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1946年,八路軍冀中軍區成立了梆簧合演的培新劇社。在當時劇社裡,河北梆子的主要演員有金桂芬、金紫雲、高鳳英、向月樵等。同時,冀中第八分區也建立了河北梆子劇團,主要演員有孟翠英、冀桂雲、田志中、冀寬等,後來又有筱翠雲、梁達子等著名演員加入。

這兩個戲曲團體的創立,為河北梆子的復興積蓄了力量。此外,在解放區農村,許多流散的藝人,在民主政權的關心下,生活也得到了保障,農民業餘劇團紛紛成立,許多藝人參加了業餘劇團。

據後來的天津《進步日報》載文回顧,河北梆子在農村裡配合勝利形勢的進展,也火熱地發展起來,各個較大的村落,都成立了農村劇團,其中,河北梆子劇團最多。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白毛女》劇照

1949年初,石家莊地區的平山、元氏、獲鹿、晉縣、束鹿5個縣的141箇舊劇團中,就有51個梆子劇團。這些劇團,雖是業餘性質,卻使散落在農村的河北梆子藝人有了歸宿,同時也為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演出了不少配合民主革命的戲,如《血淚仇》《白毛女》等,都是農村業餘河北梆子劇團經常上演的劇目。

新中國成立後,河北梆子開始全面復甦。在那時,河北的原省會保定,原冀中軍區培新劇社改建為河北省實驗劇院。改建後的實驗劇院,京劇、評劇、河北梆子三劇合演。此後不久,河北省實驗劇院又改建為河北省河北梆子劇團。

與此同時,全省各地也先後建立了許多專業的河北梆子劇團。據統計,僅專區級的演出團體就有保定、滄州、天津、衡水、石家莊等專區河北梆子劇團。縣級的則有定縣、蠡縣、滿城、雄縣、任丘、河間、饒陽、遷西、懷來、興隆、豐寧等縣的河北梆子劇團。

1955年,河北省有關部門又建立了河北省戲曲學校,以保障河北梆子事業後繼有人。這是河北有史以來第一所由國家興辦,以培養河北梆子人才為主的戲曲教育機構。該校的第一、二屆畢業生,後來大多成為各地河北梆子演出團的骨幹。

經過短暫的恢復時期,河北梆子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呈現蓬勃向上的發展趨勢。至20世紀60年代初,河北梆子逐漸形成全面復興的局面。全省專業的河北梆子演出團體,發展到30餘個。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賈桂蘭,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圖片來源網絡)

其中影響較大的演出團體有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天津市河北梆子劇院、河北省滄州專區河北梆子劇團等。其著名演員,老一代的有銀達子、韓俊卿、賈桂蘭、劉香玉、孟翠英、金寶環、筱翠雲、王玉罄、趙鳴岐等。

銀達子本名王慶林,祖籍天津西郊大孫莊。他的嗓音柔潤甘甜,有如銀鈴清新悅耳,故取名“銀達子”。他的演唱非常講究吐字和發聲,嚴格掌握尺寸板眼,演唱時有起有伏、層次井然、情詞並茂、疏密相間。

他的藝術成就在男聲唱腔改革方面表現最為突出。他最初的唱法基本上是師承小元元紅一派,但又對京劇、京韻大鼓、太平歌詞等各派兼收幷蓄。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銀達子,河北梆子老生演員(圖片來源網絡)

銀達子青年時代因嗓音條件近似魏連升而私下裡學魏派唱法,擅演劇目也與魏連升大體相同。當時,他以《四郎探母》《轅門斬子》《戰北原》《蘆花計》《打金枝》等劇目著稱。

銀達子中年嗓音開始失常,於是他潛心於傳統聲腔基礎上另闢蹊徑,經過反覆實踐、改進,他終於創造出一種以中低音為主要行腔音區,唱白相間的演唱方法,當時人稱“達子腔”。從此,他的嗓音在梆子領域自成一派,影響極廣。

