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看曾國藩傳記最讓人犯迷糊的一件事就是,曾國藩明明以保境安民、忠孝仁義而起兵。可湘軍給人的感覺卻似乎是一個屠殺成性的一支軍隊。那麼湘軍是不是就是以愛民為幌子,行劫掠百姓之實的軍隊呢?

我們看看,湘軍起兵之後,曾國藩寫出了湘軍那首著名的《愛民歌》,“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賊匪害了百姓們,全靠官兵來救生。第一紮營不貪懶,莫走人家取門板,……愛民之軍處處喜,擾民之軍處處嫌,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負他。”

此首歌影響後世之大。據說,我軍後來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也源自於此歌。

湘軍的殺掠

湘軍最駭人聽聞的莫過於安慶大屠殺和天京大屠殺,這兩次屠殺就連湘軍自己內部的人都覺得極為的殘忍。

曾國藩幕僚趙烈文在他的《能靜居日記》中記錄:“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盡遭殺死,沿街死屍十有九皆老者。其幼害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哀嚎之聲達於四遠.....”

可見確實到了一種駭人聽聞的地步。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湘軍之父“羅澤南

那是曾國藩本人是一個一向殘暴不仁的人嗎?

如果這樣的話,無法解釋曾國藩在戰後又是一再為民請命,治理地方的行為。更談不上後來被尊為所謂聖人的說法?

如果曾國藩是一個太平時期的官吏,就如同後期治理兩江、直隸之時,其為民請命、珍惜民力,注意審視每一個涉及百姓的案例,又不得不不承認其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薰陶下的好官。

歷史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邏輯。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湘軍

湘軍前期的成軍思路與行為

一般來說,作為一個儒家大家和理學家信條為處身之道的人,絕不會隨便做出有違聖人之“仁義”之教條。

這從虞允文、王陽明、于謙等人的先例可以看出儒家治軍有著深刻愛民的烙印。

從曾國藩建立湘軍之始,曾國藩看到那些禍害地方的綠營與八旗兵深以為恥,甚至說:“(綠營)求歸伍一概不收。並請將潰敗餘兵 盡行裁撤”

所以曾國藩建軍時,以忠義愛民,理學治軍為要義組建湘軍,委任羅澤南、李續賓、李續宜、劉蓉一大批儒生將領帶兵。

而且同是湘軍創建人的胡林翼再三重申軍紀,“至於營規以講究牆壘、濠卡、隊伍為第一義,禁洋菸、賭博、擅出入、擾居民亦最要”。

尤其是羅澤南很重視軍隊紀律的整治,他帶的部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再加上戰餘時的講經論道,使軍隊有著極強的凝聚力與戰鬥力。

從這一點看,曾、胡、羅等人治軍的初衷不可謂不愛民。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湘軍創始人之一的胡林翼

湘軍屠殺的軌跡其實是有跡可尋的。

從1853年起兵到1858年,前5年間,基本沒有太多的劣跡,可以說部隊的紀律不要說好於一般的綠營,就是比太平軍也要好很多。

在此期間,一批違規將弁被依法懲處。

咸豐七年。湘軍何紹彩部的兵勇在蘄州一帶擾民,胡林翼就曾嚴詞申飭: “我軍既不能殺賊以保民,已屬無地自容,又滋擾地方,更復何顏見人”。

咸豐十年三月,長勝營花翎補用守備李萬年“在鄉詐索銀錢不遂,綁拷紳民”,被軍前正法!同時,胡林翼對一些遵守紀律的將領則給予嘉獎。咸豐六年十一月,水師營官王明山將所繳獲太平軍的船隻、器皿交公。胡林翼當即奏請咸豐帝對王明山“賞給二品,封典兩代”

最典型的是,1857年湘軍再克武昌,主將羅澤南陣亡於武昌城下。羅澤南為繼任主將李續賓及各營官之師長,諸位將領憤恨之情是可想而知,而且此時欠餉也達到四個月之久。

然而破城時卻未發生洩憤屠城、擄掠的暴行。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湘軍炮隊

但自此開始,湘軍的軍紀敗壞就逐漸出現,1858年李續賓圍攻九江後,屠城。而接下來的說是1861年攻克安慶,又一次大屠殺,到天京陷落之時達到頂峰狀態。

那為什麼到了此時湘軍的軍紀開始出現敗壞呢?

