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少年的你》,長大的我們只能教你打回去嗎?

1、由電影想到花爸的故事

面對《少年的你》,長大的我們只能教你打回去嗎?

看完《少年的你》,走出影院的時候,深吸一口氣,喉嚨還有些哽咽。電影最後一個鏡頭:長大後的陳念在一家培訓機構教英文,發現班中有一位疑似正面臨霸凌的小女生,想到自己的經歷,毅然陪她放學回家,而曾經保護過她的街頭小混混小北仍然跟在後面保護著她們,不用再擋著臉,正如陳念和小北之前的約定“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導演曾國祥說“大家都覺得有些壓抑,想讓大家帶著沒那麼沉重的心情離開電影院……我們想表達的是雖然陳唸經歷那麼多不好的事情,她還是有那顆愛心,是想要保護下一代的少年。”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個彩蛋。

這樣的結局的確給了觀眾一點點安慰和希望,可是面臨“校園霸凌”這樣的事情,我們也知道一個陳念、一個小北無法真正改變什麼,他們保護不了這個世界,甚至連陳念自己在經歷這樣的人生創傷後能再次站起來,重新接納這個世界都需要很大的勇氣和信心。

這讓我想起了花爸給我講述的他的事情。

這是花爸的親身經歷,而他是曾經被霸凌的孩子之一。

花爸出生在一個大城市,當地教育水平整體也挺高。花爸進入初中之前一直無憂無慮,但初中開始,有社會上的混混和學校高年級的結成團伙,搶學弟學妹的零花錢,或者放學後看誰不順眼就一頓拳打腳踢,花爸未能倖免。

花爸不太願意提起這段經歷,在為數不多的幾次交流中,花爸每一次提到都忍不住捏緊拳頭,有時還會全身發抖,我知道他被強餵過蟲子,被撒過尿……,這些傷疤每次揭開都會流血,很痛。

還記得和花爸談戀愛的時候,他對我總是保護欲很強,坐公交我稍微被人推一下擠一下,他都有點反應過度,當時的我只當他在乎我,現在的我卻明白在這個已經長成1米八三大個子的男人背後,其實面對衝突一直有“我再會不允許別人欺負我了” 的內在誓言,直至他結婚生子,這個“我”裡當然也包括了他的老婆和孩子。曾經那個受傷的小男孩仍然需要很多的心理醫治和時間才能重新慢慢學會和這個世界正確的相處。

陳念說“從來沒有一節課教過我們,如何變成大人”,警察鄭易回答:“長大就像跳水,什麼都別想,閉著眼往裡跳就行了,那水裡有石頭有沙子有蚌殼,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小北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選擇,不是被人欺負就是欺負別人”,這是13歲就沒有爸媽在身邊的小北從一次次打架和受傷中總結的人生真理。

聽了,心裡很心疼。

已經長大的我們,是否和小北一樣,認為這個世界要麼被人欺負要麼就是欺負別人?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孩子在處理衝突時,是否只會告訴他/她 “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我們能否通過從小的教育和訓練讓孩子在長大的那天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而不是充滿了恐懼和害怕?

今天,又一次翻開《養育模式大逆轉》,想和大家聊聊這本書裡提到的“和睦力”。

所謂“和睦力”就是有一種使人和睦的能力,並非我們認為的“和事佬”只逃避衝突,而是能有效正確面對衝突,並懂得如何處理衝突,這在人際交往中實在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能力。

2、 我們需要衝突教育

面對《少年的你》,長大的我們只能教你打回去嗎?

中國人大多數都非常排斥衝突,至少表面上。很多人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去面對衝突,或者寧願背後講人,也不願當面衝突,因為面子上過不去。

但是,我們都知道,有社交就必然會有衝突。

但是,也幾乎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正確面對衝突,我們的父母輩不會,我們自己也不會。

有人說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能忍的民族,是的,一忍再忍,忍不了就大幹一場鬧革命。而到我們個人,也一樣,忍不了就幹掉對方吧,“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是如果幹不掉對方又忍不了了呢?那是否只能自我毀滅,就如電影中選擇自殺的胡小蝶?

面對衝突是生命中必須去學習的一門功課,越早越好。孩子還小的時候,和小朋友開始搶玩具那一刻,父母就應開始訓練孩子,即衝突教育。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在未來面對衝突時“肌肉”越來越有力量呢?書中給出了處理衝突的幾大步驟:

(1) 從聆聽開始,不要急著否定感受和解決問題

聆聽孩子實在是每個家長都需要不斷學習的技能。電影裡,無論是被欺凌的陳唸的母親,還是作為施暴者的三個女孩的父母,沒有一個是好好聽孩子說話的。一個連說話都得不到父母回應的孩子,只會把內心真實感受慢慢向人關閉,長此以往就越得不到成人有效引導和幫助了。

