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收到索尼WH-1000XM3時,我正在準備隔天出差要帶的東西。當晚適逢“利奇馬”颱風光顧上海,風雨呼嘯下大有“天將塌了”的感覺。我試著把WH-1000XM3連上iPhone,打算先熟悉下耳機的操控和App的使用,結果戴上瞬間,就發現世界徹底“清淨”了。一分鐘前還風雨大作,此刻卻被拋之腦後,惟有音樂在耳邊回想。許是較少接觸主動降噪耳機的緣故,它就此給我留下了“驚豔”的第一印象,足以跟十多年前第一次聆聽STAX靜電耳機時的經歷相媲美。

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外觀:黑金相間,低調不乏個性

1000X是索尼於2016年推出,兼具無線、降噪功能,面向中高端市場的耳機系列,產品類型涵蓋頭戴式、真無線(TWS)和頸掛式。其中的代表機型,包括旗艦款WH-1000XM3(目前性能最強的機型)、(極少數)同時兼顧真無線和降噪的WF-1000XM3以及圈鐵混合/頸掛的WI-1000X。

我們拿到的WH-1000XM3為黑色款(另有鉑金銀),內外包裝延續索尼慣有的設計語言——鮮明但不乏簡潔。白色硬紙盒外包裝上,赫然印著黑色耳機的圖片,配以簡單的Logo展示。內裡,則是黑色紙盒和印上了白色文字的說明卡片,兩者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白色外包裝與黑色內盒

拆開包裝,映入眼簾的,是個黑色耐衝擊的便攜收納盒。盒子背面,還有網狀收納袋,便於臨時安放線纜等小物件。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玫瑰金色、印有索尼Logo的拉鍊頭,一下子令便攜盒顯得靈動了些。這樣的設計元素之後在耳機本體上也得到了延續和呼應。

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玫瑰金色的索尼Logo,在便攜盒與耳機本體上得到了呼應

打開盒蓋,就能看到摺疊收納的WH-1000XM3,其中還包括1.2m的耳機連接線、0.2m USB Type-C連接線和機上專用插頭適配器。

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摺疊收納的好處在於,讓耳機更便於隨身攜帶

我們將WH-1000XM3的耳罩平鋪後拍攝了正反兩面的照片。黑色啞光的耳罩,顯得相當低調,玫瑰金色的降噪麥克風開孔和索尼Logo交相輝映,起到很好的點綴作用。軟質聚氨酯泡沫釋壓耳墊的質地相當柔軟,彈性十足。左/右耳的標識(L和R)分別以灰色和紅色示人,清晰明瞭。

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WH-1000XM3耳罩平鋪後的正反兩面

左耳下方,分別有Input(有線輸入)、電源和NC/AMBIENT的切換開關;右耳相對簡單,只有用於充電的USB Type-C端口。

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電源開關、功能切換和連接,都集中在了這裡

App操控:自動、手動,選擇多多

WH-1000XM3的操控非常簡單,長按電源開關2秒,自動就會連上我的iPhone Xr,同時耳機內部會以中文女聲播報應用狀態:開機、藍牙連接。如果此刻耳機的降噪模式已經打開,你會很明顯感受到它的降噪效果。當我打下這段文字時,已是凌晨,房間裡只有空調以睡眠模式開啟著,即便如此還是能夠感受到它的降噪效果。最簡單的對比,便是我再長按電源開關令它關機,瞬間就能感受到環境噪音的湧入(輕微、持續的嗡嗡聲)。

強烈建議下載索尼的Headphones Connect App,它除了能提供“自適應聲音控制”,更有相當豐富的調整選項,可玩性十足。

所謂“自適應聲音控制”,應該就是調用了手機內置的傳感器(Sense Engine),來實現對運動(速度)、壓力值等數據的分析。當我在高鐵上使用WH-1000XM3時,它就自動顯示“搭乘交通工具”,此刻端坐電腦前,又顯示“靜止中”。同時“環境聲音控制”也會相應開啟,靜止、步行、跑步和搭乘交通工具,都有不同的控制參數。

