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一個勤奮的笨蛋

正史上的崇禎皇帝,被大多數人定義為“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就是說這個皇帝還可以,但運氣不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史書說他日夜操勞,親理政事,對前線軍事更是事無鉅細地認真過問,還要抽出時間舉辦“日講”(聽大學士講課),可以說將人生全部精力都投注到了國事之中,不近女色,食不甘味,也十分節儉。

崇禎,一個勤奮的笨蛋


崇禎

以至於明亡之時,李自成這個階級敵人都給出了“君非甚暗”的評價。雖不是什麼褒獎,卻也算是一種肯定。當崇禎朝最後一任內閣首輔魏藻德投降大順後以攻擊崇禎來拍農民軍的馬屁時,換來的卻是大順軍將領劉宗敏的耳刮子。劉宗敏一邊扇他,一邊怒罵:“崇禎對你那麼好,你竟然還誹謗他?!”

還有一條記載,說崇禎有一天去探望劉太妃,聊天之時竟不知不覺打起了瞌睡,大慚之下急忙請罪,說自己因熬夜處理公務以致失禮。劉太妃和在場的太監、宮女無不落淚,求他保重身體。

2.

種種史實都告訴我們,崇禎皇帝是極其勤奮的。這當然是真的,對於心懷中興大明之志的崇禎來說,從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到吊死煤山,他就沒有閒下來。估計,也沒有時間品味一下身為帝王之尊的快樂,比如十全老人動不動就下江南勞民勞財。這樣的事情崇禎從來沒有幹過。

他的生活中,有的只是憂心國事,以及和大臣無休無止的扯皮。他的一生,都活在一種自我加載的沉重的歷史包袱中。

勤奮,是一種很好的品質。但對於一個帝王,低品質的勤奮,卻不是一件好事。這比懶惰還要可怕!

崇禎,一個勤奮的笨蛋


皇帝要學會用梯子,而不是自己爬

3.

和他的爺爺萬曆、兄長天啟相比,崇禎的勤奮超他們百倍。可很不幸的是,崇禎在登基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帝王教育。萬曆在成年之前,身邊是徐階、高拱、張居正這些宰相之才的教導,還有李太后那樣的政治水平相當之高的母親。天啟的老師則是孫承宗,還有父親泰昌皇帝的老師葉向高給予輔導。

崇禎,一個勤奮的笨蛋


萬曆很懶,但大事不糊塗

17歲之前、生活在信王府的崇禎,沒有機會接觸這樣的人物並向他們請教。5歲時,崇禎喪母,而且是受罰慘死。這是一個人的情感最為脆弱的年紀,崇禎從這件事中領悟到的應該是權力的可怕,特別對於太監(對他母親的刑罰,必然是太監動手),他負面的印象這時就深深地種下了。對於東廠和錦衣衛,少年時代的崇禎顯然是深惡痛絕的。

他一直生活在皇宮之外的王府中,沒有接受過完整的皇家教育,沒有作為帝王接班人進行過針對性的培養,這導致了他對於權力的平衡之術缺乏認知,沒有系統地學習如何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待權力,思考問題,駕馭大臣。

4.

這決定了登基之初的崇禎,對於明朝當時的內外處境,像受內廷宦官迫害的官員們那樣,採用了擴大化的視角,自我誇大了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為大明王朝已經風雨飄搖,必須立刻施以重藥,他對自己有中興大明的神聖使命感。

可實際上,這時國家的問題還並沒有後來那麼嚴重。相反的是,關外的軍事問題正向好的方向發展。從天啟六年到崇禎元年,在明朝持續的經濟封鎖和三方佈置的圍堵下,由於明朝在遼西走廊主動後縮,後金搶不到糧食和人口,正陷入一場極其嚴重的饑荒,糧價飛漲,乃至出現人吃人的情況。明朝只需延續天啟朝的對金策略即可,剩下的交給時間。倒是內政,很需要崇禎費一番心思。

5.

勤奮的崇禎一上臺,便做出了相反的選擇——在不該折騰的關外大折騰,又打破了朝堂內的權力平衡。

除掉魏忠賢是對的,但裁撤廠衛卻等於自廢耳目。在皇權和臣權之間,廠衛起到的是平衡的作用。崇禎一開始並沒有看到這個作用,他懷著對廠衛的痛恨下了死手。天啟臨終前告誡他:“魏忠賢忠謹可用。”實際上是告訴他,要重用魏忠賢這樣的人,來扶植內廷平衡外廷。他未聽進心裡,也沒有聽出皇兄的話外之音。

崇禎,一個勤奮的笨蛋


魏忠賢

崇禎元年,殺魏忠賢,撤回前線監軍,重用東林。在東林黨高漲的復仇輿論主導下,將原閹黨成員或殺,或罷之不用。其中,很多是非常有能力、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幹臣。隨後聽從東林推薦,啟用袁崇煥,賦予絕對權力,不設監軍,不設巡撫,由其完全掌控薊遼、津萊登的軍政大權。

從此,關內和關外同時失控。

6.

