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韩信最经典战例之千古绝唱——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皇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两位优秀的统帅正面碰撞,演绎了一场令人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有人为韩信拍案叫绝,也有人为项羽扼腕长叹,这一精彩演绎总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将画面再次拉回到那雄壮又凄美的古战场。

公元前202年八月,项羽与刘邦在荥阳一带作战,此时的项羽后方的粮道已经被刘邦切断,无法进行持久作战,而刘邦的手下韩信,彭越也没有及时到来。所以无法对项羽进行合围包夹,于是双方签订了一个鸿沟合议”,约定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然后项羽率十万楚军向楚地撤兵,刘邦也准备按约定撤兵。

此时,运筹帷幄的张良和谋士陈平向刘邦献计,不如趁项羽士气低落,军疲马乏之际突然发动攻击,还奉承的说道,这是上天要灭楚国,你只不过是顺应天意罢了。刘邦采纳了二人的建议,突然向项羽发动进攻,同时刘邦又一次向韩信,彭越发出命令。让他们及时赶来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但是韩信,彭越没有按刘邦的命令赶来(这也为后来二人的悲惨命运留下了伏笔)。

结果就是刘邦再次被勇猛无敌的项羽打败,被迫退入陈下坚守不出,楚军对汉军进行了反包围。刘邦问计张良,韩信彭越不愿出兵怎么办,张良说,韩信,彭越未有封地,如果能够许下封地,他们一定愿意来。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终于韩信和彭出兵了,而后刘邦又命令刘贾和英布自淮地北上,一共五路大军对项羽展开合围。

公元202年11月,项羽大军退至垓下,此时项羽约有十万军队,汉军韩信主力部队有三十万,加上彭越、英布和刘邦的军队共有大军六十万。此时的项羽粮草几乎耗尽,反观刘邦虽军队数量庞大却有源源不断的供给,根本不用担心,萧何对后勤保障的功劳居功至伟,大战一触即发。

十二月,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发动攻击,共分三路,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战斗一开始,双方激烈交战,战事十分激烈,韩信选择了战术性后撤,项羽立即率领大军追击,正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此时韩信带领大军返回来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韩信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

在韩信的安排下,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于是楚军士气全体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因迷路耽搁了时间被汉军追上,项羽突出重围逃至东城,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天亮以后楚军发现,派五千骑兵追击,项羽边打边退,等到渡过淮水,只剩一百余人,而后到达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受到一个农夫欺骗,致使迷路所以被汉军追上。项羽突围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而后项羽继续向南疾走,到达乌江边(在今安徽和县东北)江边有一亭长划一小船等待,劝说项羽渡江,项羽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拔剑自刎。英雄的一生终于就此终结。

垓下之战,韩信采用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真是精彩绝伦,一天不到的时间便全歼十万精锐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终于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重新让整个社会逐渐步入稳定,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垓下之战是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光辉历史中最经典的一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中国的军事斗争历史上熠熠生辉。这是一场空前精彩的战役,他让人们记住了韩信无与伦比的战争指挥艺术,也让人们记住了英勇无敌的悲情英雄项羽!!!垓下之战注定成为千古绝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