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_square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
古人論書的好壞很少以字寫的好壞來評判,因為對於古人來說,把字寫好是基本功,這個無需多講。而評判一件書法作品的優劣,關鍵是看書法作品的“神采”、“神韻”。
那麼什麼是書法作品的“神采”、“神韻”呢?我認為,主要也是兩個方面:
首先,是書家的個人修養、學識,也就是我們說的“功夫在書外”,我記得有位名家曾經說過,書法到最後拼的就是“文化”。因此,我們看王羲之、顏真卿、蘇軾,他們在書法家之外也都是著名的文人,文化修養方面都是不逞多讓的。
王羲之那是當時著名的士族家裡的子弟,能和解縉這樣的人玩到一個朋友圈裡,不是你字寫得好就行的,那文化修養方面必須過關的。顏真卿也是著名的士族家族走出的子弟,著名的《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就是顏真卿的老祖宗之一,文化、學問這塊那都是沒得說的。
蘇軾雖然不是名門望族出身,但是父子一家三個同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而蘇軾後來更是成為了宋代文學大儒,詩詞、歌賦、文章、為官、繪畫、書法等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蘇軾可謂是一代天之驕子。
所以,從文化、學識、修養上來說的話,蘇軾比王羲之、顏真卿只高不低。
其次,是書家創作作品時候的一種情緒。
吳冠中說:真正的藝術家都是在苦難中成長出來的。
王羲之創作《蘭亭序》看似在寄情山水之間的時候創作的,但其實裡面除了對當時景緻的描寫外,更多是對人生苦短與無奈的感嘆。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歷史時期,那時的文人可謂是星光璀璨,但是國家、政權的動盪讓這些人沒有機會實現心中的抱負,那種痛苦之後,無奈的放棄最後只能寄情山水,於是才有了偉大的《蘭亭序》。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國仇家恨,當時顏真卿對著裝著侄子首級的盒子,哥哥的屍首還不知道在何處,這種痛苦、悲憤的情緒下創作了《祭侄文稿》,所以我們欣賞《祭侄文稿》的時候,彷彿還能感受到一千多年以前的那種悲憤的情緒。
而蘇軾《寒食帖》則是蘇軾被朋黨所害,經歷了生死之後被下放黃州,第二年寒食節的時候,望著外面漫山猩紅的杜鵑和空中飛舞的紙灰,連續數月的陰雨天氣,讓他在破舊的草堂中對親人無比的想念,孤獨、鬱悶、思念、惆悵等等情緒夾雜在一起,於是有了著名的《寒食帖》。
這三件作品,所蘊含的情緒不僅僅是個人的,更是一個文人對當時的國家、社會的失望和不甘。因此,從神采和神韻上來說,蘇軾的《寒食帖》與《蘭亭序》相比完全可以比肩。
書法的技法
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從書法的技法上來說,蘇軾的技法可能是王羲之、顏真卿他們三人中最低的。但與其他書家相比,那也是很高水平的了。
蘇軾楷書學的顏真卿,行書主要就是學習二王。很多人學習二王只是學了個表面,而蘇軾學二王是學的神韻。蘇軾的那句: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就是他的書法的最真實的寫照。
蘇軾對書法的貢獻是:他是宋代尚意書風的真正開啟者。“宋四家”除了蔡襄,另外兩人的成就都和蘇軾有關係,黃庭堅是蘇軾的學生,自然會受其影響。而米芾也是在去黃州拜會蘇軾之後,被蘇軾指點,讓其上追二王,這才有了後來的書法家米芾。
在書法技法方面,蘇軾的書法水平也是很高的。而《寒食帖》也是蘇軾書法開宗立派的代表作,從《寒食帖》之後,也真正確立了蘇軾的書法風格。包括他的詩文,也是通過這次事件之後,風格完全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轉變。
最後,綜上所述,蘇軾的《寒食帖》與《蘭亭序》、《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那是實至名歸。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我的分享對您有益,也希望能夠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眾所周知蘇東坡的《寒食帖》被稱作“天下第三行書”,它前面的是《蘭亭序》和《祭侄稿》,這三件作品被稱作“天下三大行書”。
蘇軾的《寒食帖》這幅書法作品之所以在書法界的地位如此之高,不僅僅是由於蘇試在文學和書法上的造詣的影響,《寒食帖》本身的歷史背景和意義也是其能被後世被珍視的原因。
領域成就斐然
蘇試在政治生涯飄搖不定,顛簸坎坷。他是政治黨派鬥爭的犧牲品,他反對王安石暴風驟雨式的政治變革,又反對司馬光的因循守舊,故而得罪了兩位位居多年的宰相。多次被貶謫流放,遠至嶺南,更甚海外蠻荒之地。
即便如此,無論命運如何坎坷,他都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沒有放棄一個文人的忠君愛國之心;沒有放棄一個文人對文化藝術的終身研究。
蘇軾開創了文人書畫,他是文人書畫的鼻祖,開創了文人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 他開創了文學藝術的達觀之風。他學養豐厚,博聞強志,政治失意的他,留給後世的作品卻滲透著達觀、積極、瀟灑的思想和精神,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歷史沿革
