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父母”只會養出“父母化”孩子,別讓孩子太過“懂事”

不知道大家的朋友圈有沒有那些經常曬娃的朋友,說自己的孩子才四五歲就能承包全家的家務活,吃完飯後幫爸爸媽媽洗碗,還搬椅子、拖地等,自己什麼都不用做。

我身邊就有這麼一個"公主病"的媽媽,因為從小被家裡人寵著,所以即便身為妻子、母親,也不願意染指一點家務活,將孩子培養成自己的"勞力",併為此感到自豪,誇自己的孩子"穩重、成熟、懂事",將來必有一番成就。

這種"歪理"真是令人咋舌,要知道"巨嬰父母"只會養成"父母化"的孩子,這不僅是一種畸形的教育方式,還有可能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創傷。

“巨嬰父母”只會養出“父母化”孩子,別讓孩子太過“懂事”

"巨嬰父母"與"父母化孩子"

  • 巨嬰父母

什麼樣的父母會被稱之為"巨嬰父母"?

成年人典型的巨嬰心理特徵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共生心理。所謂共生心理,即是作為個體的成年人,無法獨自生存。

第二,全能自戀。認為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所有的需求都應該得到滿足。

第三, 偏執分裂。對生活充滿著不切實際的幻想。

“巨嬰父母”只會養出“父母化”孩子,別讓孩子太過“懂事”

"巨嬰父母"我們可以理解為依靠孩子生存,讓孩子包攬一切生活事物,承擔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責任。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3歲童模被親媽狠踢"的曝光視頻引起了社會的輿論,掀起了人們對於"童模行業"的密切關注。

由於"童模"利潤的豐厚利潤,許多家長不顧孩子的意願讓孩子帶妝一天換上百套衣服,從早拍攝到晚,中途不帶休息。父母則不去工作,舒服享用著孩子賺來的錢。

所以網上出現了這樣一句話,"想毀掉你的孩子,送他去做童模吧。"

“巨嬰父母”只會養出“父母化”孩子,別讓孩子太過“懂事”

  • 父母化孩子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父母化"是一種虐待或者創傷,孩子成年後會在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中出現壓抑自我、強迫重複的烙印。

在這裡,我們要將孩子的"父母化"與孩子在"逆境中成長"進行區分。

因為有父母問我,"不是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我看很多名人都是早早挑起家庭的重擔,這麼看來,孩子父母化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父母化(parentification)是指一個人在童年或少年的時候被迫像成年人一樣照顧父母或其他兄弟姐妹,滿足父母自私的需要。

也就是說孩子與父母的角色發生了顛倒,當孩子在外面為家庭累死累活的時候,父母翹著腳丫在家裡喝酒看電視。這種情況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嗎?

我們在名人傳記中看到層出不窮的"父母親早逝""從小養家、照顧弟弟妹妹""從貧民窟逆襲",這根本不能與現代"孩子父母化"相提並論。

一方面可能是報社為增加書籍的可讀性,運用藝術寫作手法,故意誇大部分事實,畢竟如果主角的人生一帆風順,那還有什麼可讀的?

另一方面,普遍大量"底層逆襲"的書籍為許多家長創造出一種幻覺——孩子過早經歷苦難,懂得生活的艱辛是好事情。

但家長要懂得,故事是故事,現實是現實。我們不經過考究就按照故事所說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不僅不科學,還有很大的可能會傷害孩子。

“巨嬰父母”只會養出“父母化”孩子,別讓孩子太過“懂事”

"父母化"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

  • 孩子的天性與情緒被壓抑

孩子的天性是什麼?

好奇、任性、愛玩、情緒化、喜新厭舊等等,這些都是。在我看來,正常的孩子會在父母沒有滿足自己心願的時候,大聲哭鬧。在父母要求他們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情時,會表露出厭煩與不情願。

但被迫"父母化"的孩子卻失去了這些權利,換句話說,他們即將失去自己的童年。

當他們想要到外面與其他小朋友玩泥巴、踩水坑時,不得不留在家中幫助父母完成家務,幫助父母照顧弟弟妹妹。

當他們表露出任性、不開心、不滿足時,會被父母指責"不懂事、不孝順",被迫壓抑自己負面的情緒,成為"懂事、沉穩"的孩子。

一旦這些常年被壓抑的情緒爆發出來,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將是不可逆的。

“巨嬰父母”只會養出“父母化”孩子,別讓孩子太過“懂事”

  • 對家庭以及家庭成員產生厭煩

為什麼小時候"父母化"的孩子在長大後很難維持一段親密的關係,很難組建家庭?

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當你整天需要開解鼓勵自己玻璃心的父母、面對照顧自己的兄弟姐妹,你對這樣的家庭難道不感到厭煩嗎?

小時候"父母化"的孩子往往會朝著這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習慣性照顧別人,甚至可能達到"強迫症"的程度。二是,會變得很害怕照顧別人,當別人需要自己照顧時,下意識就想逃離。

前者會給別人帶來很大的壓力,後者則會讓孩子很難維持一段比較親密的人際關係。

  • 孩子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想必大家都知道駭人聽聞的"北大學子弒母"一案,吳謝宇被警方抓捕經調查後承認弒母,曾經說出自己弒母動機為"幫助母親解脫"。即便後來改為"協助母親自殺",也無法停息我內心深處湧動的寒意。

從小就是完美少年,幾乎找不到任何缺點的吳謝宇為什麼會說出"幫助母親解脫"這樣可怕的話語?

據辦案人員描述瞭解,對吳謝宇影響最大的是母親的一些小紙條。當父親去世,吳謝宇學習緊張的時候,他的母親經常在紙上寫"老公我很想念你"之類的話。

16歲的吳謝宇曾對媽媽說過不符合自身年齡的話,"別難過了,爸爸在天上看著我們呢。"他嘗試了很多辦法幫助母親擺脫陰影——帶母親四處旅遊,向母親承諾:我將來一定賺很多錢,在物質上滿足您。但"無論怎麼做母親都不快樂"。最終,他決定弒母。

當父母讓孩子承受自己過於沉重的負面情緒時,無異於玉石俱焚。

“巨嬰父母”只會養出“父母化”孩子,別讓孩子太過“懂事”

面對"父母化"孩子,別讓孩子太過"懂事"

  • 家長接受自己"巨嬰化"的事實,學會"懂事"

家長如何面對"父母化"的孩子?

很簡單,就是別讓孩子太過懂事以及"巨嬰父母"懂事些,承擔父母應該承擔的義務。

武志紅說,我們90%的愛與痛,都與一個巨嬰心理有關。例如中國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巨嬰,共生心理明顯且全能自戀。他們不允許孩子離開自己,一旦離開,就無法正常生活,茶飯不思,並且對孩子有絕對的控制慾。

因此,父母想讓孩子擺脫"父母化",首先就要承認自己"巨嬰化"的事實,學會自我成長。

  • 孩子負責的家務應該以"自理型"為主

孩子能夠學會主動承擔家務是一件好事,但讓孩子擺脫"父母化"並不意味著讓孩子擺脫家務活,我們反對的是孩子承包"全家人的家務活"。

如果孩子能夠較早地完成一些"自理型"家務,比如,自己刷牙、自己洗自己的飯碗、自己疊被子等等,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 包容理解孩子的任性

"父母化"的孩子很少會說出"我不想、我不願意"等拒絕家人的話語,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自己必須承擔生活的一切,在生活中必須扮演"父母"的角色為家長減輕負擔。

所以當這樣的孩子顯露出類似"任性"的情緒時,是十分難得的。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讓爸爸媽媽來做。",包容理解孩子的任性。

我是奶瓶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