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范冰冰主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要向我們表達什麼?為什麼?

蔡州胖哥


剛才還特意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范冰冰在裡面演飾的女主角李雪蓮的一個悲劇的故事。

電影中有一段是她前夫說的話“你是李雪蓮嗎?我覺得你是潘金蓮。”

而范冰冰在整部電影裡證明了“《我不是潘金蓮》”

電影裡李雪蓮因為房子,孩子的問題假離婚,還請法院主持公道

我個人覺得《我不是潘金蓮》是范冰冰在給自己洗白





愛玩的飛哥


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蓮》一舉獲得了金雞獎的最佳女主角、聖塞巴斯蒂安影后、導協影后、亞洲電影影后,給范冰冰的事業帶來了一波高潮。



電影中潘金蓮說:“牛不讓我告狀,是怕我輸,你們不讓我告狀是讓我繼續含冤”,潘金蓮是個只認死理不懂法的農村婦女,他當時為了跟他老公生二胎多分一套房子而假裝離婚,最後二胎不小心流產,她的老公拿走了房子和別的女人結婚了,反公開誣陷她是潘金蓮,她心有不甘向法院起訴,只為證明她不是潘金蓮。

潘金蓮從此開始了她證明她不是潘金蓮的上訴之路,表面是她與自己過不去,和自己的在上訴之路遇到的人過不去,在這一路上也是看了人世間的社會百態,每個人為了自己的某種利益,選擇假裝看不見,最後不了了之,“不了了之”卻成和諧社會的需求了。有人說,

回到《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這是一部以一個女性視角對抗男性霸權的黑色諷刺喜劇,沒有暴力,沒有色情,甚至沒有過多的調侃,每個人去做一件事都有多個目的,有的說了,有的沒說,有的不能說或者不願意說,任何一個人都不值得推敲。


火火姑娘的後花園


1-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為了一個不成立的案件反覆折騰,與二十八個形形色色的男人打交道,而這二十八個男人很難界定就是好人或者壞人,而這二十八個男人代表著市井、官場、國家的社會規則!

所以這裡通過李雪蓮的社會地位和思想認識,給這個故事首先就鋪上了悲劇色彩的結局——這一場告狀,註定是失敗的!

階級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物的階級性決定了告狀的影響力。

2-這確實是從視覺創意到精神內核都很妙的一部電影。我用“妙”是因為這部電影在劇情上是存在瑕疵的,但是它優秀的地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就像一個吊兒郎當的優等生,卷面分考了個七八十,不拔尖,但是附加題全做對,而且解法很天才。華語電影在此之前,還真沒有這樣的。

3-故事的結尾特別精彩。市長對縣長說,我們要體會到老百姓的問題,去幫他們真實地解決問題,而不是隻想著抱住自己頭頂的烏紗。幫助李雪蓮的要義,是不要再把她當做一個“農村婦女”,平等對待她,理解她在感情上需要尊重和支持的需求。





白楓絮


這部電影是關於農村題材的,這類型的電影在整個電影體系裡應該是少數的,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我們能數得上來的也就是是那麼幾部,我看過的也沒有幾部,但凡是看過的這幾部,都還不錯。雖然不至於成為什麼經典電電影啊、必看電影啊,可是單拿出來每一部都很出彩。不管是臺詞還是演技還是反映的內容都很深刻,值得看客們去慢慢琢磨,仔細回味的。

回過頭來再看馮小剛導演的這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給我的感覺就是差一點,和宣傳的時候說的有點差別,不是太滿意,和同類型比起來也有差距。就故事本身而言,有點輕,架不住整個故事架構,在觀看的時候,能夠更明顯地感覺到故事或者人物一直在硬往架構裡靠,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小馬拉大車,要麼跑不快要麼跑起來停不下,始終不在掌握之內。

剖開故事來看,講的就是一個農村婦女李雪蓮為了分得房子和丈夫“假離婚”,沒想到假戲真做,李雪蓮覺得丈夫欺騙了她,於是去告狀,這一告就是十多年,一直周旋於幾個男人之間。故事的結尾是以前夫出車禍去世,才結束了這場上訴之旅。不難看出,導演是想通過女性視角表達一些東西,以前的或者是現在的,或是是舊的,通過海報我們就能看出一些東西,尤其是男演員的眼神,總之導演是要說點什麼的,但是在我看來,導演還是沒有說透,只是點到了。

說到這不電影,我們難免要和另一部電影《秋菊打官司》做一個比較。如果這樣一比的話,很明顯就能感覺出那部電影的輕重了。秋菊是真打官司啊,那可是一條人命啊,是家裡的頂樑柱啊,必須要討一個說法,要不然這日子沒法過。可是李雪蓮當時打官司是為了“賭氣”,換句話說,丈夫把“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這個不屬於法律管啊,如果真要追求起來,他們二人還有欺騙行為:假離婚。所以故事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沒有理順,在接下來的推進中,必然會有一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到最後,李雪蓮都不知道自己為啥要打官司,只是把打官司當成了日子過,當她得知前夫出車禍去世的時候,一下子就垮了。這說明,她的心結不在官司上,其實還在感情上,就是因為前夫說她像潘金蓮才義無反顧的打官司。