《寒食帖》是蘇東浦在他45歲那年,因為牽連“烏臺詩案”而被貶謫到了黃州,在黃州的第三年寒食節時寫的書法作品。
雖說這是蘇東坡的一首遣性之作,是他被貶黃州三年來的哀嘆,詩句中處處流淌著他惆悵孤獨的心境。這幅字起伏跌宕,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因此後世的文人騷客、書法大家予起高度的評價和推崇。
他的學生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作為蘇東坡的學生,黃庭堅誇讚老師的字詩比李白還瀟灑,比單純的顏真卿、楊凝式還豐富,根本就是神來之筆。
對於這幅字,後世中有大書法家董其昌在上面留過跋文,清初納蘭容若也收藏過這件作品,只可惜的是這位清代最好的詩詞名家並未在上面留下題記,很是可惜。
輾轉到了17世紀,這件作品被轉到了乾隆這書畫禍害精手中,卷面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他的蓋印(第一張圖最左側幾乎都是乾隆的寶印),他幾乎把自己一生的時間記錄在《寒食帖》中。
到了近代,《寒食帖》歷經輾轉:19世紀歐洲列強火燒圓明園,幾近毀滅;二戰時又傳至東京,經歷美軍轟炸東京。時至今日,《寒食帖》上火燒煙燻的痕跡直逼畫心,其所經歷的歷史劫難歷歷在目。
蘇軾的《寒食帖》被後世奉為神來之筆,不僅是對其書法造詣的肯定和推崇,更多的是感嘆其坎坷流離的人生和對他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的敬佩,在歷經千年的滄桑後依舊散發著無窮的魅力與光輝。
鄲攬風塵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位列唐宋八大家 。由於政治上的原因,被調離京師,不久後又被貶到黃州,來到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蘇軾看著自己所處環境,簡陋一隅,再想到自己被貶遭遇,英雄末路,心生感慨。於是即興提筆,寫下了著名的《黃州寒食詩帖》。
蘇試才學修養過人,這是書法好的基礎。著名的成語“胸有成竹”,就出自他的文筆。可見他的學識之淵博。對於書法創作理論,他也是研究頗深。他有一句名言:“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在書法的筆法方面,蘇軾也有很多的繼承,他的書法用筆與王羲之有相通之處。王羲之的筆法主要是靈活地運指,而蘇東坡在《論書》中也主張“當使指運而腕不知”。優秀筆法的傳承決定了他能寫出優秀的作品。
一件成功的書法作品,是要將書法藝術本身與書寫的內容、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作者特定的思想情緒,或激動,或興奮,或悲傷,都影響著作品的氣氛,也感染著觀者的感受。而這一切又是在毫無做作和自然流露之中產生的。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如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一樣,都是未打草稿有感而發即興書寫的作品。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使書者之天資卓越與外物之神契合,達到主客合一的精神境界,妙造自然。作品流傳至今,成為“天下第三行書”,實至名歸。
觀海樓書法
這個問題很好!!才高八斗的蘇大才子被後世稱為(全才)。可現實卻是異常殘酷,我們的大才子一生甚為艱難……不是被朝廷流放就是走在被流放的路上!!(黃州寒食帖)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的產物。
書法發展到宋代,尚意書風成了中流砥柱,蘇黃米蔡是代表書家,而蘇軾也被後世推稱尚意書風第一人,他的代表作(黃州寒食帖)也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大才子倒底如何寫出了這樣的曠世傑作呢…細分幾點
相對於同時代的書壇狂人米黻來講,大才子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於宋代以前的書家也是大放厥詞,尤其對於顛張狂素幾乎達到(深惡痛絕)得地步,非常頑固自信的堅定認為自己就是王羲之書法的一脈傳人,是真正瞭解和繼承(晉人筆法)當世唯一書家。。。對於黃庭堅草書的諷刺挖苦堪稱一絕,誓死捍衛晉人筆法正統。緊追王羲之的腳步,對於世人的眼光不理不睬。
這還不能讓大才子行書獨步天下。既然是才高八斗的大才子,學識和悟性自然非常人可比!!水調歌頭 …已經成為古今中秋第一詞,這首詞就像是一面鏡子,準確折射出了大才子(九死一生)之後釋懷天地的人生格局,世事古難全,只有放下自我,內心無私才能與天地融為一體。
蘇軾信仰(禪宗)和高僧常有交流往來,禪宗的修煉也逐漸磨平了大才子的胸中噪氣,變的更加渾厚散淡。看似樸實無華的書法其實卻更加的沉重老辣,,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是一種不幸,但卻深深的刺激了藝術的創造力,,(黃州寒食帖)沒有絲毫髮力的感覺,經過對晉人筆法的多年沉澱,蘇軾已經入木三分,手心合一,再加上仕途的打擊和禪宗的修煉,不可一世的內心變的無比平靜,就像大漠黃沙中一抹夕陽,只有清風沒有憂傷………
畫斷黃河西來水
我個人認為蘇軾的書法是被一些人高估了,可能是因為特別喜歡他的才氣和性格的原因。蘇軾的書法和同時代的米芾尚有一比,和黃庭堅也各有短長,和唐代的幾位大書家更是不好比附,怎麼能攀比王羲之的《蘭亭序》呢。特別是那幅寒食帖,率性自然可稱道,但論書藝,我實在看不出特別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