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的皇宮還有人住嗎?

用戶147418275


都說南京有王氣,朱元璋起家於紅巾軍,勢力範圍都在南方,南京原稱應天,有“順天應命”之意,明朝建立後,改成南京,成為明朝的國都、京師。


朱元璋是安徽濠州人,自古以來,江浙皖都是富膏之地,魚米之鄉。朱元璋選擇定都南京,一來是他初封吳王,南京是吳國故地,二來,南京有長江天塹可依,三來,朱元璋相信南京城有王氣,定都於此,可助他一統天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御崩於南京皇宮,終年71歲。儘管朱元璋選擇定都南京,但是朱元璋早有遷都北方的打算,他理想中的京師是開封府,為此他還親赴開封視察,將開封改為“北京”,但遷都畢竟是耗時耗力的大事,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朱元璋自己後來也逐漸打消了遷都的念頭。開封的北京名稱被取消,把現在的北京改為“北平”。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入主南京奪得帝位,最初也是以南京為京師,但在北平就藩多年的朱棣,並不喜歡南京的生活,而且當時元朝殘餘勢力雖遁入漠北,但依然不斷侵擾明朝邊境,極大的威脅到明朝的社稷安危,而北平“地勢雄偉,山川鞏固,四方萬國,道里適均”,是理想的京師所在,遷都北京,則可抵禦北元殘餘的威脅,鞏固明朝北方的統治。永樂元年(1402年),朱棣改北平為北京,同年開始大規模修建北京城,北京城陸陸續續修了二十年,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並改北京為京師。

遷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定都南京之初,城牆修復得到江南首富沈萬三的財力支持,南京恢復了昔日的恢宏大氣,城裡的皇宮也是頗具規模,完全捨棄南京顯然有些浪費,且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對南京情有獨鍾,出於各種考慮,朱棣沒有撤去南京的國都地位,江南經濟發達,人煙稠密,保留南京的都城地位,可以更好的有效的管理江南。



為此,朱棣在南京保留了和北京一樣的中央機構,包括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以北京為順天府,南京為應天府,另有中都鳳陽府。但是南京的都城地位顯然不能與北京比,官員級別雖與京師相同,但設員很少,且權力範圍僅限於南京,和京官差距頗大,且南京事務不多,在南京做官較為清閒,而從北京下放南京做官,一般被認為是種貶斥。

那麼,明朝皇族全部遷往北京號,南京的紫禁城該何處去呢?畢竟是太祖皇帝和建文帝兩代帝王住過的地方,當年也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建起來的,也不能說荒廢就荒廢。南京故宮雖不再作為皇宮使用,但仍作為留都宮殿,朱棣也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並留少量太監宮女維持南京紫禁城的日常。



(南京故宮復原圖)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意欲遷回南京,南京名義上又變成了京師,並派人重新把南京故宮修葺一新,但還沒等還都執行,當年朱高熾就突然駕崩了,繼位的宣宗皇帝朱瞻基無意南遷,此後數百年,南京紫禁城鮮有修葺,任憑風吹雨打,建築破損越來越嚴重。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一場傾盆雷雨,導致謹身、華蓋等殿被雷電擊中起火。嘉靖元年(1522年),南京暴雨淹城,整個紫禁城幾乎都浸泡在雨水中。至明朝末年,南京紫禁城已不復昔日恢宏,變得破敗不堪。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繼位後,南京故宮內大多殿宇已經坍毀無存,朱由崧命人做了些修繕重建工作,興建奉天門,慈禧殿等建築。


入清以後,南京紫禁城變得更加破敗,特別是在太平天國滅亡之時,南京紫禁城因為戰亂幾乎淪為一片廢墟,民國時期,南京紫禁城被改造為小型機場,至此,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已近乎無存,建國後雖加以保護,當已難見舊容。


