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製藥 真“混”真“改”闖新路

霜降時節,東北漸寒。記者走進東北製藥集團,午飯已過,207分廠車間工人孟憲偉還沒去食堂,而是繼續忙著把一臺設備的濾網換完。“混改前,做多做少一個樣,到點下班走人。混改後,多幹多得,為企業創效就是為自己掙錢。”孟憲偉高興地說,“現在不僅工資漲了,幹得好每月還能拿到1000元孝敬父母獎金等福利,不好好幹,家裡老太太都不讓了!”

“企業效益如何?員工待遇最直觀!扣除五險一金後,工人平均每月到手還有八 九千。”東北製藥103分廠廠長劉洋底氣十足,身後剛剛完成智能化改造的整腸生製劑生產線上,藥粒高速灌入藥瓶,發出“嘩嘩”的聲響……

始建於1946年的東北製藥廠被譽為我國製藥工業的搖籃,曾援建全國19省市52家醫藥企業,輸送各類人才1300多人。在新時期轉型發展中,由於市場主體不突出、體制機制落後,這個老牌製藥廠一度瀕臨破產,工人每月只能拿到1000多元。2018年,東北製藥作為瀋陽市唯一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引入民營企業方大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混改當年,就實現淨利潤總額、員工月收入同比增長六成以上。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東北製藥涅槃重生,是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次積極探索。”東北製藥集團董事長魏海軍告訴記者,混改過程中,瀋陽市委和市政府提出,東北製藥混改必須引入戰略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體系等核心要求,尤其在《關於瀋陽市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競爭類國有企業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設股權比例限制。

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下,方大集團參與東北製藥定增項目,並在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票,依法依規成為東北製藥第一大股東。國有資本退居為第二大股東,由瀋陽市國有資本經營公司行使出資人職權,在定增項目中增持股票,保持市國資持股比例不變,確保國有資產大幅保值增值。民營資本、國有資本、社會資本三方出資人,通過上市公司的“三會”行使權利,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混合所有制的目的不是搞拉郎配,一“混”了之,而是讓國企在改革中形成市場化的運營機制,打造有競爭力和創新力的現代企業治理體系,這是東北製藥改革能夠成功的關鍵。通過引入方大集團標準管理體系和市場化的體制機制,形成嚴格的制度執行力,東北製藥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系。公司組織各部門梳理完善制度300多項,明確各項工作的規範化要求和考核辦法,組織全員開展制度學習,讓企業的市場主體定位更突出,加強了全員管理意識、市場意識,激發了企業內生動力。

“這樣的機會,過去我想都不敢想。”作為東北製藥研究院的院長,劉素娜的資歷似乎顯得淺了些,但因為科研業績突出,她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從項目負責人到研究院副院長、再到院長的“三連跳”。市場化的運營機制首先打破的是過去用人的“鐵交椅”,真正實現能上能下。企業中一大批像劉素娜這樣有能力、想幹事的人脫穎而出,走上重要的管理崗位,同時多名副總經理、幾十名中層幹部被解聘接受待崗培訓。

為建立激勵約束長效機制,將企業利益與員工利益切實融為一體,東北製藥實施管理層和核心骨幹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技術骨幹到管理層持股幾萬至幾百萬股不等;同時圍繞工作目標全面開展“賽馬”,實行按績提成,在既定目標完成後,拿出一定比例與幹部員工分享,2019年上半年累計兌現提獎3446.32萬元。

通過真“混”真“改”,東北製藥闖出了發展新路子,市場競爭能力顯著增強,進入了完全市場化加速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階段。2019年上半年,東北製藥實現營業收入41.1億元,同比增長9.7%;實現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2億元,同比增長18.9%。

(轉自2019年11月4日《人民日報》10版)

人民日報記者 王金海 胡婧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