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已经被颠覆了吗?

今天,我们要从十八世纪的苏格兰,来到十九世纪的伦敦,聊聊古典经济学,是如何完成学派的建立的。这次主角是个犹太人,他就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4.18-1823.9.11)。他可能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经济学家。靠着800英镑起家,去世时积累了72万英镑,放在今天,那就是亿万身家。

你可能会问,学好经济学,还可以做好投资?对不起,你有点想多了,李嘉图的发家经历和经济学不太大,他接触经济学纯属偶然。他生于1772年,等到他长大,成为成功的投资家,这时候《国富论》已经出版23年。有次度假,他随手翻到《国富论》。一下子觉得,这种研究比投机赚钱有意思多了。从此,这世界才多了一个天才经济学家。他教给我们的第一课,可能就是,任何时候学经济学都不算晚。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已经被颠覆了吗?

大卫·李嘉图

1、荷兰带来的震撼

说回来,李嘉图投资做得好,和经济学关系不大,倒和他的荷兰背景关系更大。李嘉图父亲和祖父都是荷兰有名的证券经纪人,他12岁去荷兰留学。你可能会奇怪,伦敦不是世界金融中心么,还用得着去荷兰留学?这是因为,当时的荷兰,说起来可不简单。

我们知道,荷兰曾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呼,斯密就曾评价过,配称为自由港的国家只有荷兰,这个国家的财富全来自对外贸易。很多人不知道,荷兰最厉害的还有金融,不少创新最早就出现在荷兰,比如现代意义上的存款银行与公债。荷兰的成功,其实就在于利用自由贸易,大力发展金融。

荷兰那么牛,英国这样的国家自然会跟在后面学,荷兰人也源源不断来到伦敦传播经验。李嘉图父亲因为要来处理公债,后来移民伦敦,李嘉图不少投机也和公债有关。

荷兰的经验,帮助了英国,也刺激了李嘉图这样一批支持自由贸易的思想者。另一位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出生于1723,和李嘉图相差不到五十年,却属于两个时代。斯密的时代,工业革命还没正式开始,李嘉图的时代,英国已站在产业起飞的阶段。第一台机械织布机出现在1786年,纺织业成为英国第一个现代行业,经济周期开始出现。身处其中的李嘉图,所采取的观察视角,带有强烈的现代意义,主要关注19世纪的公共话题。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已经被颠覆了吗?

2、《谷物法》刺激下诞生的比较优势

当时最大问题就是战争。当时,法国大革命的一片混乱中,拿破仑崛起,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 1805年,拿破仑尝试登陆英国失败,这导致他改变征服方式,决心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下令欧洲各国不准与英国发生贸易关系,英国货物商船全部没收,这就是“大陆封锁”。

拿破仑将欧洲与英国的战争,看成陆地与海洋的霸权争夺。站在今天来看,拿破仑其实有点类似特朗普,大陆封锁,也有点像特朗普用与盟友的双边贸易来围堵多边贸易。英法战争,自古以来都是争夺世界统治权的战争,恰恰是战胜了法国,奠定了英国在十九世纪统治地位。海洋战胜了陆地,也意味着自由贸易理念战胜了保护主义。

拿破仑在1815年失败了,但他代表的保护主义却没有马上退散。同一年,英国出台了《谷物法》,规定如果国内谷物平均价没有达到一定标准,就不能进口谷物。明眼人一看就知,这是为了保护乡绅贵族利益,议会主要被这些人把持。当时城市工人,已经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再加上《谷物法》导致谷物价格上涨,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这时,李嘉图作为国会议员拍案而起。尽管他也有很多土地,《谷物法》符合他的利益,但是不符合他的自由贸易理念。因此他对《谷物法》非常义愤,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版。这本书被认为《国富论》后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其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也成为自由贸易最强大的理论支持。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已经被颠覆了吗?

3、比较优势会被颠覆吗?