大國布衣


祖墳猶在,還為輔都,便於控制,人員尚存。

雖然朱棣遷都走了,但是起碼還有著皇宮存在,自然不可能讓其他人佔領了。

祖墳猶在

所謂祖墳,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陵墓還在南方。

遷都總不能遷陵吧,自然要留有人打理陵園,方便祭拜。

雖然後世皇帝都不會輕易來到南京,但是在位期間,總會安排自己子孫前來拜祭朱元璋。

他們都會安排在皇宮中住宿,當然他們不敢住到皇宮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宮殿。

而這時候不可能現打理,自然要有長期維護,所以肯定還有太監宮女在其中做日常維護。

還為輔都

遷都到了北京,南京仍是重要的輔助都城。

功能也還在,而且翻開明史就能知道,南京還有著自己的朝廷六部官吏。

這裡是作為重要的後備基地存在的。

因為遷移到了北京,需要直接面對的四面八方的威脅,為了以防萬一,就在舊都上保留了權利機構組成,如果北京出事,它這裡也會接管全國政務。

而存在的這個小朝廷就要有個中心,就只能是皇宮了。

而為了限制他們的權利,畢竟朱元璋就是從南方起家的,所以都會安排親信人員在此鎮守。

像我們知道的鎮守太監什麼的,都是這樣來的。

最出名的就是錦衣衛了,錦衣衛分為南鎮撫司,和北鎮撫司,當時就是因為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南京,由此劃分。

便於控制

北京過於遙遠,而江南是當年大明重要的賦稅之地,魚米之鄉,必須保證平穩。

而天高皇帝遠,會讓人懈怠,保留南京的都城地位,就是起到控制南方,威懾南方的作用。

而一個破爛的皇宮只會讓人覺得狐假虎威,只有一個健全皇宮存在才使人敬畏,所以皇宮肯定保留著相當的警衛力量。

人員尚存

南京皇宮是大明後來的養老基地。

在大明過程中,皇宮中會有很多老人留存,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皇帝換了,手底下的人可能也要換,那麼這些舊人的存在就會多餘。

但是不能做的過分吧,就會把這些人外派到南京皇宮,作為他們的養老地。

所以無論是政治需要,還是生活所需,既是朱棣遷都了,南京的皇宮也不會封禁,值守的太監和侍衛打理這皇宮,隨時準備著啟用。


小鼠報道


1421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遷都北京,京師變成了南京,南京地區成了南直隸,與北京並稱“雙京”。

南京的性質相當於直轄市,規格仍然是非常高的,北京有六部,南京仍然也設置有六部,北京有的中央直屬機構,南京一個也不能少。

雖然都是京城,由於統治重心已經移往北京(皇帝就在北京嘛),所以南京的各直屬機構負責人都不是皇帝身邊的紅人。

拿六部來說,除了戶部和兵部,其它的吏、禮、吏、工四部都是清水衙門,職能有限,各尚書侍郎與北京的相比,有不被重視和養老的嫌疑。戶部由於負責徵稅的周邊地區比較富庶,責任還是比較重大的。

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城的宮殿留有皇族和內臣居住管理。

到了洪熙年間,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想重新遷回南京,為此把他兒子太子朱瞻基打發回來維修宮殿、看場子、打前站,結果還沒等遷都,自己的身體先撐不住了。

朱瞻基即位後,打消了遷都南京的主意,從此在北京紮下根來。

但南京宮殿內仍然是有皇族專人鎮守,只是級別不再是皇子皇孫,有所下降的原因是並不受到皇帝的重視。

他們的職責之一就是宮殿的維護和保養。

到了成化年間,南京的宮殿維修工作基本停滯了,但奉先殿與武英殿有先祖牌位和肖像,還是能得到最起碼的維護。

崇禎十七年,朱由崧來到南京宮殿的時候,很多宮殿已經坍塌,在他的入住帶動下,南京故宮也開始啟動了維修工作。他即位的地點就是在南京故宮的武英殿。

朱由崧建立的弘光小朝廷只在南京故宮度過了短暫的一年,就被清軍俘虜,後來在北京被斬。

自此,南京宮殿落入清廷之手,被清政府改為八旗駐防城,在原宮殿區域內,設置了將軍和都統兩處衙門。


歷來現實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不顧眾臣的反對聲,毅然決然的將明朝國都由南京遷到了北平,那麼隨之而來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南京皇宮該怎麼安置?