“降噪優化器”會自動發出測試音,根據你當前的佩戴方式以及氣壓等進行優化。個人覺得,前半部分的優化,可能還是和包耳有關,即瞭解耳罩與耳朵之間的密閉程度等,這肯定會涉及不同頭型,是否佩戴眼鏡,甚至頭髮長短等因素的影響,不妨經常性做下測試,以便更好地匹配個人條件;後者則用於飛行中的適配,即根據海拔變化來調整氣壓值,因為氣壓值對降噪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自適應聲音控制”和“降噪優化器”的操作界面

其他選項還包括“聲音位置控制”、“環繞聲”和“均衡器”。“聲音位置控制”可設置聲音傳來的方位,比如在街上步行,為了聽到更多左邊馬路上傳來的環境音,就可以調整耳機內的音樂聲從右邊傳來。與此同時,“環繞聲”提供了舞臺、俱樂部、露天舞臺、音樂廳和關閉等5組選項;“均衡器”提供歡快、激昂、醇美、放鬆、聲樂、高音增強、低音增強、演說、手動、自定義和關閉等組選項,個人感覺因應音樂類型的不同,有些模式的切換,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聲音位置控制”和“環繞聲”、“均衡器”的應用界面

除此之外,它還會顯示“正在播放”、“聲音品質模式”、“DSEE HX”以及“自動關閉電源”等選項。DSEE HX(Digital Sound Enhancement Engine)是索尼開發的音質提升功能,可表現出高頻信號和音頻壓縮處理中經常丟失的尾音,提供具有空間感的自然音效。相關技術說明,索尼官網“使用DSEE HX功能(https://helpguide.sony.net/ha/haps1/v1/zh-cn/contents/TP0001109305.html)”頁面也有闡述。

既然提到日常應用,少不了會涉及播放/暫停、音量增減和快進/快退等控制乃至語音助手的激活。這些功能都集成在WH-1000XM3的右耳外耳罩處,通過雙擊或手指滑動就能實現。具體的操作,可參照下圖,我說下使用感受:需要適應一陣,相信一兩天後就能順利上手。比起每次都要掏出手機來“比劃”,此舉確實便利許多。

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索尼官網上手勢控制的示意說明

降噪:不止低頻,日常噪音同樣去無蹤

WH-1000XM3是典型的包耳式設計,採用軟質聚氨酯泡沫釋壓耳墊,貼合頭部的頭梁曲線也有助減輕頭部壓力。實際佩戴時,我故意將頭帶拉長一小截,令頭頂部分多出些空隙,壓迫感會相應變小。

按壓左耳下方的NC/AMBIENT按鍵,會依次切換“降噪”、“環境聲”和“環境聲音控制關閉”等3組選項,並伴有女聲中文語音提示。它們依次對應的,是降噪功能全開、徹底關閉降噪功能以及允許部分環境噪音進入(這在步行和慢跑過程中是必要的)。

我特意在運行中的高鐵上以及凌晨家中進行了對比試聽。高鐵上,越是嘈雜的環境,降噪效果就越明顯,諸如高鐵的輪軌摩擦、車廂中不同物件高速移動時產生的、頻率較低的各種噪音,還有就是周遭的人物對話等,都能很好地過濾。與我家直線距離大約300~400m處有條貨運鐵路,此刻我關了空調打開窗戶,3種模式下,“降噪”啟動時完全意識不到貨車的經過,“環境聲”中可以聽到輪軌的節奏性律動和細微的背景噪音,當切換至“環境聲音控制關閉”時,WH-1000XM3只能藉助自身的被動降噪,因此除了貨車自身的噪音,還有非常明顯、持續的嗡嗡聲。如果沒有用到這副降噪耳機,我還真不知道原來家裡即使是在凌晨,也有這麼明顯的環境噪音。

這一切,無疑要歸功索尼自行研發的HD降噪處理器QN1。據稱其降噪能力較前一代提升了整整有4倍,而降噪的對象,除了車輛和飛機運行時的巨大低頻轟鳴聲,更包括了許多日常的噪音,像是人聲等。

