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当下父母有能力辅导孩子,却还给一门心思给孩子报班?

说句比较扎心的话:真的有能力全面培养孩子的家长,大家认为多吗?

我不否认现在有很多的父母自身文化水平确实不低,而且也极其愿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但是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专业的。

如何看当下父母有能力辅导孩子,却还给一门心思给孩子报班?

例如我在生活中一些大概了解我是做什么的或者说做过什么和能做什么的人们,就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评价:“你自己就都能教了!”

我承认,我能教孩子不少东西,但是并不代表我是专业的,并不意味着我给孩子的就是最适合他、做好的啊。

以“阅读”为例。

我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尽可能的每天给他读书,而且慢慢的我发现如果我用指头指着字去读的时候孩子总是会盯着字去看,于是我就一直这样坚持去做,最终孩子在没有怎么刻意去学识字的情况下突然有一天你就发现他能读报了。

我也能够从孩子小时候一直到现在,而且未来我也会去做这件事情——提醒孩子多读读书,读好书。我也可以做到不仅仅让他读,我也读,我们全家人都读。

如何看当下父母有能力辅导孩子,却还给一门心思给孩子报班?

不但如此,我们还会去交流书中有什么道理,读完有什么收获等等问题,哪怕是有点什么感触也行。

我还会建议、要求还会写读书批注、读书笔记,还会为了更多的去了解一位作者、一个时代、一个事件等等去做各种查询……

我自认为我比很多父母做的已经足够多了,而且很多地方也是比较合理的,儿子的学习成绩也从此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那又怎样?

我家孩子不还是报的各种学习班吗?

如何看当下父母有能力辅导孩子,却还给一门心思给孩子报班?

而且我真的在“报班”这件事情上花了很多很多的心思!从老师到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管理到各种服务,从……到……甚至于各家机构的特点、所学内容适合的需求等等我也去花时间研究。

我给孩子报的每一个班都是我跟孩子一起经过体验、分析之后才决定报的,从来都是别人问我们去哪学、怎么学,我们极少会去问别人——因为我们更愿意自己去体验一下看看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

我想说:

这应该才是真正的叫“一门心思”吧?而问题中的“一门心思”,“思”在哪里了?

如果自己都没有“思”过,没有“思”透,那么自己又如何能够理解那些想明白这些问题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所以想不懂这个问题是必然的,因为大家压根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但是现实问题是:那些已经想过这个问题的人,他们不在乎那些没想过的人是怎么想的,反而是那些没有想明白这些问题的人却整天惦记着别人是怎么想的。

当然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很多人宁愿相信那些给孩子增负的父母,不过是盲目、不过是剧场效应、不过是只为了孩子的分数等等等等,他们也不愿意相信这些家长其实早就比自己看的更清楚、想的更多、做得更多……

如何看当下父母有能力辅导孩子,却还给一门心思给孩子报班?

我是不是鼓励大家去给孩子报班去,实际上你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去报的班,那么你又能指望学到什么呢?

对于那些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的父母来说,“报班”是别人成绩好或者其他什么的根源,而在于那些想得明白的父母来说,“报班”仅仅就是个“方法”、“工具”而已。前者会把“班”当成“唯一”的选择, 而对后者来说,这不过是众多方式而且是已经在做的方式中的一种罢了……

如何看当下父母有能力辅导孩子,却还给一门心思给孩子报班?

真正说仅仅是因为报班了成绩就好的孩子其实并不多,而往往成绩好的孩子背后是他们的家庭教育更加的成功,至于“报班”,不过是他们的诸多方式的一种而已,建议我们更应该去关注那些“软”实例,例如父母是如何更孩子沟通的, 是如何引导孩子的等等,而不是那些“要求”、“安排”,事实上,那些东西都是引导、沟通之后的结果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