比较优势诞生于工业时代前期,到今天是不是被颠覆了呢?然而比较优势的生命力是相当顽强的。

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讨论课,开篇就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主角是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5.15-2009.12.13)和他的朋友数学家斯乌拉姆(Stanisław Marcin Ulam,1909.4.13-1984.5.13),斯乌拉姆问萨缪尔森,在所有社会科学中,是否存在一个既成立而又有意义的理论?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甚至都不是在问经济学,而是问所有的社会科学。

萨缪尔森是美国首个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聪明程度不用说了,可他也想了几年,才谨慎给出答案,就是“比较优势”。

今天比较优势并没过时,但对比较优势的理解,却需要不断复习更新。

说到比较优势在当下的运用,不少人第一反应是,中国的优势是人工,美国的优势是技术,所以中国要出口低端产品,美国要出口高端产品,说白了就是中国产袜子美国造飞机,才符合比较优势。这其实大错特错,人工或者技术其实是直接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已经被颠覆了吗?

那比较优势是什么意思呢?比较优势是说,就算是美国工人生产袜子比中国效率比中国便宜,美国也不应该生产袜子,因为低端制造业很可能属于美国的比较劣势。

再复习一下李嘉图版的比较优势。

假定英国生产一定数量的毛呢需要100人,葡萄酒需要120人,而葡萄牙生产相同数量的毛呢需要90人,葡萄酒需要80人。注意,无论毛呢还是葡萄酒,葡萄牙都比英国有效率;但相对而言,葡萄牙生产葡萄酒的优势高于毛呢的优势,所以两国最佳方案呢,应该是葡萄牙专心做葡萄酒,英国专心产毛呢,彼此交换导致双赢。

当然,今天的世界不是毛呢和葡萄酒那么简单。当主导行业变成疫苗、芯片、智能手机之后,比较优势还适用么?逻辑没变,但需要完善,克鲁格曼等人也正是从中发展出新理论。

2004年,前面提到的萨缪尔森写了篇论文,对中美贸易提出一些看法,他认为中国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如果意外地提升了生产率,贸易可能并非双赢。翻译一下,就是如果中国继续生产袜子美国继续造飞机,是双赢,但如果中国开始生产飞机,那么美国可能受损。

这篇文章被很多人看作中美贸易战的理论基础,甚至认为颠覆了比较优势。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萨缪尔森的文章,可以认为从反面,也就是从比较劣势的角度论证了比较优势。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已经被颠覆了吗?

保罗·萨缪尔森

假设中国的比较优势真的从生产袜子转移到飞机,这意味着美国的比较优势也必然发生改变,飞机可能就不再是美国的比较优势,反而可能是比较劣势;如果继续生产,那么自然会利益受损。在这个模型中,当中国生产优势改变,中国需要重新思考,是不是要继续生产袜子,美国也应重新思考,要不要继续生产飞机。

并且,当年李嘉图对比较优势模型,是做了简化的,模型中假设的商品和国家只有两种,萨缪尔森模型也有类似局限。真实世界不会只有飞机和袜子两行业,也不是只有中美,这意味着理解比较优势要从全球出发。

假定美国造飞机不具备比较优势,甚至不造飞机,美国真的吃亏了么?也许飞机制造业确实吃亏了,但其他行业未必。中国飞机胜出,意味着中国制造的飞机可能更安全更舒适更大,这进一步意味着航运生产率提升,乘客和航空公司都能够从中获益。其他行业的收益,很可能大于美国飞机业损失,帮助美国经济整体产出效率提升。可见中国飞机效率提升,最终有利于美国其他行业,红利可以蔓延到全球。

那么美国应怎么做?当然寻找新的比较优势。要么新行业,比如新型飞机或者火箭,或者改造旧行业,比如引入机器人将制造业变得更智能。整个全球经济效率,就在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中,得到提升。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已经被颠覆了吗?

最后要区分两个问题,一是比较优势,二是自由贸易。比较优势是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研究怎么把全球经济蛋糕做大,但如何切蛋糕是另外一个问题,取决于你支持自由贸易还是公平贸易,这背后的含义,是经济学和政策,永远不能完全一致,就像李嘉图呼吁自由贸易,但生前没能看到废除《谷物法》。

1823年9月11日,李嘉图去世,原因是一只耳朵感染,年仅51岁。如此富有的天才人物,却因为小小的意外,如此脆弱地结束生命。这事放在今天,可能就一片消炎药就能解决的事。

但这就是历史,我们当下习以为常不少事物,在当时是何等非凡创造,比较优势正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