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达岭”由来之说

八达岭位于北京西北部延庆县境内,以长城而著名,号称“天下九塞”之一,是都城北京的重要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以苍茫的风光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口号而冠绝天下。

北京“八达岭”由来之说

“八达岭”之名,最早时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元代这里称“北口”,是与南口(今昌平南口镇)相对而言。此后才有“古人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形容这里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其险要。

然而,关于“八达岭”这一地名的由来却一直说法不一,甚至多达八九个“版本”,且各有渊源。

北京“八达岭”由来之说

“八大岭”谐音说:八达岭山峦层叠,地势险峻,据说最初所建的长城在这里要转八道弯,越过八座大的山岭,所以当年兴建这段长城非常艰难,建筑材料难以运送到山上,工期迟迟完不成,曾先后有八个监工为修长城而死。最后通过“仙人”的“点化”,采取“修城八法”,即“虎带笼头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驮石条兔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才把建筑材料运送到山上,所以人们就把这段长城称为“八大岭长城”,后来地名就谐音成了“八达岭”。

北京“八达岭”由来之说

“八字岭”谐音说:从高空俯视,八达岭长城是建在一处呈“八”字形的山脊上,北一楼至北八楼是左边的一撇,北八楼至北十二楼是右边的一捺,所以最初的地名称“八字岭”,所修建的长城被称为“八字岭长城”。

到了明朝,永乐皇帝巡视到此,站在长城上左右观看,觉得八字岭长城看着比较形象,但名字太俗了,于是改名为“八达岭长城”

北京“八达岭”由来之说

“把鞑靼”谐音说:明代的时候,八达岭一带有大量驻军,以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因明时汉人把东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鞑靼”,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靼”(意为把守鞑靼之岭)的谐音。历史上,满族人多生活在今天的辽宁、吉林大部分地区,亦即山海关外,而离这里较近的应是蒙古族人。明朝迁都北京后最担心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所以在今天的八达岭一带部署了很多军队,守护边关。

北京“八达岭”由来之说

“八卦岭”谐音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云游四方的道士云游到八达岭一带,他站在山上举目四望,但见这里的山川秀丽,景色宜人,便住了下来,在一个石洞里研读《周易》,并走遍了附近的八座山峰。每登上一座山峰后,都要朝四处仔细察看,并对照八卦图仔细揣摩,最后由东北向西南依次将这八座山峰命名为“乾卦岭”“坤卦岭”“震卦岭”“巽卦岭”“坎卦岭”“离卦岭”“艮卦岭”“兑卦岭”。但这些山峰的名字不容易记住,于是人们就将这八座山峰俗称为“八卦岭”,后来被谐音成了“八达岭”。

北京“八达岭”由来之说

“八斗岭”谐音说:八达岭长城连绵起伏,将八座陡峭的山峰联系在一起,而每一座山峰都像一个扣着的大粮斗,不但坡度大,而且呈不规则多边形,由东北向西南依此排列,所以当地人将这八座山峰称为“八斗岭”。

北京“八达岭”由来之说

明弘治年间,曾对这里的长城进行修葺。一天,弘治皇帝朱祐樘“巡幸”至此,得知此地称“八斗岭”,觉得不雅。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蒙古、张家口及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路径通达,于是重新赐名,将“八斗岭”谐音成了“八达岭”。

其实,以上几种说法大都缺少确切的文字记载,有些过于牵强附会。

“八达岭”之得名,最可信的说法应是明代学者蒋一葵在《长安客话·边镇杂记》中的解释:“出居庸关,北往延庆州,西往宣镇,路从此分,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因为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由此往北是延庆、赤城、内蒙古,往西是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往东是永宁、四海,往南是昌平、北京城区,可谓 “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