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覽•財富》|北京天橋百貨: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史”說新中國70年(四)

《金融博覽•財富》|北京天橋百貨: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史”說新中國70年(四)

我國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0世紀80年代,農村社區出現了大量個體經濟成分的企業,從廣義上說,它們也是鄉鎮企業的組成部分,但學術界通常將其劃入個體經濟或私營經濟範疇來研究。隨著我國股份制經濟的成熟,它們中的部分也逐步匯入股份合作制企業或股份制企業的行列中。北京天橋百貨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80年代的改革浪潮與股份制之爭

股份制是一種以入股的方式,把分散的、屬於不同人的資金集中在一起,統一經營,並按股份獲得股息和紅利的經濟組織形式。它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一詞彙在計劃經濟下的中國,一直受到批判和質疑。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80年代改革的先聲和旗幟,實際上是一種和股份制有相似之處的農村地區的另類股份制。聯產承包責任制所體現的風險共擔、收益共存,小集體和個人的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氣象。

如何將農村的成功經驗和自下而上的改革思路應用到城市,成為了經濟學界苦苦思索的問題。

80年代初,存在關於經濟改革“價格闖關”和“產權確權”到底哪一個先行的選擇。計劃經濟是靠行政力量配置資源,市場經濟是靠市場力量配置資源。當時的中國經濟剛剛試水走出計劃經濟,還存在價格上較為嚴重的“雙軌制”。因此,有人認為市場經濟主要是實現價格的並軌。

而與此同時,大量城市中的企業面臨職工積極性不足、管理者主人翁精神差、盈利能力弱、政企不分、財務負擔大的問題。國有和集體企業本身如何確立產權,調動員工和管理者的積極性,如何給國有集體企業定價的問題,也浮出了水面。

事實證明,價格闖關和產權確權的股份制改革,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沒有價格闖關,就沒有股份制改革所需要對標的市場經濟環境;而沒有股份制改革,則缺乏市場經濟的責任和利益主體。因此,二者是市場經濟必須同時推動的改革方向。

然而理論上能夠得出的結論,在把股份制改革的思路付諸實施時,卻遠不是那麼簡單。在當時還普遍存在“姓資姓社”的爭議,經濟學界一些相對保守的學者認為,股份制就是“私有化”,就是將新中國

30年的建設成果化為私人所有。在這樣的爭論下,只有敢想敢幹的先行者,才能用事實打破人們的成見,為改革鋪開道路。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分門別類擺放商品的貨架,時有時無的緊俏商品供應,居民排著長長的隊伍拿著票證領取、購買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百貨公司的這一場景在計劃經濟時代下格外醒目,也成為票證經濟的時代縮影。

改革開放初期,計劃經濟時代的百貨公司模式,越來越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

在當時經濟轉軌的大背景下,20世紀80年代,地處改革前沿的廣東佛山興華商場引入開架銷售,引發百貨公司銷售方式的革命。無論是市場、大環境,還是行業內部,都在醞釀和催生一場百貨商場的自我革命。天橋百貨,這一在1959年被授予“全國第一面商業紅旗”、坐落於北京天壇公園附近的百貨商場,也由此走上了自我革命的變革之路。

當時,天橋百貨是崇文區百貨公司下屬的一個科級單位,營業場地是一個1400平方米的大棚,屋架木頭朽壞,吊頂鋪著葦蓆,牆上窟窿遍佈,雨季來臨時還要支上鐵柱以防倒塌……商場也曾努力改變現狀。當他們到外地找聯營點,準備以商品形式進行投資時,卻被一句“北京的物資能這麼隨便外流嗎”叫停。

1983年4月,北京市體改辦與北京財貿學院企業課題小組一起會診天橋百貨,得出結論:如果想解決企業激勵與約束機制的深層次問題,實行股份制改革將是有效的出路。

缺乏可供參考的經驗,天橋百貨的改革“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股份制企業章程,就參考國外相關的股份制公司的條文,制定了公司章程,對宗旨、經營範圍、股份、盈餘分配及股票的發行和轉讓做出規定。

當時還沒有“混合所有制”的概念,無論是國營、集體還是個體經濟,天橋百貨都不完全符合,導致天橋百貨在工商局註冊時無法明確企業性質。後來工商局整整討論了三天,才確定了企業性質為“全民、集體、個體合營”。當時的改革難度,由此略見一斑。

改造後的天橋百貨商場經營資產迅速增加到1.6億元,營業額達2億元,營業面積擴大到1.7萬平方米,成為中國在城市中破局計劃經濟體制和“一大二公”格局的另類典型。雖然當時的股票發行帶有一定的福利色彩,類似於債券,但思想上的破局、行動上的首創,使得其成為中國經濟改革歷史上不平凡的篇章。

天橋百貨由此成為中國股份制改革浪潮在實踐中的首倡者。在此以後,中國的股份制改革開始逐漸走向正軌。

股份制改革的中國企業,大大增強了企業自主權,擴大了社會募資的有效途徑,增加了管理企業的形式,提高了員工和管理者的積極性,促進了各種市場主體之間的勞動力要素、人才要素、資本要素的流動,有力推動了中國八九十年代市場經濟的轉型。

股份制改革的積極倡導者、經濟學家厲以寧說:“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由大到強的轉變,仍然需要繼續深化股份制改革。要看到,我們在產權改革和產權保護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今天的中國仍然需要繼續尋找最適合自己、最能調動各方面要素的經濟發展模式,而過往的北京天橋百貨公司的實踐,仍然守望著後來者,激勵著先行者和改革者不斷開拓,勇於進取。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