其實朱棣遷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靖難之役中南京發生了大火災。不僅把建文帝給燒的無影無蹤了,而且也燒壞了大量的宮殿,尤其是中軸線上的建築損壞嚴重,在風水學中也是不吉的一種象徵,再加上朱棣的個人原因,所以遷都北上也不無道理。

明成祖遷都後,就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當時還讓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枳留著南京監過國,實際上是有人在這的,不過多數時間都是空闊的大殿,只留下了些打掃衛生的太監宮女。

雖然給了南京很高的政治地位,但卻沒有很好的維護好南京皇宮,期間也都是小維修,維持個形態做做面子活就差不多了。到了明憲宗以後,朝廷就索性不再出錢維修南京宮殿了,任其天災人禍毀壞,當然了,很多朋友會問南京大內的奉先殿與武英殿為什麼一直得到了比較好的維護呢?那是因為明朝先祖的牌位與畫像供奉在那裡,朱棣後人再放肆也不敢辱沒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呀。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明朝的皇帝有些硬氣,也體現在永樂大帝的“天子守國門”和崇禎皇帝的“君王死社稷”上;“靖難之役”成功後,永樂帝一直想回到燕地,因為北京他已經經營了幾十年,所以,在南京他沒有增加其它大型建築,稍事安定,便著手準備北遷事宜。

準備工作包括疏浚京杭大運河,以溝通南北經濟往來,使新都北京城重新繁榮起來;公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春節,明成祖朱棣正式啟動北遷,即把大明的首都由南京城遷往北京城,此前有通知各番屬國,意思是遷都是壯舉,大明將接受各國使臣朝賀,一時山河生輝,風光無限,而燕王的北京城也正式成為大明王朝的首都。



那麼,成為“廢都”的南京城呢,並沒有荒蕪,作為 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對老爸親自選址建設的南京城沒有捨棄不管,不然,靖難就是到南方來搶侄兒的位置,並把首都貴重的東西搬回燕地,天下必定謠言四起,不利自己的統治。

朱棣不傻,儘管他不喜歡這個城市,也要顧及天下輿論;還有,老爸即太祖朱元璋就葬在故都的鐘山上,如果草率行事,運籌帷幄的姚廣孝一完會跳出來指責一番,所以,朱棣將南京作為陪都保留了下來。

所以,遷都後的南京城沒有衰落,明朝中期,人口已達到了100多萬人,在當時的世界屬於大都市,更是中國南方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朱棣還保持了一套領導班子,仍然留有南京六部,建制還是比較齊全的。

而南京皇宮作為沾染帝王之氣的場所,也留下了一些宮女太監負責清掃、收拾、整理,但偌大的南京城不再是全國權力中心,昔日的輝煌很快黯然,在政治上失去了真正的地位。


希望星晨58298869


明成祖朱棣將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之後,南京便成為整個明朝的留都、陪都,設置有和北京一樣的完整中央級別行政系統,可以說享有極高的政治地位。不過,由於作為統治者的皇帝不再駐蹕於此,地處其間的明故宮雖然有少量留守人員,但卻無可奈何地受到朝廷的冷落荒廢,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早在靖難之役中燕王軍隊攻進南京之時,明故宮內就燃起大火,這場大火在掩蓋了建文帝的蹤跡,使其下落成為歷史懸案的同時,也讓明故宮的奉先殿等建築被燒燬。而到了明成祖朱棣營建北京紫禁城時,有記載表示其曾“移宮殿巨材北上,以備營建”,將明故宮內的部分建材運往北京修建紫禁城。

在此之後,被冷落的明故宮又遭受多次自然災害。例如明正統十四年夏六月,“南京風雨雷電,謹身、奉天、華蓋三殿災”;明英宗天順七年春正月,“南京西安門木廠火,延燒皇牆”;憲宗成化二年秋九月癸未“南京御用監火”,三年夏六月戊申“雷震南京午門樓”,二十一年五月,“南京大風拔太廟樹,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門獸吻”;孝宗宏治元年春三月庚寅,“南京內花園火,夏五月丙子南京震雷壞洪武門獸吻”,“三年秋七月壬子驟雨雷壞午門西城牆”;世宗嘉靖元年,“秋七月,暴風雨,江溢,郊社陵寢宮闕城垣皆壞”;熹宗天啟三年“秋七月辛卯,南京大內左傍宮火”……

此外,令人今天人們感到奇怪的是,明代還曾有過禁止修繕南京明故宮的規定,由於朝廷本身的故意任其遭受破壞,再加上如此頻繁的災害侵襲,南京明故宮在明代時就已經破敗不堪。以至於當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後,陪都南京的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即位建立南明弘光政權時,福王只得在明故宮的武英殿登基。由於宮殿荒廢,弘光皇帝即位後,對明故宮進行了營建工作,而這也成為弘光皇帝所謂“奢靡無度”的一條“實證”。


龍虎網


朱棣遷都後,南京故宮還有人住嗎?