韓俊卿出生沒多久就被父母給了河北梆子藝人韓月恆夫婦。此後,她就跟隨養父母在流動的戲班裡練功、學戲。若干年後,經過終年苦練的韓俊卿,年增藝長,成了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員。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韓俊卿,著名旦角演員(圖片來源網絡)

韓俊卿13歲進入天津唱戲,很快便大紅大紫。可惜好景不長,她因為生天花依舊日夜兩場演出,聲帶疲勞過度導致敗嗓。即便如此,她為了負擔一家人的生活費用,還得登臺作藝。這時銀達子慧眼識珠把她接到了他們的戲班裡。

韓俊卿來到這個戲班,先以花旦應功。她嗓音不擔活,只能走平腔、低腔,儘量避免高腔、花腔。同行恥笑她是唱戲沒“本錢”的“半拉子”演員,她對此不加理會,堅持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獨特風格。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她一連演出了《辛安驛》《採花趕府》《翠屏山》《小放牛》等幾齣摺子戲之後,觀眾的反應很強烈。因為,她雖然嗓音不佳,演技卻相當出色。

如有一齣戲《採花趕府》,是《麟骨床》中的一折。故事大意是張府的丫鬟牛文嫣,羨慕貴族生活,在花園裡以誇花做暗喻,戲誘張員外,遭到斥責,羞惱交加啜泣起來。但她仍不死心,遂扯破衣衫,抓亂頭髮,到老夫人面前謊說被張員外調戲,乞求老夫人收留她做妾。

韓俊卿扮演的牛文嫣,情緒變化紛繁,喜怒哀樂頗多變化。她的表演,或哭或笑,或真或假,神情姿態都是那樣的嫵媚動人。

當演到牛文嫣有了主意破涕為笑時,她淚眼生輝,微動嘴角,以手帕輕輕拭淚,再得意地笑出聲來。這哭笑變化,內涵深刻,把一個俊俏、機靈卻又輕狂的年輕女子的心理,揭示得淋漓盡致。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韓俊卿在演到牛文嫣採花時,她以熟練的外部技巧,表現人物內心的得意,恰到好處。摘花時一隻手舞弄手帕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另一隻手向前猛地一反腕,一朵鮮花突然在手中出現,連續4次,紅、粉、白、黃4種顏色,當場出彩。速度之快、手法之巧,每次演出都博得觀眾的滿堂喝彩。

韓俊卿對此並不滿足,她把扮演花旦只是作為探索新路的過渡,最終目的是要根據嗓音變壞後的實際條件,在聲腔和唱法方面闖出一條新路來。

她認為,作為唱功演員,嗓音條件固然重要,但這只是演唱藝術中的一個方面,而嗓音高低並不等同於演唱技法的優劣,只有在自己的音域之內做到亢墜自如,才是最理想的演唱。

韓俊卿一面演出花旦戲以維持生活,一面堅持喊嗓練聲,試驗新的唱法。她的聲腔不再以高亢取勝,而是在低迴委婉方面下功夫,揚自己寬音、厚音、中低音之所長,避高音撕裂之所短,不到不得已時,絕少使用花腔、高腔。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經過反覆實踐,韓俊卿逐漸形成一種行腔多在中音區,真聲與假聲結合使用的演唱方法,其聲腔旋律平易淳樸,感情深沉真摯,既長於敘事,又適宜抒情,許多唱段經她唱來,渾厚飽滿,聲韻蒼涼,頗有味道。

在技巧方面,她嚴格控制氣息,留有餘量,音斷而氣不絕,對於聲音的虛實、收放、輕重、疾緩8個字掌握得體,做到了字真、收清、送足、達遠。

同時,韓俊卿還虛心向前輩藝人請教四聲音韻,學習以字行腔、以腔達意的奧妙所在,使聲腔、字音、情緒三者融為一體。

在不斷的實踐、改進過程中,她不僅贏得了觀眾的讚譽,也得到了同行們的首肯。她那以平腔低調、纏綿悱惻為特色的唱法,世稱“韓派”,成為梆子旦行的新流派。

1952年,在北京舉行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天津市選派韓俊卿、銀達子、金寶環等名角進京,與河北省的賈桂蘭、北京的李桂雲等名角一起,聯合組成河北梆子代表團參演。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這次有23個劇種、近百個劇團1600多位各地演員參演的盛會,韓俊卿主演《秦香蓮》,她以特色獨具的聲腔和豐富細膩的情緒表演塑造的善良果敢、愛憎分明的古代婦女形象,深深地打動了觀眾和戲曲界同行。

