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广宁后,锋芒正盛的努尔哈赤为何沉寂了四年之久?

公元1619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最终以大明朝的溃败而结束,至此,明朝和后金在姿态上完全实现了逆转:明朝开始由进攻转向防御,而后金却一步步接手对局势的掌控权。如果说萨尔浒之战是后金崛起的标志的话,那广宁一役无疑是大明帝国丧钟的敲响。广宁一役后,熊廷弼等人被冤杀,明朝失去了为数不多的可派之人;更重要的是,战争的失败让本就动荡明朝决策层出现了更尖锐的矛盾,之后东林党的失势和魏忠贤的崛起都和广宁一战有着莫大的联系。广宁是辽东最后一个战略要地,得到它,努尔哈赤等于占领了整个辽东,后金更像是如虎添翼

攻克广宁后,锋芒正盛的努尔哈赤为何沉寂了四年之久?

广宁一战严格来讲算不上是“战”,因为王化贞弃城逃跑后,城里的守将都是不战而降,后金并未出现伤亡。因为熊廷弼的原因,努尔哈赤多年未敢冒进,如今又顺利拿下广宁城,后金将士们的求战情绪日益高涨,在这样的情况下,努尔哈赤本应趁势迫进山海关、给大明朝最后一击,可是努尔哈赤在取得广宁之后却又突然间沉寂下来,这一沉,就是四年。为何努尔哈赤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环境进行逐一分析

其一:明朝的防范

我们前面说过,熊廷弼是大明朝为数不多的可依仗之人,“为数不多”并不意味着没有。熊廷弼冤死后,辽东陷入短暂的混乱,但是,这种混乱的局面并没有持久,因为又一个后明时期的关键人物开始登场,他就是孙承宗。他的出现,使辽东局势又添变数,对于大明而言,孙承宗犹如最后的“救命稻草”,使晦暗的东方地平线出现了一缕曙光;但对努尔哈赤来说,兵不血刃就拿下广宁的辉煌可能再也不会重演,颠覆孙承宗的难度甚至要比熊廷弼高出几倍,这,才是他真正的劲敌

攻克广宁后,锋芒正盛的努尔哈赤为何沉寂了四年之久?

孙承宗是谁?他的身份是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我们知道,当时掌权的是东林党,而孙承宗被视为东林党的中流砥柱,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那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老师。对于那些昏庸皇帝来说,帝师往往是自己最重要的倚重,所以,单从身份上来说,孙承宗已经甩了熊廷弼二里路了,更何况,熊廷弼当时是“孤家寡人”,而孙承宗除了手拿“尚方宝剑”外,还提拔了一个另外一个得力助手——袁崇焕

袁承焕和他的上司——辽东经略都是孙承宗举荐的,可是到了辽东之后,两人的意见却出现了严重分歧,袁崇焕认为应该收复辽东,而那位经略大人却认为辽东已经没有驻守的必要,因为在熊廷弼等人将沿途居民撤入山海关时,顺手一把火把村庄、房舍、良田全部给烧了,为的是不给后金留下任何补给。可这个举措就像是“双刃剑”,后金没有补给的同时,大明想收复时,面对的也是一片焦土,这就增加了收复过程的难度,因此,朝廷中持“放弃辽东”意见的人也不再少数,但是孙承宗却和袁崇焕一样,认为辽东是大明的土地,必须收回;而要收回辽东,首先要建立起广大纵深和更具层次的防御机制,才能保得山海关。

孙承宗为此还专门和这位经略进行了多次详谈,希望可以让他改变主意,可最终未能如愿,孙承宗只好请皇帝把这位仁兄给调到其他地方去了,孙承宗自请接任辽东经略一职,得到皇帝的批准,顺便还给了一把“尚方宝剑”。孙承宗也成为大明朝督师辽东的最高级官员

攻克广宁后,锋芒正盛的努尔哈赤为何沉寂了四年之久?

广宁为什么失守?因为熊廷弼和王化贞之间的矛盾太深,谁也不服谁。如今孙承宗和袁崇焕却不一样,他们除了上下级分明之外,孙承宗对袁崇焕还有提携之恩,更主要的是,两人有着共同的目标,这样办起事来绝对事半功倍。很快,以宁远城为中心,以山海关为后盾,以大凌河、小凌河、锦州等处为前锋的战略防御体系就开始形成,他们先后修复山海关外大城9座、城堡45座,练兵11万,并拓地四百里,开垦田地五十万亩,并自铸军用器具上百万具,粮食基本上实现了自供自足。

在这样的防御体系下,雄心壮志的努尔哈赤也开始有所忌惮,他对付老熊的那一套收买、离间在这里完全不管用。袁崇焕的背后是孙承宗,孙承宗的背后是皇帝,上下一心,可供努尔哈赤发挥的空间实在太少,因此,努尔哈赤也不得不暂时收敛一下自己的野心。这是努尔哈赤沉寂四年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还有他自身的原因存在,也不容忽略

攻克广宁后,锋芒正盛的努尔哈赤为何沉寂了四年之久?