第一,羅澤東等儒生將領之死為節點,湘軍的書生掌兵在後期已淪為形式。

湘軍初期的官兵意識形態教育難以為繼。

曾國藩所倡導的“諸生+山農”的領兵形式已難以持續,就意味著湘軍的意識形態之教訓開始崩潰,尤其從鮑超、曾國荃等人掌兵權之後。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羅澤南部營官將領的身份

羅澤南,為湖南湘鄉理學大家,1856年戰死於武昌城下。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李續宜部將領身份

李續宜為李續賓之弟,為1858年李續賓戰死後,接任其職務。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鮑超部營官將領的身份表

以上三表可見,從羅澤南、李續賓戰死之後,大量的諸生相繼陣亡,湘軍的主要將領已成為行伍出身的將士。表二中,羅澤南餘部之李續宜部還尚好,以武童生為將領。

但到了鮑超部時,基本以行伍出身人將官佔了絕大部分。而恰恰鮑超部就是湘軍軍紀最差而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

羅澤南等諸生均是受過嚴格儒家教育的理學家,行伍出身之人當然對於軍紀的控制,遠不如前期羅澤南等諸生,隨著戰爭不斷深入、時間的跨度、性質之殘酷。湘軍的軍紀教育與約束力越來越弱。

而另一方面,彭玉麟、楊載福所帶的水師由於遭受的損失較微,就明顯軍紀要好很多。彭玉麟本人對於曾國荃部隊的搶掠濫殺則大為不滿,曾兩次告到曾國藩處。

湘軍“諸生帶山農”的組織結構及意識形態體制已基本維持不下去。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曾國荃

其二、湘軍高層對於太平軍“老兄弟”的剿殺政策因素。

廣西出身從軍的太平軍因受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信爺的影響最深,被稱為“老兄弟”。此部分人極為深信天王、天國的信仰,極聚凝聚力,即使成為俘虜或打散,歸後又可四處號召,帶人投歸太平軍,重新成為主力。

這一點對於湘軍而言,也是曾國藩等人極為忌憚的一點。

從九江、安慶、天京三次大屠殺也可以看出,這三座城池都是廣西老弟兄集中之處。在安慶集賢關大戰中,劉琳部所率4000老弟兄,英勇善戰,戰鬥力極強,給鮑超部打擊甚重。

在安慶之戰中,葉芸來所部1萬6千人,堅守達二年時間,直至彈盡糧絕,導到曾國荃部承受了極大的壓力。

戰後,曾國荃將被俘老弟兄幾乎全部被殺。

這一點不惟曾國藩如此,連左宗棠也是如此,在1865年後,左宗棠在廣東大埔剿殺汪海洋餘部,曾將投降的太平軍一次斬殺一千餘人,其中明確記載甄別後太平軍兩廣出身的18名將官秦三芸、郭揚維等人一律殺害。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太平軍與湘軍劇照

第三:與曾國藩個人的認識。對待“賊”與“賊民”是不加區分誅殺。

從他個人的認識角度,賊與賊民是一個概念。他個人深信“治亂世、用重典”的法則,用他自已的話來說就是“懷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

長沙練兵期間,曾國藩奏請咸豐成立審案局,可不經審訊即就地正法,造成很多被疑群眾被無辜殺害,這一時期就被人稱“曾剃頭”。

實際上這期間,曾國藩雖然錯殺許多人,但並沒有大規模的嗜殺。這個外號顯然是那麼權力被侵奪的湖南官員所強加之嫌。

但曾國藩本人也是生性殘忍,這也是不可否認的。

在安慶戰後,曾國荃覺得殺人太多,而曾國藩聞知鼓勵弟弟曾國荃“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為悔。”

在天京圍城期間,由於太平天國不斷的放老弱病殘出城覓食,得知此情況的曾國藩又致信曾國荃不得讓天京城的老百姓出城,否則格殺無論,目的就是消耗掉天京城的糧食,促成天京內亂。

可見曾國藩人性中生性殘忍的一面。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曾國藩幕僚趙烈文

第四、湘軍的軍餉不足,用以搶掠來進行彌補。

湘軍的精兵政策源於軍餉與人力之不足

湘軍從1852年開始辦團練,到1864年攻陷天京,曾國藩直接指揮12萬人,但後者真正能投入一線作戰的兵力可能只有7萬人左右,後勤人員戰友比高達40%以上。

湘軍一直規模不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後勤問題,湘軍初創時僅1.7萬人,其中水陸軍各5000多人,其餘為後勤人員,在1858年三河鎮之役後,湘軍悍將李續賓約6000人被殲,竟然讓胡林翼哀嘆“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於一旦”。這一戰差不多消耗湘軍三分之一的兵力。