在袁崇煥復出前,後金政權正岌岌可危。左有蒙古,收著明朝的賞金不斷襲擾,右有朝鮮和毛文龍,拒不合作,伺機抄掠後方,招納後金叛民,前有明朝,在錦右堅壁清野,收縮防線。後金不論主攻哪一方,都會被另兩方牽制,因此剛上臺的皇太極左支右絀,形勢非常兇險。

這種情況下,後金爆發了大規模糧荒。史料記載,除了人吃人,還有很多滿人舉家逃亡,跑到寧錦地區,哀求明軍給予吃食,亦有不少八旗將官對前景感到絕望,試圖叛金降明。後金內部暗流湧動,隨時都可能崩潰。

7.

這時袁崇煥回來了。大權在握的袁崇煥上任即跟後金議和,這正合皇太極的心意,後金需要爭取時間。袁崇煥議和的目的,僅僅是抓緊時間修城,在明朝主動放棄的堅壁清野的地方重新修築堡壘,又加固錦州。事後證明,沒有作用。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罷了。議和期間,袁崇煥在未請示皇帝的情況下,襲殺毛文龍,斬斷了明朝歷經數年才在朝鮮地區建立的後方牽制據點,亦使朝鮮和蒙古心生疑竇。利用這段時間,皇太極非常順利地打擊了朝鮮和蒙古,擴大了生存空間。對附金蒙古部落的資糧之舉,更是袁崇煥讓人無法理喻的行止。

崇禎,一個勤奮的笨蛋


袁崇煥可以用,但不能勝任薊遼督師

在後金最困難的時候跑去送溫暖,袁崇煥,真乃上天送給後金的白求恩。在這場智力的較量中,袁崇煥被皇太極玩弄於股掌之間。最後,發生了後金軍首次入關兵圍京師、搶掠人口幾十萬、牲畜上百萬、糧食金銀等不計其數的悲劇。

憑此,後金一舉解決了饑荒,擺脫了困境。同時也看到了明朝本質上的虛弱,從此屢屢入關搶劫。每次入關搶劫,都足其一兩年之用。

崇禎對形勢的判斷和用人的眼光,糟糕至此。這就是他勤奮的結果。

8.

關外陷入困局,尚不足以影響大局。只要關內不亂。問題是在關內的問題上,崇禎也犯了大錯。

對關內農民軍,最佳的做法是任命一個能幹的經略或總督,不論是剿是撫,都讓他負責到底,同時要解決好流民的吃飯問題。但是崇禎時剿時撫,不停地換人,既錯判了對手,也用不斷的錯誤消耗了大量的能臣良將,使明朝逐漸失血,而且是財政和軍事力量的同時失血。把無謂損失的這些軍費拿來救濟流民,是綽綽有餘的。

崇禎,一個勤奮的笨蛋


李自成利用了崇禎的招撫策略

比如,在車廂峽,李自成被困於死局。朝廷為此興奮,崇禎卻接受了他的詐降,給了李自成東山再起的機會。這正是剿撫不一,沒有定策的表現。

9.

用人的兩大誤,一是識人不明,二是不給時間。這兩條,崇禎全佔了。識人不明的後果,袁崇煥已給出答案。第二條,孫傳庭、洪承疇紛紛有話要說。還有盧象升,作為那個時代最為忠誠、最能打、軍中威望最高的將領之一,文官出身的盧象升既有能力,又對朝廷忠心不二,卻死在了崇禎的猜忌和其心腹楊嗣昌的陷害之下。

崇禎,一個勤奮的笨蛋


孫傳庭死於“時間”

10.

勤奮而又不願承擔責任,屢屢讓大臣背鍋,讓崇禎失去了對局面的駕馭。松錦戰後,局勢危急,崇禎授意陳新甲與清議和,卻在事洩後殺陳新甲,以平息輿論。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導致了明朝最後的兩年沒有大臣敢站出來獻計獻策,因為都害怕一旦事情有變,自己就將成為皇帝應付輿論的替罪羊。

崇禎,一個勤奮的笨蛋


崇禎勤奮而又猜忌

後來的南遷之議、撤寧遠召吳三桂回援京師之議,淋漓盡致地為我們展示了那些大臣的心態。沒有人願意出來說一聲“我建議如何去做”,而是異口同聲地請皇帝定奪。這時候的崇禎,仍然沒有拿出皇帝應該有的“獨掌乾坤”的魄力,以至於在無盡的扯皮、推諉中浪費了最後的時間,失去了一個又一個的機會。

和北邊的皇太極相比,勤奮的崇禎對於政治和權力的瞭解,對於人心的洞察,實在是太過幼稚了。他很努力,卻是在努力地下著臭棋。對於一個管理者而言,這是比“什麼都不做”還要糟糕的行為。

這是一個可憐人的政治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