的更血淋淋。

那麼張美人最後怎麼樣了呢?

1048年十月十七日,再封為貴妃。,距皇后僅一步之遙。然而直到她死,也沒有做成皇后。

皇祐六年(1054年),張貴妃暴病身亡,時年三十一歲。宋仁宗追憶張貴妃的溫柔,悲痛不已,輟視朝七日,禁京城樂一月,仁宗未有理會曹皇后在世的事實,決定以皇后之禮為張貴妃發喪,並追冊為皇后,使很多大臣反對。張貴妃一生都夢想著登上皇后之位,終於在死後穿上皇后的殮服,受宗室、大臣們的參拜告奠。仁宗因為擔心諫官們的反對,一直等到治喪第四天才宣佈追封張貴妃為皇后,全諡為溫成皇后“德性寬柔曰溫,齊聖廣淵曰成”。

真實的後宮爭鬥遠比《甄嬛傳》殘酷

那曹皇后呢?

宋仁宗生三子,但都是很早就夭折。其後因急於生子,以致縱慾過度,身體虛弱。早些年,皇后將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接進宮中撫養,當時宗實四歲。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三十一歲的趙宗實立為皇太子,賜名曙。次年三月,仁宗駕崩,趙曙進宮即位,成為宋英宗,尊曹皇后為皇太后。英宗即位不久就生病,無法處理朝政。曹太后於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待英宗病情好轉後,曹太后即撤簾歸政。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尊曹太后為太皇太后。神宗重用王安石變法,革除許多弊政。但曹太皇太后認為“祖宗法度不宜輕改”予以反對,但未被神宗採納。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以“烏臺詩案”下獄,都是曹太皇太后出面求情,蘇軾才免於一死。

同年冬天十月二十日(1079年11月16日),曹太皇太后病逝,時年六十四歲,全諡慈聖光獻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