住肯定是有人住的。關鍵是看住的都是什麼人。這要分時期來看。

朱棣遷都北京,主要是因為當年朱棣就是燕王。北京就是他起家的地方。人熟地熟,住著放心。所以,在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在南京登基,同時命令在北京元朝宮殿的基礎上建造皇宮。

等皇宮建好,朱棣就早早的搬過去住了。但這時候,朱棣的兒子朱高熾作為太子,是住在南京故宮裡的。

後來這也成了定製。因為朱棣一生都在征戰。甚至最終死在草原上,征服蒙古的路上。老爹經常跑出去打架。三年兩年的不回家。

所以,作為太子的朱高熾就是成為國家的真正管理者,也就是太子監國。而在十餘年的太子監國時期,朱高熾一直住在南京故宮。

並且在其繼位,真正成為皇帝之後,回到北京的同時也在籌備再把首都遷回南京。可以看到,朱高熾自幼在南京故宮中長大,對南京故宮還是有很深感情的。但朱高熾當皇帝一年多時間,就駕崩了。首都回遷的工作,也就從此擱置。

這之後,長達兩百年的時間裡,南京故宮住著的也就是一些太監宮女。主要是負責看房子用的。人數也不多。並且,由於疏於打理,南京漸漸破敗。

之後,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弘光帝在南京故宮登基,建立南明政權。這時南京故宮又迎來了久違的熱鬧。但這種熱鬧,並不是好事,匆匆來也匆匆走。弘光帝在位僅僅八個月,便兵敗如山倒。

再之後,清朝建立,改南京為江寧,明故宮成了八旗駐防城,也就是滿城。八旗都統衙門就設在南京故宮裡,建築被破壞很多。

到了康熙下江南,路過南京故宮時,也有了:吳宮花草、晉代衣冠之嘆。

最後,有經歷太平天國的破壞,到民國時期,在南京故宮遺址上,建一座小型機場。故宮,也就不復存在了。


參習處


南京故宮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建築,曾經是明初三位皇帝的居住地。外觀十分壯觀,也很豪邁,彰顯出了明太祖打天下建大明政權後的豪氣。

故宮東西南北共有四個大門,南邊的午門是正門,從這個門進可以直接到達宮殿的核心位置。內部有大小宮殿數十座,正中間的是奉天殿,殿前殿後還有文武二樓,周圍有東西六宮。

再往裡面走是內廷,這是皇上休息和辦公讀書的地方,有乾清、坤寧兩座宮殿。

據資料記載,南京皇宮佔地大約101萬平方米,始建於1366年,完工於1392年。在公元15世紀之前,沒有比它更具規模,結構更復雜的建築。

在當時那個時代,它就是世界上建築技術水平的天花板。


不過後來朱棣即位後,因為種種原因選擇遷都,此後因為皇上不在這裡居住,這個地方就慢慢冷清了下來,不過這個地方一直有人留著。

那在朱棣遷都北方後,都還有誰住在南京的皇宮呢?接下來我將分不同時期來說一下。

第一個時期,朱棣遷都後

在具體說接下來的事情之前,首先要先解釋一件事情,那就是遷都的原因。

1402年,朱棣經過好幾年的戰爭,終於攻破了京都。戰敗的兵士紛紛逃竄,大臣有的投降了,有的下落不明,建文帝也失蹤了。

但不管怎麼說,朱棣這次是可以成為皇上了,不過因為這個皇位是造反得來的,手下這幫臣子又都是從前朝繼承過來的,所以朱棣對他們很不放心。


自己畢竟在南京沒有根基,政權不穩固,最終經過思考,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遷都,將都城搬到自己之前北方的地盤,再造皇宮。

