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柳琴戏魅力传承“拉魂腔”传唱百年


在山东滕州地区,流传着“拉魂腔进了庄、茶不思饭不想、男女老少魂拉去、看了上场接下场”的说法,表达人们对柳琴戏喜爱。柳琴戏原名“拉魂腔”,亦称“拉后腔”、“拉花腔”,形成于清代中期。

柳琴戏唱腔特色鲜明,男唱腔粗犷、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柳琴戏的内容多善于表演才子佳人,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图为,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学习柳琴戏的孩子们。

人们在劳作之余,自寻其乐的哼几句,农闲或节日庙会时,柳琴戏戏班搭台献艺,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观赏。 图为,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的孩子们正在练习柳琴戏。

随着柳琴戏艺人的不断探索,柳琴戏的演出内容不断出新,阵容逐渐扩大,由乡间演出逐渐移步舞台。 图为,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的孩子们正在练习柳琴戏。

2006年,滕州市柳琴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的孩子们正在练习柳琴戏。

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的孩子们正在练习柳琴戏。

滕州柳琴戏魅力

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的孩子们正在练习柳琴戏  

滕州柳琴戏魅力传承“拉魂腔”传唱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