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在觀摩演出座談會上,由衷地讚歎說:“同是表現秦香蓮的故事,韓俊卿同志演得那樣真情動人。

我們京劇《鍘美案》,怎麼就演不過韓俊卿的梆子呢?”

韓俊卿的表演細膩傳神,唱腔低迴婉轉,她的高音略帶沙音,中低音渾厚甘甜,吐字清晰,氣息控制自如。她擅演劇目有《秦香蓮》《打金枝》《三上轎》《荒山淚》《孔雀東南飛》《竇娥冤》等。

除了銀達子和韓俊卿,有河北梆子“第一花旦”美稱的金寶環也是那一時期最重的代表。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金寶環河北梆子著名花旦演員(圖片來源網絡)

金寶環出生於寶坻縣黃莊,其父親金季亭是在京津冀魯和東北三省頗有名氣的梆子演員。她9歲開始練功學戲,拜名演員李志亭為師,還得到金靈仙等名家的指教,出道後大受群眾歡迎。

金寶環天賦出眾,身材適中,兩隻眼睛透著機敏,扮出戏來特別討人喜歡。她嗓音甜美,高音不躁,落音不飄,唱青衣腔收放自如,唱小旦腔則婉轉俏皮。

金寶環會戲多,花旦、武旦、閨門旦乃至武生無所不演,而且梆子、京劇兼通,尤其以花旦戲最為拿手。金寶環扮演的《大英節烈》中的陳月英,前頭是唱做繁重的花旦,中間女扮男裝,穿厚底,扎硬靠,表演許多武生技巧,還要與王福剛開打,難度很大。

她演的《紅梅閣》中的李慧娘,既長於唱、做,又有撲、跌的功夫,還能熟練地表演噴火等特技。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儘管這樣,金寶環總是一人演到底,而且演得層次分明、節奏有序,於嫋娜娉婷中顯出剛健勁挺,勇武卻不失女性的柔媚。她扮演閨門旦端莊嫻雅,扮演玩笑旦伶俐活潑,扮演潑辣旦動作誇張卻不俗氣。

新中國成立後,金寶環帶頭參加國營劇團,她在加緊對傳統劇目除舊佈新的同時,積極排演新戲。

金寶環先是主演了《王貴與李香香》,之後又陸續排演了《洞庭英雄》《翠娘盜令》《棠棣之花》《紅娘子》等一大批新編劇目,還把京劇《紅樓二尤》《梅玉配》《紅娘》以及川劇《柳蔭記》等移植成河北梆子上演。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除了銀達子、韓俊卿、金寶環等這些為河北梆子在20世紀50年代轉而中興以及後來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著名藝人外,還湧現出了裴豔玲、張淑敏、張惠雲、齊花坦、劉俊英、閻建國、王伯華等眾多的後起之秀,這其中以裴豔玲的成就最大。

裴豔玲出生在梨園之家,她的父親裴園是京劇著名武生,繼母袁喜珍為著名河北梆子旦角演員。受家庭薰陶,出身梨園世家的裴豔玲從小就痴迷戲曲。

除了裴豔玲的父母外,她的遠親近鄰,伯伯、叔叔們,很多都能粉墨登臺。4歲的小裴豔玲整天追隨著大人,看他們練功、排戲、吊嗓子。不久,人們就發現這孩子特靈。大段的唱腔、臺詞,她能倒背如流,身段、場面、鑼鼓經……也說得頭頭是道。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京劇國寶——裴豔玲大師(圖片來源網絡)

她對武戲更是情有獨鍾,跑虎跳、砸踺子、串小翻、擰旋子,幾乎是無師自通。自從隨父母一起外出演戲,更是白天黑夜滾在舞臺上、泡在劇場裡。

1952年秋,裴園、袁喜珍隨劇團在鹽山縣紅山村演出。那天的戲碼是《金水橋》,臨開演時演秦英的演員突然患急病,不能上場了,換戲已經來不及了。大家正在焦急想辦法時,小裴豔玲鑽進大人圈裡,仰頭說:“我能演秦英!”