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索尼官網的描述,可以看到相比XM2,降噪性能有所提升

主觀聽音評價:高解析力與三維音場令人印象深刻

我沒有任何安卓設備,藍牙連接就只能選擇iPhone Xr和老款iPad Air 2,它們不支持aptX HD的特性,曾備受詬病。因此音質評價部分,我以有線方式來連接PCM-D50。耳機線插入後,WH-1000XM3的藍牙連接就會自動中斷(即使PCM-D50並未開機),Headphones Connect App的連接也隨之斷開。這時如果按下電源開關,耳機也會斷電,以無源形式交由PCM-D50直接驅動。

不過,我還是選擇了以“降噪”模式來試聽。可能Hi-Fi發燒友會對此嗤之以鼻,在他們看來,無源驅動是種更“原汁原味”的試聽方式。坦率說,用過WH-1000XM3的降噪功能後,我根本不想再回到過去,它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聲音底色(聲底),連環境中的背景噪音都被過濾掉,誰會排斥這種非常乾淨的聲音呢?這就像我第一次聽STAX時的感受,靜電耳機帶來的空靈感,絕對震懾人心。

索尼宣稱它搭載的40mm口徑單元配備了液晶高分子(LCP)振膜,頻率響應涵蓋4Hz~40kHz的寬廣頻域(JEITA標準,電源開啟並通過有線連接)。結合QN1內置的D/A解碼和模擬功率放大,能夠提供出色的信噪比和低失真。稍感遺憾的是,有線連接無法和DSEE HX並用的。

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軟質的聚氨酯泡沫釋壓耳墊,質地柔軟

我來說下主觀聽音感受。在WH-1000XM3身上,還是能夠很明顯感受到早期MDR系列監聽耳機特有的溫潤感,不過可能是因應時代的變化,原先那種暖色調的聲音特質如今變得趨向於細膩和高解析力,聲道分離和動態表現都得到提升。三維音場的塑造上,有著不錯的深度和寬度。就音質表現而言,個人覺得在中上水準,作為一款以降噪為主打的功能性耳機來說,已是相當難能可貴。

與我平時用的Beo Play H4做AB對比,無論動態、人聲的豐滿度還是包圍感,都要好上一截。原本我以為是兩者靈敏度上的差異所造成,後來每次對比時都重新調整一下音量(H4的靈敏度會低些,當然也可能是WH-1000XM3佔了“有源”的優勢),結果發現還是WH-1000XM3表現更出色。

索尼WH-1000XM3:想要“耳根清淨”,選它就對了

USB Type-C充電口,降噪功能開啟時最常可播放30小時

結語:要無線,還要降噪,這也許是當下的最佳選擇

有源降噪耳機的選擇,其實並不多,因為它涉及的技術領域,可能超出了絕大多數耳機制造商的能力範疇。比如降噪芯片(包含降噪算法)的研發,比如如何去集成收音/降噪麥克風,而且高通等上游廠商也未能推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芯片+軟件)。因此這一領域至少到目前為止,還處於少數幾家行業“寡頭”壟斷。毫無疑問,索尼是此間最有力的競爭者。

通過對WH-1000XM3的測評,不難發現,它得以兼顧穩定的藍牙連接、可能是當下業界最強的降噪性能以及良好的音質表現(包括LDAC傳輸)和便捷的操作。此外還有30小時續航、充電10分鐘播放5小時等優異的附加功能,因此造就了它在這一領域裡獨一無二的地位。要說競品對比,綜合各方面的信息來看,京東價2599元的WH-1000XM3勢必會領先京東價2499元的Bose QC35II,不過暫時還不清楚它與Bose 700之間會有怎樣的較量,我倒是希望能夠有機會做個對比。

附錄:索尼官方幫助指南之WH-1000XM3無線降噪立體聲耳機

https://helpguide.sony.net/ha/haps1/v1/zh-cn/contents/TP0001109305.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