後期的兵員招募就更不能秉持前期的精選制度,更多的“老兵油子”充入湘軍。

直到天京圍城的頂峰時期,曾國荃的湘軍仍不過5萬人馬。

高薪政策難以為繼,默許士兵劫掠

從1858年,開始曾國藩閉關重生之後,曾國藩對於軍紀的約束就大加降低,抱著經世濟用心態的曾國藩的第一目的就是平定大亂,作為軍紀維持也不再過於強調。

即使如此精兵政策,曾國藩的高薪養兵仍然是難以持續,1861年,安慶破城前,欠餉已很嚴重。

“軍餉已欠六個月,日夜焦灼,無術可濟”。軍中甚至出現官兵索餉譁變的情況: “守備徐步鰲持刀索餉,尹中鈺、潘中和、嚴正興等。歃血要盟,鬧索額糧”。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曾國藩戰略圖

安慶破城後,曾國藩欲犒勞曾國荃部白銀一萬兩,居然難以湊齊,到了向曾國荃私下借錢的地步。所以在安慶城破之時,曾國藩默許曾國荃可以在安慶城內搶掠以維持部隊穩定。

在攻下天京之後,曾國藩在給朋友的信中訴苦:“兵勇十萬,欽餉已逾五百餘萬兩,若不急籌遣撤……後患無窮!”

所以,曾國藩為什麼要裁撤湘軍,不僅僅是出於朝廷的壓力,也是出於對於湘軍的暮氣沉沉,只為錢財而戰的不滿。最後促使曾國藩做出“撤湘保淮”的決策。

諸多因素導致湘軍軍紀敗壞

曾國藩以保“中華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籍”作為以衛吾道的出發點,成立湘軍。但在戰爭的殘酷中。隨著書生與山農體制的解體,湘軍軍餉嚴重不足,對於太平天國這種類宗教性軍隊的簡單粗暴式處理,其中包括曾國藩本人內心的殘忍因素。

以“保境安民”為已任的湘軍,初期確實是能夠保持良好的軍紀,但隨著戰事的深入與長期化,湘軍卻越來越走向他所倡導的反面,也是歷史的一個諷刺。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湘軍裝備

曾國藩本人到後期的認識,也逐漸讓他有所感悟。

尤其是蘇州殺降之事。由於英國人戈登參與蘇州八王投降的擔保,戈登“深感恥辱和極度傷心”,甚至帶槍直闖李鴻章大營要與李鴻章決鬥,後來直接到被殺的納王府中守衛其家屬。

李鴻章對他進行多番安撫,他仍然持保留意見,拒絕接收朝廷賞給他的一萬兩銀子,他在朝廷的褒獎令背面寫了一段話:“由於攻佔蘇州後所發生的情況,我不能接受任何標誌皇帝陛下賞識的東西。”

令曾國藩與李鴻章都意想不到,一個殺降事件幾乎引起戈登及外國人如此之大的反應。

雖然曾國藩本人是支持李鴻章殺降的,但後來也對於戈登的行為與處世原則也表示讚賞。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投名狀》電影中反映的蘇州殺降事件

曾國藩、李鴻章此時也模糊的意識到也是中國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一種差別。

據說,後來李鴻章訪問德國與俾斯麥會談時,談及過去的內戰功業,俾斯麥就有點淡淡的說“我們德國人從來不以殺害自已同胞為榮”,李鴻章也許感到有所觸動。

曾國藩還注意到戈登帶領的軍隊居然能做到公正嚴明,秋毫無犯。而且戈登治軍行軍時走在隊伍前面,除了一支手杖並不攜帶任何武器。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俾斯麥與李鴻章

李鴻章在後期才逐步發現,現代的軍事體制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帶兵方式。他相繼創辦了北洋武備學堂與北洋水師學堂等近代意義的軍事院校,可以說作為淮軍近代化改造的一種探索。

直到民國初年,才有真正的軍事院校如保定軍校、黃埔軍校等培養軍隊的方式,走上近代化軍隊構建模式,以穩定的意識形態實現對於軍隊戰鬥力與軍紀的保障。

為什麼一再強調愛民的湘軍,卻幹出了不斷屠殺的暴行?

1886年李鴻章創辦北洋武備學堂

所以,首現我們要認識到湘軍並非一開始就是濫殺的軍隊,而是一個逐步變質的一個過程。

很明顯,曾國藩的湘軍“諸生帶山農”的機制不能解決中國古代兵制的辦法,依靠儒家思想治軍註定也難以為繼。湘軍的軍紀廢馳就很明顯的反映了這一點。

這也是湘軍包括之後的繼承者淮軍註定被時代淘汰的原因。

相關閱讀:

相關資料:

《太平天國降將群體研究》 河南師範大學 張林強 2017年06月08日

《曾國藩傳》張宏傑

《湘軍軍紀蛻變析論術》 洪 均 武漢大學 2011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