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劝你“储蓄不如钱生钱”时,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几天,连岳先生写了好几篇文章都讲到了跟财富有关的观念。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篇,一是《储蓄永远是富人思维》,另一篇是《用烟火气谈恋爱》。

储蓄,说明你有能力,有自律,保证你明天比今天更有力量,这是100%的富人思维,永远都是。

——连岳 《储蓄永远是富人思维》

想省钱,就要去掉“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这个思维误区,“别人有的,我可以没有”,这才是省钱的指导思想。

——连岳 《用烟火气谈恋爱》

当所有人都在劝你“储蓄不如钱生钱”时,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01-

在《储蓄永远是富人思维》里,连岳先生说——

“储蓄是穷人思维,消费才是富人思维。这可能是近年来最毁人的谬论,信了,财命也就死了。”

……

“消费是不需要鼓励的。这么舒服的事,人们自己会做。储蓄的人并非不消费,他一生拥有的财富更多,他的总消费量也更多,再俭朴的亿万富翁,消费量也远远大过平均值。”

对于能够维持温饱,但可能还达不到小康水平的我来说,也曾经很为自己的财富感到焦虑——钱可以买到那么多好东西,谁不想多要呢?

但碍于挣钱能力非常一般般,加上在父辈的观念、成长的经历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我一直是个比较“抠门”的人。相比起消费,尤其是高水准的消费,我总是倾向于“节约”和追求性价比。

曾经一度,我也很是为此苦恼。因为“钱是挣出来的,不是节约出来的”这句话也对我产生了影响。


因此,我觉得自己之所以挣不了大钱,可能就在于我舍不得花钱吧。

于是,开始尝试“大方”,学着用“富人”思维去消费——想要的,就买;高级的东西,得有几样;旅行,走起!

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克服自己“节俭”的心理冲突,也要扛住眼看着账户余额远未达到预期的心理压力……结果就是,花钱的时候不是特别爽,过后又有一丝后悔。钱没有因此而变多,储蓄反而在减少……

不管原因为何,现在的我,就是一个舍不得花钱,更倾向于储蓄的人。

以前,我觉得这样不好,因为似乎只关注“节流”会让人丧失追求更多财富的动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也的确如此。但,观念和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着很强大的背景和对个人而言“合理”的原因。

所以,盲目地因为流行的观念就去改变,其实未必是好事。

当所有人都在劝你“储蓄不如钱生钱”时,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02-

我的这个感慨在《用烟火气谈恋爱》一文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印证。

这是一篇答读者问。

提问的妻子阐述“……比起这些的痛苦,让我更痛苦的是我老公。不要谈收入,他绝对称得上是个好老公好爸爸,爱孩子、对我爱护有加、没有任何坏毛病、自己也很节俭。可是,他对于赚钱,增加家庭收入,没有一点点行动……”

对于每月需要刷信用卡来度日,又觉得很多东西(比如孩子的玩具绘本、培训班、家庭旅行)不能再省的情况,妻子感到很痛苦。更重要的是,看不到老公的上进心,因此对未来也充满了悲观。

刚看到提问时,我在想,连叔会说这个老公不负责任吧?

事实证明,连叔就是连叔。

他不但没有批评老公不负责任,为这位妻子的痛苦和不满再添一把火,反而肯定了这位不想努力赚钱的丈夫——“他保守,但保守的好处是不会有坑。

他节俭、没有任何坏毛病、爱你爱孩子、顾家,这也是价值,长久来看,这是更大的价值,是家庭幸福的基石。赚钱的心思过于急迫,容易太贪,失去必要的警惕,生意的风险及可能的骗局会让你们的处境更糟糕,甚至万劫不复。不犯错误是财务安全的第一步。”

同时,连叔还针对这位读者对家庭财务状况的具体描述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比如让她看到家庭财务其实是平衡的,只要咬咬牙挺住从某个月开始不借信用卡,便可使家庭财务进入新的状态;比如帮她分析让她看到家庭财务还有很多的潜力可挖,若能认真审视家庭每一笔开支以压缩不必要的开支、不跟风消费,家庭财务漏洞很快能堵上,拥有健康的家庭财务状况。

在这个满地都是土豪,朋友圈满屏都是一派赚钱繁荣景象的时代,我以为只有我自己这么没有经济头脑总是为如何能为家庭创造更多的收入而苦恼呢!

