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远安发往孝感的班车

那些年,远安发往孝感的班车 | 优秀作品选登

那些年,远安发往孝感的班车 | 优秀作品选登

新中国成立70年,一个个航天家庭投身到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如同汇聚大河的一个个水滴。写出它们的故事,既是对时光的纪念,又是对历史的存档。由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协办的“岁月·家国”栏目,以作者的第一视角回忆讲述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和难忘的航天往事。

01

1993年冬天,那年我18岁,第一次从远安坐上前往孝感的班车。

那时候,066基地(现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各厂调迁工作大多还未开始。但作为搬迁排头兵的红林厂调迁已基本结束。

我的姐姐就在红林厂上班。有一天,爸妈让我去孝感看望姐姐。我的心立刻像插上了翅膀,恨不得一下子飞到姐姐身边。

那一夜我一直没有睡着。1点、2点、3点……我闭着眼睛数着时间。4点起床,5点准备出门,在满天的星空下,父亲背着让我带给姐姐的花生、核桃,将我送到了险峰厂门口的石头店班车站。因为不知道从远安车站发车的确切时间,所以我们宁可早到多等,也生怕错过,因为两天只有一趟发往孝感的班车。

早上6点的冬天,又黑又冷,偶尔远远有微弱的车灯划破夜的黑暗和寂静。看着过路车辆一次次由远及近,最后在眼前驶过,望眼欲穿的希望和绝尘而去的失望一次次交替碾压着我的心。

冷得狠了,我就跺跺脚、搓搓手、原地跑一跑。等了一个多小时,前脸玻璃上印着“孝感”两字、白皮红杠的班车终于摇摇晃晃停在了面前。因为是地方班车,全程都是招手即停,中午还必须要在某个定点饭店停车半个小时。途经沙洋、应城等地方客运站时,班车还需要进站等候乘客。

一路上,我将随身的小包抱在胸前,看着脚边的行李,时刻担心有小偷。十几个小时的路程,实在困了,我就迷糊一会儿。一路颠簸到孝感时,天已经是一团漆黑了,姐姐也在车站等了两个多小时,好在亲人见面的激动将疲惫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02

再后来,基地各厂开始陆续搬迁,客流量增加,基地车队开通了远安至孝感的通勤车,车辆大多数是扬州亚星、依维柯等品牌。为了安全,班车全程不停车载客,到地方大约需要

六七个小时。这车平时乘客不多,可一到逢年过节却是一票难求。去看父母的、看孩子的、两地分居夫妻团聚的……那时,手里捏着一张到孝感的车票,就意味着团聚。

这种时候,哪怕再挤,哪怕没有座位,只要能上车就能跟车走。你可以自带小板凳,可以坐在车门的台阶上,甚至可以四五个人在司机旁边的油箱上挤着坐。中间窄窄的过道里,规规矩矩地或站或坐,有的站着实在受不住了,就蹲一会儿,或是在旁边的座位上靠一会儿。

那时候,听说有谁要去孝感,捎东西的人就特别多。被托付的行李包里塞满了当季的茄子、辣椒、土豆、香菜、香椿等时令农家菜,也有捎些远安的蘑菇、茶叶等土特产的……托付的人会很不好意思地解释说,都是自己种的,吃不完带过去让城里人尝尝鲜。

从孝感捎回远安的,则是漂亮的羊毛衫、轻便的羽绒裤,相比现在时下“打开汽车后备箱,满满都是妈妈的爱”的画面一点也不逊色。

捎过来带过去的,都是两边亲人绵绵不断的牵挂。车进入孝感城区,看见了地标建筑——孝感商场,人们就会笑得合不拢嘴,这说明马上就要到家了。

要是家里有人在车队上班,平时看到的笑脸一定会比别人多些,走在路上,头也抬得格外高些,因为总有人会想搭个顺风车或者捎个东西什么的。

记得有一年厂里任务忙,单位领导给职工们谋个福利提前订票,腊月二十九包了两辆车,人人有座位,将大家送到孝感去过年。一车人有说有笑,有吃有喝,一路上电话声此起彼伏:“妈,我已经上车了……家里的煤气水电都关好了……现在车到了某某地方……中午不用等我吃饭……”

03

二三十年过去了,单位早已整体搬迁完毕,几乎家家都有了私家车。从远安到孝感也通了高速公路,一脚油门4个小时就到了。

坐班车的那份拥挤、那份快乐、那份煎熬、那份期待,永远地留在记忆深处。

但大家忘不了故乡远安的山山水水,忘不了厂区里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

每到节假日,总有人想开车回远安,看看远安那宽阔的街道,看看城墙边流淌的沮河水,看看杂草丛生的老厂区,看看残垣断壁上流逝的青春……

编辑/李庆勤 张晓帆 丁瑶(实习生)

监制/许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