最終他力排眾議,實現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南京舊都並沒有因此荒廢,他在此留下了一群臣子管理,而且還有皇室在此居住。

之後在洪熙年間,皇上想要遷回去,但是很多人不同意,最終達成一個折中方案,那就是將太子送到南京,如果皇上出了麻煩,或者北方都城被攻破,南京太子可以直接繼位。

此後這個傳統保持了很久。

第二個時期,明末清初

儘管大明君主居住的是北方皇宮,但是和南京宮相比,北方宮殿各方面條件都不如它。

1600年,外國傳教士曾經說過,從規模、佈置、防禦裝置等方面南京宮殿都比北方宮殿好的多。這也得益於遷都後留在南京的那些臣子的妥善管理。


不過可惜的是這種情況並沒有能一直持續,因為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宮殿越來越被忽略,由一開始重臣留守,慢慢變成了只有一些下人和侍衛留守。

這期間還曾發生過失火事件,對內部建築造成了很大傷害。

1644年,起義軍攻進京城,皇上殉國,大臣們擁護著福王出逃,一直到南京都城。

之後福王稱帝,歷史上稱他的政權為南明。但這個政權沒能存在太久,清軍攻進來後就滅亡了。

至此,這個地方暫時無人居住。


第三個時期,清朝時

清軍打進來建立政權之後,他們並沒有選擇南京都城這裡作為都城,而是去了北京都城。

不過這個地方並沒有被空置,他們先是改了名字,將南京改名為江寧,派專人駐守,留守這裡的人官職是總督。

之後這個地方被改為軍事基地,皇上將軍隊全部駐紮在南京宮殿中,兵士也在此進行訓練。

1853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起義軍攻下這個地區後在此定都,但是對於宮殿他們沒有選擇遺留下來的南京舊都,而是從中拿材料自己建,這導致南京故宮遭到很大破壞。


此後因為在此多次作戰,損毀進一步加重。到1912年時,這裡只剩一片殘垣斷壁了。


小小嬴政


南京的皇宮是朱元璋修建的,當這座輝煌的宮殿初步落成的時候,朱元璋還沒有成為皇帝,那時候他以諸侯王的名號給自己修建了一座行宮,在徹底平定了天下後,朱元璋才調集天下工匠聚集南京修建了這座比後來的北京紫禁城還要大的宮殿群。


南京紫禁城是那個年代世界上最龐大的宮殿,遍觀世界沒有比得上它的,佔地面積達到了100萬平方米,而朱棣後來修建的北京紫禁城也僅僅才72萬平方米而已,可見這座宮殿的龐大。

朱棣遷都北京之後留在南京皇宮的人

朱棣之所以會遷都北京,其實原因很簡單,在他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後,他殺了很多人,不過雖然手中沾滿了不少的鮮血,但是他內心的疑慮卻沒有平息下來。


他一直擔心南京以前遺留下來的力量會對自己造成阻礙、也知道自己在這裡沒有勢力的根基。

他為了防止遭遇到自己對建文帝所做的事情,於是他就決定了要遷都。

他把國都遷到自己經營多年的燕北之地上,所以這才有了我們的北京以及至今仍留存盛世輝煌的北京紫禁城。

不過北京畢竟是靠近邊外的地方,隔著一個長城外就是茹毛飲血的蒙古人們,他為了防止蒙古人殺入長城內,給自己來個團滅,所以就保留了朱元璋留下的朝廷系統。

在南京保留了一個國家都城所應該擁有的管理官員,把他們當做了自己大明朝的“備胎”。

他們享受的地位跟北京的朝廷官員一樣,除了沒有應當擁有的權力之外,他們的待遇是完全按照京官待遇給予的。

在遷都北京的早期,南京的皇宮內是有太子在這裡監國的。

如果北京被滅了,皇帝被殺、被俘虜了,那留在南京的太子是可以直接繼承皇帝的寶位,接管整個國家的。



不過到了最後,這個傳統被打破,再沒有太子會被送到南京監國,這個時候在這漫漫的宮牆下,有的只有各種維護皇宮運轉的太監、侍衛們。

在沒有了皇帝居住之後,南京皇宮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為了減少成本,皇宮應該標配的大量太監只剩下了寥寥少數,在監管不力的情況下,南京皇宮發生了數次火災,毀壞非常嚴重。