(2) 對沖突事件覆盤,引導孩子描述事情發展的經過

孩子可能只對某個情節印象特別深刻,此時要慢慢引導孩子儘量做全面和細緻的表述,這對低齡孩子可能會有不小挑戰,父母可以用不斷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平時多通過和孩子溝通,訓練孩子描述整件事件的能力,並訓練孩子講述更多細節。

(3) 詢問孩子的感受,同時引導孩子去猜測對方的感受

在孩子回憶整個事件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有些情緒會再次被激動,此時要幫助孩子瞭解和舒緩他/她的感受,如果孩子情緒一時無法平復,父母要懂得暫停。在過程中並也要引導孩子試著去猜測對方的感受?比如,你覺得他很生氣嗎?等等。

(4) 帶領孩子從理性角度去評估對方的行為

當孩子感受被認可後,可以引導孩子從理性角度出發去思考衝突,猜測為什麼對方會有那樣的行為,或者對方為什麼要這麼對待自己,或者自己在過程中做了什麼激怒了對方。

(5) 幫助孩子總結,如果下次發生類似的情況,可以做出什麼改變

這一步是訓練孩子反省的能力,讓孩子自己從經歷中獲得寶貴的人生經驗。我們無法掌控對方,但可以改變自己。儘量和孩子多總結面對類似情形,可以做什麼來更好解決衝突,如果孩子一時想不到,父母可以即時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幫助孩子更有智慧去面對衝突。

(6) 詢問孩子是否還需要父母的其他幫助

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是他們的保護和倚靠。當陳念和小北沒有父母能給予安全感時,只能抱團取暖,所以他們無法失去彼此,即使成年,內心恐怕仍然無法獨自面對世界。但當一個孩子能在父母之愛的守護下健康成長時,他/她才有力量長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人,一個真正的自己。所以,除了父母能想到的幫助方式,請再問問孩子是否還有需要幫助的地方,這樣可以最大程度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支持。

(7) 父母可以分享自己年少時面臨衝突的事情

父母可以通過分享衝突中經歷的失敗和成功,啟發孩子,讓他/她獲得更多面對沖突的智慧,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保持好的親子關係。

3、 面對霸凌,我們能做什麼?

面對《少年的你》,長大的我們只能教你打回去嗎?

“霸凌”是音譯英文“bully”一詞,指恃強欺弱者、惡霸。較常被接受霸凌的定義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的定義“A student is being bullied or victimized when he or she is exposed, repeatedly and over time, to negative actions on the part of one or more other students. (Olweus 1986 and 1991)”(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復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所以霸凌不同與一般的欺負。它不是指一種偶然的隨機的欺壓行為,而是長期的、有目的有針對的,重複性行為。比如你的孩子在公園玩鞦韆,這個時候來了一個孩子一把把你的孩子推到,目的不是你家娃,而是想爭鞦韆玩,這種偶然和隨機行為是欺負。但是如果這個孩子每次在小公園只要你家娃玩什麼,他就上去弄他,比如玩鞦韆,這個孩子就推他,玩滑梯,這個孩子就絆倒他,這種明顯有針對的欺負就是霸凌。其表現形式主要有:暴力(肉體上欺凌)、言語(辱罵、嘲弄、惡意中傷)、社交(團體排擠等)、網絡霸凌(以手機、電腦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

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預防被霸凌呢?

(1) 告知孩子不要獨自一人。根據統計,霸凌者最愛找的對象,就是看起來既脆弱又孤單的人。就如狼喜歡離群的羊,幫助孩子從小交朋友,讓孩子活在人群中,是非常必要的。

(2) 再說一遍!父母是孩子的靠山!在面對霸凌時,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一定會和孩子在一起,一定幫他/她處理到底!不要還孩子自己獨自去面對,因為他們始終是孩子!

(3) 對於內向和愛哭的小孩,要帶著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練習如何面對衝突,幫助他們不斷建立自信。

儘管 “校園霸凌”原因很複雜,需要全社會一起從各方面努力來保護我們的孩子,但是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真的需要從小“訓練”孩子,世界很殘酷,兩眼一閉如果跳下去不是石頭、沙子和蚌殼,而是旋渦、鱷魚和鯊魚怎麼辦?我們必須在可能發生危險前教導孩子人生自救課,否則沒有小北的陳念該怎麼辦?

面對《少年的你》,長大的我們只能教你打回去嗎?

世界很大,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以暴制暴永遠不是一條出路。預防才是最重要的!面對少年的你,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Day2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了這本書,電影中的霸凌讓人窒息,而現實中我們真正要培養孩子的是“和睦力”。這是一種面對衝突有能力去解決和處理的能力,也是一種和平的能力,期待你讀後的分享,也歡迎討論和提問。後面會繼續陪大家讀這本書,不見不散。

面對《少年的你》,長大的我們只能教你打回去嗎?

這本書主要介紹瞭如何培養孩子成長必備的7個能力:和睦力、進取力、情緒聆聽力、執行力、復原力、決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