眾人驚訝地說:“你能演秦英?”

小裴豔玲堅定地說:“能!”

情況實在太緊急了,不妨先試試,救場如救火,勾臉、勒網子、對戲詞、試戲裝,後臺一下子忙得不可開交……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前臺已開戲,後臺的裴園還在為自己的女兒捏了一把冷汗。裴豔玲一個叫板、亮相,觀眾就是連聲叫“好”。哪見過這麼小的秦英啊?只見這個小演員,舉手投足,有規有矩;唸白行腔,有板有眼。

一旁配戲的繼母也一下子放心了,裴豔玲的表演也隨著戲中的劇情更加興奮激揚,從容自如,戲越演越順,整場戲掌聲不斷,觀眾沸騰了!從此,秦英這個角色非小裴豔玲莫屬了。

後來,小裴豔玲拜著名藝人李崇帥為師。李崇帥是個功底紮實、教學有方的好老師,對弟子尤其嚴厲。在他的規定下,7歲多的小裴豔玲每天必須凌晨4點多起床練早功,扳腿、踢腿、下腰……一練就是三個半小時。

吃完早飯後,小裴豔玲隨琴師吊嗓子,下午再練功,晚上散戲以後,再學文戲。一天下來,連說一句話的力氣都沒了。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俗話說“一分付出得一分收穫”,一年下來,這個不足8歲的小女孩兒不僅腿功了得,一次能擰上百個旋子;而且學會了從老生戲《群英會》《甘露寺》《徐策跑城》等,到武生戲《四傑村》《柴桑關》《十八羅漢》等,再到猴戲《水簾洞》《弼馬溫》《安天會》等四五十出經典戲碼;甚至連臺上臺下的場面調度、鑼鼓經、對手演員的接口等都無一不通。

1956年,9歲的小裴豔玲隨父親在河北省靈壽縣京劇團搭班時已經成為主演了。1960年,裴豔玲進入省河北梆子劇院,拜李少春、侯永奎、郭景春為師。

裴豔玲藝術天賦極佳,嗓音高亢嘹亮,行腔似行雲流水,動作邊式乾淨利落,武功出眾,舞蹈動作令人叫絕,表演能突出人物性格、展現人物內心情感,出神入化。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裴豔玲所飾演《寶蓮燈》中的沉香,《哪吒》中的哪吒,《八大錘》中的陸登、陸文龍,《夜奔》中的林沖,《武松》中的武松,《翠屏山》中的石秀,《南北合》中的楊八郎,《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火燒連營》中的黃忠、關興、劉備、趙雲,《鍾馗》中的鐘馗,《龍鳳呈祥》中的喬玄、張飛,《響九霄》中的“響九霄”,等等,無不栩栩如生。

人們稱裴豔玲為“活鍾馗”“活林沖”“活武松”,極具藝術魅力,為河北梆子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曾被當時的戲劇家協會主席曹禺稱為“國寶”。

在裴豔玲及其他眾多河北梆子藝術家的努力下,河北梆子再次走向了興盛,1978年以後,河北梆子事業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到了1982年,河北省的河北梆子演出團體達到45個,從業人員達4000人左右。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全省河北梆子演出團體和從業人數最多的時期。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排演《哪吒》劇目的裴豔玲大師(圖片來源網絡)

此時,在舞臺上也湧現了新編的《朱元璋斬婿》《反杞城》《哪吒》等優秀劇目,顯示出河北梆子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新時期裡繁榮發展的河北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