其二:后金的失误

努尔哈赤在得到广宁后,内心也开始膨胀,与此同时,他也不断颁布新的条例来维持辽东地区的稳定,但是,在努尔哈赤时期,他远没有意识到汉人的重要性,所以,这些政策的最终受惠群体依然是后金八旗

拿“计丁授田”来说,乍一看,好公平、好前卫、好惠民,可实质上,却是对汉人的一种压榨。因为很多女真人不喜欢耕种,但现在都分配了土地,所以,他们就将掳掠来的汉人当成奴隶一样为他们耕种;而汉人的土地则被当成“荒地”无偿征收,用来分给女真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除了“计丁授田”,努尔哈赤还在辽东地区强制剃发、强制迁移、强征赋役等,导致汉人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最终由逃亡转向反抗。人们不敢公然反抗,只好偷袭,有时可能会得手,但是,代价却十分惨烈

攻克广宁后,锋芒正盛的努尔哈赤为何沉寂了四年之久?

努尔哈赤时期对汉人采取的措施就是“杀戮”,“团灭”和“屠城”在当时比比皆是,莽古尔泰、代善等人不说,就连大明朝的叛将、努尔哈赤的孙女婿李永芳也是杀人不眨眼,在他镇压辽西十三山暴动时,屠刀挥过,9万人仅仅余下了1000余人。所以,努尔哈赤对于那些袭击女真将士的汉人,就一个字——杀。后来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虽然不再以“灭绝”为主,但是,依然是后金惩治汉人的管用手段,而且幸存的人口还会被当成战利品分发给女真军人为奴。为了降低汉人袭击的次数,努尔哈赤还强行将汉人和女真人编入一个村庄,让女真人监视汉人,还命令禁止汉人拥有刀剑、弓箭的权利。

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汉人房屋被占、粮食被抢、妻女被辱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也将那些受欺压的汉人逼到了铤而走险的路上...

攻克广宁后,锋芒正盛的努尔哈赤为何沉寂了四年之久?

对努尔哈赤的浅论

每每谈到清史,总有很多人会大加歌颂努尔哈赤的丰功伟绩,个人对此很不赞成,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努尔哈赤,都不像一个深谋远略的政治家,更像是一个纠集了一群乌合之众的“强盗集团”,他们的目的还是抢夺,并没有太长远的规划,而实施的手段也很简单,是最原始的、赤裸裸的暴力,根本没有什么“政策”可言。这些一直到了皇太极时期才真正改观:汉人有了最起码的安全保障,这缓解了满汉之间尖锐的对立和敌视;在制度上也实现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所以,我总觉得皇太极才是满清十二帝中最杰出的一位,而努尔哈赤,总是给人一种“山大王”的感觉。

不信的话再看一个论证,完颜阿骨打建造大金国用了14年,朱元璋建造明朝用了16年,这已经是所有开国帝王中比较长的了,再看努尔哈赤,36年,还在辽东呢,从时间上来看,绝对“技压群雄”!他有什么谋略吗?况且,在熊廷弼被革职到孙承宗上任之间,是有一个时间段的,这一时期明朝对于辽东“是去、是留”还争的喋喋不休,这一时间被努尔哈赤给浪费了,不然,也许山海关就不用等到吴三桂开城门了

尾话

熊廷弼在任3年,让努尔哈赤安分了3年;孙承宗在任4年,努尔哈赤又低调了4年...由此可见,但凡有些作为的人来镇守辽东,声称“骁勇善战”的后金八旗军就得老老实实,努尔哈赤就得规规矩矩。很多人都将努尔哈赤的按捺看成是“休养生息”,这是种很牵强的解释。以前可能有,可是广宁一战,后金压根没有任何损失,不需要进行补充,然而面对孙承宗,努尔哈赤还是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是“权宜之计”吗?不,这是努尔哈赤无奈的选择。

攻克广宁后,锋芒正盛的努尔哈赤为何沉寂了四年之久?

有些人可能会说:“努尔哈赤不是笑到了最后吗?”对,但是,真正推翻明朝的不是努尔哈赤,而是明朝自己。后金的十万铁骑在熊廷弼和孙承宗面前照样寸步难行,但是,轻如鸿毛的一纸调令就完全可以扭转十万铁骑都无法撼动的局面,高居庙堂的士大夫们“三寸不烂之舌”甚至比后金十万尖刀还要锋利。朝廷的腐败让这些贤臣良将的苦心经营付诸东流,也在践踏着他们全心捍卫的荣耀,这不是熊廷弼、孙承宗、乃至后来的袁崇焕,哪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大明朝的悲哀。

有时候觉得,朝代灭亡时,最对不起的不是供奉在祖庙里那些所谓的“列祖列宗”,而是那些赤胆忠心的臣子。历史不可能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但他们同样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