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教國策的形成:宋太宗大興科舉,力度之大,歷代所未有

準確的說,北宋“興文教”的國策是在宋太宗統治期間才徹底確定。

宋太宗時期,科舉取士的規模遠遠大於宋太祖統治時期,只此一項他便大得天下人心。

重文教國策的形成:宋太宗大興科舉,力度之大,歷代所未有

宋太宗

大量取士,厚賞不斷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上初即位,以疆宇至遠,吏員益眾,思廣振淹滯,以資其闕,顧謂侍臣曰:“朕欲博求俊乂於科場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為致治之具矣。”

事實上,他可不是十得一二,經常是十個錄取八九個。

太平興國二年正月,他“皇恩浩蕩”,對應屆、往屆及落第多次考生給予格外優待。

得河南呂蒙正以下一百九人,庚午,覆試諸科,得二百七人,並賜及第。又詔禮部閱貢籍,得十五舉以上進士及諸科一百八十四人,並賜出身。九經七人不中格,上憐其老,特賜同三傳出身。凡五百人,皆先賜綠袍肆笏,錫宴開寶寺,上自為詩二章賜之。

重文教國策的形成:宋太宗大興科舉,力度之大,歷代所未有

這樣的錄取比例實在是破天荒的,“寵章殊異,歷代所未有也”,使得大臣們深感擔憂。

“薛居正等言取人太多,用人太驟。上意方欲興文教,抑武事,弗聽。”

等到對呂蒙正這批考生賞任完畢,他們將走馬上任各地,宋太宗“特召令升殿”,諄諄教導他們要好好做事,且再賞賜每人“二十萬”

及蒙正等辭,特召令升殿,諭之曰:“到治所,事有不便於民者,疾置以聞。”仍賜裝錢,人二十萬。

重文教國策的形成:宋太宗大興科舉,力度之大,歷代所未有

呂蒙正

所謂的“裝錢”,是指置辦行裝的費用,一人二十萬,仍是歷代未有的。

以上僅僅是太平興國二年的一次科舉,可見宋太宗對文教的重視力度之大。

覆試親自出題

殿試的時候,宋太宗更是經常親自出題,“內出詩賦題覆試進士”,以示重視。

宋太祖代周後,在統一大業上取得很大功績,“下西川、平嶺表、收江南,而吳越納籍歸覲”,到宋太宗時期,他也沒有閒著,福建陳洪進歸附,太平興國四年又平定北漢,“海內自此一統”。

宋太宗非常高興,那年御試進士,他親自出題,命考生“六合為家”為賦題。

無疑,這是一個應景的考題。

進士王世則很快交卷,賦曰:“構盡乾坤,作我之龍樓鳳閣;開窮日月,為君之玉戶金關。”

史書記載,宋太宗“覽之大悅,遂擢為第一人”

其他的大加稱頌的也都登第。

由“先進卷子者賜第一”到打擊先交卷者

起初,宋太宗對進士的“覆試”,考察的重要標準是誰率先作文完成,“先是,胡旦、蘇易簡、王世則、梁顥、陳堯叟皆以所試先成擢上第”,這些人都是因為第一個完成文章而被取中為狀元的。

“太宗時親試進士,每以先進卷子者賜第一人及第。”

重文教國策的形成:宋太宗大興科舉,力度之大,歷代所未有

宋代科舉

由此,北宋科考形成了一個不好的風氣,那就是追求才思敏捷,追逐“敏速”,第一個交卷子的人便是第一名,時間一長使得士風浮躁。

“舉子輕薄,為文不求義理,惟以敏速相誇。”

“由是士爭習浮華,尚敏速,或一刻數詩,或一日十賦。”

對於這種士風,宋太宗也漸漸覺察不妥,除了“令糊名考校,第其優劣,以分等級”,實行糊名法外,宋太宗也親自行動要殺一殺士子這股歪風。

淳化三年三月科考御試,宋太祖自出試題《卮言日出賦》。

這是一個冷僻的考題,出自《莊子》: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重文教國策的形成:宋太宗大興科舉,力度之大,歷代所未有

宋太宗劇照

這是一個太偏門的考題,《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道:

“是科,內出《騠言日出賦》題,試者駭異,不能措詞,相率扣殿檻上請。而會稽錢易,年十七,日未中,所試三題皆就,言者指其輕俊,黜之。”

宋太宗出了這個冷僻的題目後,考生“不能措詞”,“相率扣殿檻上請”。其中有個倒黴的錢易,還不到日中,就答完了全部題目,但是被指責為“輕俊”,被罷黜不取。

根據宋人魏泰《東軒筆錄》記載,這件事就有趣多了。魏泰記載宋太宗出了這個冷僻的題目後很是得意。

太宗皇帝自出試題《卮言日出賦》,顧謂侍臣曰:“比來舉子浮薄,不求義理,務以敏捷相尚,今此題淵奧,故使研窮意義,庶澆薄之風可漸革也。”

宋太祖認為,這個題目“淵奧”,考生要研究其“義理”,不可能很快做出來的。

然而事實卻是很打臉。

“語未已,錢易進卷子,太宗大怒叱出之,自是科場不開者十年。”

倒黴的錢易被“大怒”的宋太宗當場趕了出去。

重文教國策的形成:宋太宗大興科舉,力度之大,歷代所未有

錢易,字希白

有了錢易的這個教訓,以後科考答題不再追逐“敏速”,而是求穩求慢。

關於這個故事,還另一個說法,那就是被宋太宗趕出考場的不是錢易,而是陳庶幾。

因為有人曾對宋太宗說:“庶幾與舉子於餅肆中作賦,以一餅熟成一韻者為勝。”

陳庶幾等考生為顯示“敏速”,竟然以“一餅熟成一韻”作為標準相互競賽。

陳庶幾在當時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士子,也有希望高中的,但是宋太宗聽聞這個消息很不高興。

“太宗聞之大怒,是歲殿試,庶幾最先進捲了,遽叱出之。由是(孫)何為第一。”

淳化三年三月的這次科考,最終“苦思遲”的孫何得了第一,考試風氣開始逐漸轉變。

對於孫何這一屆考生,宋太宗仍是大開錄取之門和優待。

重文教國策的形成:宋太宗大興科舉,力度之大,歷代所未有

宋代科舉

“得汝陽孫何以下凡三百二人,並賜及第,五十一人同出身。就宴,賜御製詩三首,箴一首,及新刻《禮記·儒行篇》。”

有了宋太宗的親自倡導,很快“重文教、抑武事”的風氣就在社會蔓延開來,併成為大宋的國策和“祖宗之法”。

宋朝文武殊途,重文輕武,除了宋太祖時基調外,宋太宗的倡導也無疑是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