整場看下來,有點鬧劇的感覺。政府官員為了一個農村婦女的離婚案,三番五次的想法堵她,又三番五次地出狀況,這裡的很正常的解讀就是大家為了保住“帽子”。正好這幾天剛看完一本小說《市委班子》,講的是就是市縣的領導班子和當地百姓的事情,其中也有李雪蓮類似的事件,可是很少有領導三番五次的去家裡做工作,他們都忙著在處理其他事情,更何況這些都是芝麻綠豆的事情,領導一般就是交給下屬去辦了。當然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另外作者不一樣,所以表達的東西也不一樣,如果非要讓我選一種的話,我會選擇小說,因為它表述的還是比較真實。








恆哥侃娛樂


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為了一個不成立的案件反覆折騰,與二十八個形形色色的男人打交道,而這二十八個男人很難界定就是好人或者壞人,而這二十八個男人代表著市井、官場、國家的社會規則!

所以這裡通過李雪蓮的社會地位和思想認識,給這個故事首先就鋪上了悲劇色彩的結局——這一場告狀,註定是失敗的!

階級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物的階級性決定了告狀的影響力。



來姐說影視


《我不是潘金蓮》用一部黑色幽默的電影,深刻剖析了複雜的人性,以及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我不是潘金蓮》營造了一出諷刺的悲喜劇,李雪蓮被丈夫欺騙後又被侮辱為“潘金蓮”。這引發了觀眾的獵奇心理,而且畫幅不僅框住了李雪蓮,與她框在一起的還有丈夫的善變、社會的漠視以及金錢誘惑下人性的轉變將焦點聚像在圓形畫幅上,突出了動感,鏡頭感更強。






丹丹小姐姐wa


潘金蓮在金瓶梅里一個被嚴重扭曲的形象,應該給她證名。請大家想一想,她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個被壓迫者,先是被老爺蹂躪,然後東窗事發被趕出大院,她作為一個受害者,一個弱女子,她心中的怨恨和無奈是空前的,可她既沒有反抗的本錢,也沒有走進府衙申冤的權利,所有一切她都只能默默的承受著。由於無奈和生活的壓迫 ,最終她委屈的選擇了武大郎,她和武大郎的結合註定了她悲劇的命運。


清流澎湃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改編自劉震雲原著同名小說《我不是潘金蓮》,劉震雲關注了社會的敏感人群上訪行為,用女主角的際遇,展開了這類人群形成的因和果,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讓人們摘下了有色眼鏡,在事件裡反思,感悟。電影改變了一些東西,還是建議讀一讀原著,不過二十萬字的一本書,推薦。


蔡見駿


我不是潘金蓮想表述:

農村婦女李雪蓮,在一場荒唐的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的家庭變故之後,由於前夫的一句話,說她是潘金蓮,這位本來怯生生、嬌滴滴的女子,證明自己根本就不是潘金蓮,為了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在十多年的申訴中,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她花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去打官司、告御狀。


葉一一


《我不是潘金蓮》這本書有三個部分,前面兩章都是序言,最後一章是正文,很簡短也有一個很簡短的名字:玩呢。我特別欣賞劉震雲的幽默之處,不低俗,用看似荒誕的情節和寫作手法引人發笑,別具一格。小說與電影情節基本一致,先來說說幾個我重點注意到電影不同於小說的部分:

1. 小說中官員以及其他群眾對李雪蓮的態度是更加惡劣的,而電影中官員對待李雪蓮只是沒有耐心,並沒有發展到言語攻擊她這麼嚴重。

2. 李雪蓮和趙大頭在小說裡去的是山東泰山而不是安徽黃山,小說中的李雪蓮在出行前就想通了,因為她的牛死了,經過趙大頭的勸解倆人一同東去了泰山。

3.電影中的結尾是史縣長多年後偶遇李雪蓮後敞開心扉的談話,而相比小說之下電影的結尾的確過於潦草。老史全名史為民,正是當年被撤職的縣長。

我對於這部小說的評價還是很高的,荒誕曲折的故事情節很符合這部小說的風格,實力嘲諷就屬劉震雲。而電影相比之下遜色了少許。首先,我認為范冰冰確實不太適合這個角色,不論演技,她演李雪蓮看起來就像微服私訪或者公主下凡。如果換做是一個更有感染力 長相就算平平也無妨的演員,可能這部電影的效果會更好吧。

再者,新穎的觀影角度給這部電影畫上了漂亮的一筆。圓形和方形的畫面切換上馮導也是別有用意的。圓形畫幅、構圖、色彩、運鏡方式都是很下功夫地去體現了這個中國風情。而畫面在北京的時候又切換到了方形,許多人認為圓形代表了圓滑,方形代表了公正。沒錯,這部電影看似又文藝了許多,新穎了許多。然而,無形裝逼,最為致命。

這部電影主要是描述的社會的真實現象,嗯,由於劇情太過拖沓,並沒有文章寫得那麼好。如果想進一步瞭解這三個故事的話,建議還是讀一下書本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