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览•财富》|北京天桥百货: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史”说新中国70年(四)

《金融博览•财富》|北京天桥百货: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史”说新中国70年(四)

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0世纪80年代,农村社区出现了大量个体经济成分的企业,从广义上说,它们也是乡镇企业的组成部分,但学术界通常将其划入个体经济或私营经济范畴来研究。随着我国股份制经济的成熟,它们中的部分也逐步汇入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股份制企业的行列中。北京天桥百货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80年代的改革浪潮与股份制之争

股份制是一种以入股的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的资金集中在一起,统一经营,并按股份获得股息和红利的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词汇在计划经济下的中国,一直受到批判和质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80年代改革的先声和旗帜,实际上是一种和股份制有相似之处的农村地区的另类股份制。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体现的风险共担、收益共存,小集体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气象。

如何将农村的成功经验和自下而上的改革思路应用到城市,成为了经济学界苦苦思索的问题。

80年代初,存在关于经济改革“价格闯关”和“产权确权”到底哪一个先行的选择。计划经济是靠行政力量配置资源,市场经济是靠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当时的中国经济刚刚试水走出计划经济,还存在价格上较为严重的“双轨制”。因此,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实现价格的并轨。

而与此同时,大量城市中的企业面临职工积极性不足、管理者主人翁精神差、盈利能力弱、政企不分、财务负担大的问题。国有和集体企业本身如何确立产权,调动员工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如何给国有集体企业定价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事实证明,价格闯关和产权确权的股份制改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价格闯关,就没有股份制改革所需要对标的市场经济环境;而没有股份制改革,则缺乏市场经济的责任和利益主体。因此,二者是市场经济必须同时推动的改革方向。

然而理论上能够得出的结论,在把股份制改革的思路付诸实施时,却远不是那么简单。在当时还普遍存在“姓资姓社”的争议,经济学界一些相对保守的学者认为,股份制就是“私有化”,就是将新中国

30年的建设成果化为私人所有。在这样的争论下,只有敢想敢干的先行者,才能用事实打破人们的成见,为改革铺开道路。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分门别类摆放商品的货架,时有时无的紧俏商品供应,居民排着长长的队伍拿着票证领取、购买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百货公司的这一场景在计划经济时代下格外醒目,也成为票证经济的时代缩影。

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时代的百货公司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在当时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地处改革前沿的广东佛山兴华商场引入开架销售,引发百货公司销售方式的革命。无论是市场、大环境,还是行业内部,都在酝酿和催生一场百货商场的自我革命。天桥百货,这一在1959年被授予“全国第一面商业红旗”、坐落于北京天坛公园附近的百货商场,也由此走上了自我革命的变革之路。

当时,天桥百货是崇文区百货公司下属的一个科级单位,营业场地是一个1400平方米的大棚,屋架木头朽坏,吊顶铺着苇席,墙上窟窿遍布,雨季来临时还要支上铁柱以防倒塌……商场也曾努力改变现状。当他们到外地找联营点,准备以商品形式进行投资时,却被一句“北京的物资能这么随便外流吗”叫停。

1983年4月,北京市体改办与北京财贸学院企业课题小组一起会诊天桥百货,得出结论:如果想解决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深层次问题,实行股份制改革将是有效的出路。

缺乏可供参考的经验,天桥百货的改革“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股份制企业章程,就参考国外相关的股份制公司的条文,制定了公司章程,对宗旨、经营范围、股份、盈余分配及股票的发行和转让做出规定。

当时还没有“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无论是国营、集体还是个体经济,天桥百货都不完全符合,导致天桥百货在工商局注册时无法明确企业性质。后来工商局整整讨论了三天,才确定了企业性质为“全民、集体、个体合营”。当时的改革难度,由此略见一斑。

改造后的天桥百货商场经营资产迅速增加到1.6亿元,营业额达2亿元,营业面积扩大到1.7万平方米,成为中国在城市中破局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大二公”格局的另类典型。虽然当时的股票发行带有一定的福利色彩,类似于债券,但思想上的破局、行动上的首创,使得其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历史上不平凡的篇章。

天桥百货由此成为中国股份制改革浪潮在实践中的首倡者。在此以后,中国的股份制改革开始逐渐走向正轨。

股份制改革的中国企业,大大增强了企业自主权,扩大了社会募资的有效途径,增加了管理企业的形式,提高了员工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各种市场主体之间的劳动力要素、人才要素、资本要素的流动,有力推动了中国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转型。

股份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仍然需要继续深化股份制改革。要看到,我们在产权改革和产权保护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继续寻找最适合自己、最能调动各方面要素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过往的北京天桥百货公司的实践,仍然守望着后来者,激励着先行者和改革者不断开拓,勇于进取。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