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達嶺”由來之說

八達嶺位於北京西北部延慶縣境內,以長城而著名,號稱“天下九塞”之一,是都城北京的重要屏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它集巍峨險峻、秀麗蒼翠於一體,以蒼茫的風光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口號而冠絕天下。

北京“八達嶺”由來之說

“八達嶺”之名,最早時見於金代詩人劉迎的長詩《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和《出八達嶺》。元代這裡稱“北口”,是與南口(今昌平南口鎮)相對而言。此後才有“古人有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形容這裡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其險要。

然而,關於“八達嶺”這一地名的由來卻一直說法不一,甚至多達八九個“版本”,且各有淵源。

北京“八達嶺”由來之說

“八大嶺”諧音說:八達嶺山巒層疊,地勢險峻,據說最初所建的長城在這裡要轉八道彎,越過八座大的山嶺,所以當年興建這段長城非常艱難,建築材料難以運送到山上,工期遲遲完不成,曾先後有八個監工為修長城而死。最後通過“仙人”的“點化”,採取“修城八法”,即“虎帶籠頭羊背鞍,燕子銜泥猴搭肩,龜馱石條兔引路,喜鵲搭橋冰鋪棧”,才把建築材料運送到山上,所以人們就把這段長城稱為“八大嶺長城”,後來地名就諧音成了“八達嶺”。

北京“八達嶺”由來之說

“八字嶺”諧音說:從高空俯視,八達嶺長城是建在一處呈“八”字形的山脊上,北一樓至北八樓是左邊的一撇,北八樓至北十二樓是右邊的一捺,所以最初的地名稱“八字嶺”,所修建的長城被稱為“八字嶺長城”。

到了明朝,永樂皇帝巡視到此,站在長城上左右觀看,覺得八字嶺長城看著比較形象,但名字太俗了,於是改名為“八達嶺長城”

北京“八達嶺”由來之說

“把韃靼”諧音說:明代的時候,八達嶺一帶有大量駐軍,以防範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侵。因明時漢人把東北方的少數民族稱為“韃靼”,所以有人認為八達嶺是“把韃靼”(意為把守韃靼之嶺)的諧音。歷史上,滿族人多生活在今天的遼寧、吉林大部分地區,亦即山海關外,而離這裡較近的應是蒙古族人。明朝遷都北京後最擔心的是北方少數民族,所以在今天的八達嶺一帶部署了很多軍隊,守護邊關。

北京“八達嶺”由來之說

“八卦嶺”諧音說: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雲遊四方的道士雲遊到八達嶺一帶,他站在山上舉目四望,但見這裡的山川秀麗,景色宜人,便住了下來,在一個石洞裡研讀《周易》,並走遍了附近的八座山峰。每登上一座山峰後,都要朝四處仔細察看,並對照八卦圖仔細揣摩,最後由東北向西南依次將這八座山峰命名為“乾卦嶺”“坤卦嶺”“震卦嶺”“巽卦嶺”“坎卦嶺”“離卦嶺”“艮卦嶺”“兌卦嶺”。但這些山峰的名字不容易記住,於是人們就將這八座山峰俗稱為“八卦嶺”,後來被諧音成了“八達嶺”。

北京“八達嶺”由來之說

“八斗嶺”諧音說:八達嶺長城連綿起伏,將八座陡峭的山峰聯繫在一起,而每一座山峰都像一個扣著的大糧鬥,不但坡度大,而且呈不規則多邊形,由東北向西南依此排列,所以當地人將這八座山峰稱為“八斗嶺”。

北京“八達嶺”由來之說

明弘治年間,曾對這裡的長城進行修葺。一天,弘治皇帝朱祐樘“巡幸”至此,得知此地稱“八斗嶺”,覺得不雅。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山西、蒙古、張家口及西北地區的交通要道,路徑通達,於是重新賜名,將“八斗嶺”諧音成了“八達嶺”。

其實,以上幾種說法大都缺少確切的文字記載,有些過於牽強附會。

“八達嶺”之得名,最可信的說法應是明代學者蔣一葵在《長安客話·邊鎮雜記》中的解釋:“出居庸關,北往延慶州,西往宣鎮,路從此分,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因為八達嶺是居庸關的外口,由此往北是延慶、赤城、內蒙古,往西是張家口、懷來、宣化、大同,往東是永寧、四海,往南是昌平、北京城區,可謂 “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所以它是古代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衛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