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廢地變成“風景線”甌海完成民生小事423個

鄉村廢地變成“風景線”甌海完成民生小事423個

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來自身邊的一件件民生小事、實事。在主題教育中,甌海區推出“馬上改”工作機制,將各條線排查的問題進行彙總、梳理、分析,根據問題複雜程度分類處置,以簡單問題立即改、複雜問題領銜改、重點問題盯著改,真正做到把“問題清單”轉化為“成效清單”。

截至目前,甌海區共梳理重難點問題“馬上改”項目794個,已完成整改717個,完成率90.3%;一般問題“馬上改”項目583個,已完成527個,完成率90.39%。其中,民生小事類項目435個,已完成423個,完成率97%。

“農文旅”搭臺

鄉村廢地變“風景線”

前不久,以“豐收獻禮·振興圓夢”為主題的溫州馬橋首屆秋收文化節在甌海區潘橋街道馬橋村舉行,數千市民到場體驗。這熱鬧的場景,可是馬橋村多年來也少見的。

“小小農夫”親子體驗活動,割稻打穀、豐收大作戰、扎稻草人、樹葉繪畫等田園研學活動,非遺彩石鑲嵌展示等一系列民俗傳統文化與鄉村旅遊相結合的活動,讓潘橋西部的小山村變得熱鬧非凡。

活動舉辦地過去曾是一塊堆滿建築垃圾的荒地。村民老羅說,以前去馬嶼山公園經過這裡,走路都要小心些,垃圾沒人收拾,到了夏天蚊子也多。

甌海潘橋街道馬嶼山周邊有馬橋村、丁岙村、華亭村等村,共2500餘住戶,村民們日常休憩、健身活動場所非常少。這次主題教育期間,村民們把問題反映給了街道,街道花了1個多月的時間,把這塊地變廢為寶。

潘橋街道黨工委委員徐麗丹介紹,這約8畝地涉及一部分村民,他們一戶戶去做工作,徵得村民的同意,再用挖機對垃圾進行集中清理,光垃圾就清理了20多天。

潘橋街道通過從村民手中集中流轉田邊拆違後留下的廢棄地,清理平整並鋪設草皮,建成了佔地面積約8畝的田間草坪,並將原先髒亂差的田邊荒地、疤點、閒置拆后土地等利用起來,打造成了一道田間“風景線”,滿足了周邊村民日常健身鍛鍊、自娛自樂、愉悅身心的需求。

這次秋收文化節的“小試成功”,也讓潘橋街道以及當地村民看到了發展“農文旅”項目的希望。徐麗丹介紹,村民們的積極性很高,街道也在考慮,下一步把產業導入到這裡,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路子。

置房提前8個月交付

圓了居民期盼多年的新居夢

位於甌海新橋的望湖錦苑,被譽為“甌海最美安置房”。該小區東、北兩面臨匯昌河,西靠廣化南路,南接萬科西江月,地理位置優越。

該項目於2016年10月進場施工,今年7月份完成竣工驗收,比計劃工期提前了8個月,創造了安置房建設“新橋速度”。今年9月上旬,該小區完成兩輪摸文認購,9月底完成交房儀式。業主老陳在小區完工前就看過了多次,看了小區的樣子,他非常滿意,“小區環境好,地段好,有人臉識別系統,還有保安24小時值班,住得跟商品房小區一樣。”

新橋街道以主題教育為契機,在望湖錦苑等安置小區探索推進“安心安居”試點工程,將其作為民生實事、重點課題抓緊抓實,緊盯進度、無礙推進安置房建設,同時,創新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小區黨組織、安居自治委員會、前期物業服務企業協商配合,轄區職能站所、兩新組織、志願者等共同參與的“1+3+X”安居自治管理模式,有效填補業委會成立前物業管理空檔期,努力實現用“匠心”換“安心”,變“安置”為“安居”。

據瞭解,望湖錦苑交付使用後,社區辦公點同步遷入,並依託3000餘平方米的公建配套用房打造“黨群微家”,設置健身房、百姓書屋、春泥活動室等,為小區業主提供服務。

居民買菜有煩惱

“紅色管家”解難題

位於甌海區南白象街道的華潤悅府小區2016年交付,這個小區周邊沒菜場,對於業主來說,買菜難成了一大問題。

去年10月,黨群微家在華潤悅府小區正式成立。黨群微家內設有“紅色管家”議事例會,街道黨建、城建、民政、綜治相關科室和社區民警參與聯動,收集社情民意,解決居民訴求,調解處理各類矛盾糾紛。

黨群微家成立後,該小區的業主們也把這一生活難題反映給了“紅色管家”。南白象街道南垟社區黨支部書記周冶鑫介紹,在接到業主們的困難反映後,社區非常重視,對接業主委員會商量對策。通過議事協商,對接業委會與物業公司,最終確定將閒置的架空層裝修後出租作為便民超市,並根據居民需求,設置超市銷售品種。目前,生活便利超市已經正常運營,方便了業主在家門口買菜。

(原標題《鄉村廢地變成“風景線” 甌海完成民生小事423個》,編輯 夏盧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