南明時期的南京皇宮

明朝末年的時候,曾經有臣子想勸崇禎皇帝遷都到南京,不過被當時的崇禎皇帝拒絕了,然後臣子們就退而求其次,提出了另一個建議,建議崇禎皇帝把太子送到南京監國,以防不測的情況發生。



不過這個消息在被東林黨的人聽聞後,他們激烈反對了起來,搬出了各種大義以及和敵人死戰到底的氣節,最終迫使崇禎皇帝放棄了這個想法,使得太子並沒有被送到南京。

在北京被李自成打下後,太子失蹤了,而這些東林黨的人,是當時投降的第一批人。

明朝滅亡後,福王在南京大臣們的擁立下,於南京繼位了,成為了明朝新的皇帝。

我們稱之為南明皇帝,當時他就住在了南京皇宮中。



清朝、民國、現代的南京皇宮

清朝平定南京後,他們把南京的皇宮改造成了軍營,把他們的八旗軍隊派駐到了這座皇宮裡駐守,這個時候是有人住的。

太平天國攻打入南京後,駐守在這座皇宮裡的八旗軍隊紛紛逃了出去。

在洪秀全定都南京後,太平軍開始為洪秀全修建起了天王宮,天王宮並沒有在明朝皇宮的遺址上修建,不過這座宮殿也沒有逃過這次劫難,洪秀全派人在明皇宮裡拆卸了很多珍貴的木材、石材,這才得以修建了他華麗的天王宮。


從這個時候開始,這座皇宮是沒人居住的,曾國藩的湘軍在反攻南京、滅掉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這裡也受到了戰火的波及,最終只留下了一片廢墟遺址。

一直到了民國時期,蔣介石定都南京的時候,他曾經想過要在明朝皇宮的遺址上修建自己治理天下的部門,不過考慮到種種的原因,最終這個方案被放棄了。

一直到現在,只剩下了少數分散的宮殿遺址,被各種街道、房屋給分割開了。



所以說在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的皇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有人居住,在被清軍攻下前,這裡一直有著明朝的各種閒雜人等居住,在清軍攻下後,就成為了清軍居住駐守的軍營,一直到太平天國攻入南京後,這座已經變成廢墟的皇宮才自此沒有了人煙。


孤客生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定都應天,原因就是當時朱元璋發家在此。而且當時的南方,在經濟上已經遠遠超過北方。

自南宋開始,當時經濟和政治中心都南遷,由原來的中原腹地,變為了臨安府。這一改變對於以後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因為這使得南方,成為了王朝最重要的保障之地,而且是失去中原之後的一條退路。

朱棣遷都,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保障了當時明朝的統治,甚至朱元璋當時也有遷都的打算。

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更需要君王去坐鎮,只有政治中心在北方,才能治理好被異族攻伐過度的中原,也能防備塞外的少數民族。

所以許多人認為朱棣遷都是自私之舉,其實這是非常不正確,客觀來說當時遷都北平,是利大於弊。

朱棣也沒有想到,未來會出一個崇禎。更沒有想到未來崇禎居然會傻到不讓太子提前去南京。

為何這麼說呢?朱棣在遷都之時,考慮過北京終究是離塞外太近,若是被少數民族攻取,那麼對於明朝來說是極其危險的。

為此朱棣做了兩手準備,那就是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一開始還派遣太子去南京坐鎮。

這種做法就是給明帝國上了層保險,從這一點來看,明朝在處理南北方面,幾乎是做到了各方兼顧。

正是因為南北方在明朝逐漸被劃分,這才形成了影響中國幾個世紀的政治結構,這種結構就是南方是經濟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

這種做法使得北方淪陷,南方可以立刻憑險而守,而失去南方經濟支撐的北方,在國力上註定不能同南方媲美。

所以即便北方遊牧民族來勢洶洶,終究明朝還是可以劃江而治理,這充分體現了當時明朝皇帝的高明。

然而後來遇到的滿清,實在是過於的瞭解的漢人,滿清通過一系列的手段,硬是從內部瓦解了南明。

事實上明朝長達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中,南京也是一直有官吏駐守,早期還有太子在那監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