结果看了留言才知道,原来,我的平凡、 平淡和苦恼,也是很多人的日常。

当所有人都在劝你“储蓄不如钱生钱”时,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03-

我们是否只能哀叹、自我否定、羡慕他人?连叔用温暖的文字和超正的观念回答说,不是的。

从古至今,普天之下,能积累财富无外乎两条途径:开源、节流。
能开源当然是再好不过,因为那意味着你有赚钱的能力。

但连叔也无数次地教导我们:不懂的事情,不要碰。

如果暂时不具备开源的能力,那么节流也是极好的。

突然想起我父母,他们可算是“开源”和“节流”的代表。爸爸总说“钱不是节约出来的”,妈妈总是量入为出,妥善安排家庭收入——可花可不花的,不花;该花的,不心疼。

结果,一直想要开源的爸爸,一路跟风投资,企图通过自己的智慧让家人生活得更好,却因为求财心切而让自己的财务状况一团糟,甚至连累了整个家庭。

而妈妈,却在保守却稳健的“节流”中,为家庭积累了小小财富。虽然不多,但足够让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并帮助爸爸和家庭度过了财务难关。

所以,钱不一定能生出钱,像富人一样的生活也未必能让你变成富人。

因为,倘若没有足够的财商,对金钱没有管理和规划的能力,能够通过储蓄获得生活的保障,已经是值得称道的一件事了。

当所有人都在劝你“储蓄不如钱生钱”时,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04-

前两天听《冬吴同学会》,也谈到了我们和父辈对于财富的观念差异——父辈收入不高,但似乎总能在我们需要时给予不小的支持;而我们看似月入几千上万,却常常入不敷出。

这里面反映的,其实还是消费观的问题。父辈虽然收入少,但却量入为出,以节俭作为消费的指导思想——
喏,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我的姨妈姨夫和幺爸幺妈。他们两家都在农村,靠着种地、喂养鸡鸭和农闲时打些小零工为生。靠着勤劳和节俭的生活习惯,两家都积累了不小资金,可以帮助儿女在城市置业、安家,甚至在亲戚朋友需要时伸出援手。

而年轻的我们呢,却习惯于超前消费,以享受作为消费的指导思想。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是对未来有信心的表现。没错。但同时别忘了,这种自信可能是建立在对自己认识不清基础上的虚假自信。而这,可能反而会对一个人的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当所有人都在劝你“储蓄不如钱生钱”时,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05-

追求财富,没有错。这种追求,本身也是对自我的激励和鞭策,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但作为个体来讲,如果缺乏对自己清晰的定位和认识,一味地陷入了对财富的追求之中,则可能对整个人生都造成不良影响。

财富的到来,一方面需要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机遇。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强烈的求财之心,只因为热爱或责任感而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而自然地收获了财富;
而另一些人,明明有能力却缺乏敬畏心,总是不停地转换跑道,结果到头来赚取的财富还不足以偿还这个过程中捅出的窟窿。

连叔说,消费是个智力活。我深表赞同。

辨别清楚该省和该花,并且均不手软,有勇气有魄力有毅力,这本身就是智慧的体现。

当所有人都在劝你“储蓄不如钱生钱”时,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坚持学习,不跟风,不恐慌,清晰定位,量入为出,在保障家庭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折腾”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才是正常家庭应有的财富观念。

哈,这和养育孩子还挺像——家长得对孩子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包括孩子资质、对孩子的期望等等),在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挖掘和发展特长,才能让孩子拥有幸福和快乐的能力。

反正都不能跟风。都要一家之主有笃定之心。

感谢连叔。

我终于不再觉得自己挣不了很多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了。
我终于不再觉得,一定要拥有随便买买买和说走就走的底气,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了。

我开始接纳自己赚钱能力的匮乏,以及认识到“平平凡凡,健康平安,利用有限的资源将家人都照顾妥当,就已经是极大的价值的体现”。

我大概不会再懊恼自己的不能干,也不再间歇性地为如何赚到更多的钱而伤不必要的脑费不必要的神了。

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懒惰或是不求上进。

而是,我们不必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将大部分心力都耗费其中,甚至因此忽略了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小确幸。

我们可以在接纳自己财务现状的前提下,去挖掘自己的喜好、所长,并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领家庭达到拥有更好财务状况的彼岸。

踏实过好每一天,和“爱的人一起为家庭的财务健康而奋斗,或开源,或节流”,用烟火气过日子,做这“值得做的大事”。

我们能做好的。
并且在多年后因为这份理解,而更感觉到甜蜜。

再次感恩连叔传递的好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