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找準語文課的“然”點

語文教學:找準語文課的“然”點

【前言】朱莉萍名師工作室以“然點語文”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抓手,著力打造興味盎然的語文課堂,使工作室成為成長的階梯、研究的平臺和輻射的中心,實現了自生長、共成長的發展目標。

工作室主持人朱莉萍是湖北省中學語文正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湖北名師、省管專家、國家統編教材培訓專家、國培計劃首席專家、湖北省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先後受邀到北京、江西、福建、雲南等20多個省、市、地區講學。

語文教學:找準語文課的“然”點

語文教學:找準語文課的“然”點

“興味盎然”是工作室提出的一種語文教育理念。它以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為理論基礎,特別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的深刻影響。這一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將調動學習積極性,作為教學的第一要義;將培養語言運用力,作為教學的第一目的;將提升學習思維力,作為教學的第一使命;將增強學習自主性,作為教學的第一需求。“興味盎然”不僅是一種教育境界的追求,也是語文課堂的生命狀態,更是對語文課堂結構的廓清和重建。基於這一理念,我們構建了“興味盎然”的語文課堂。一堂“興味盎然”的語文課應該有這樣四步:

興——起興激趣,奠基張本;味——品味味道,彰顯本質;

盎——熱情參與、思維提升;然——啟迪生長,素養落地。

在課堂實踐研究中我們發現,前三步“興、味、盎”是課堂的基礎和鋪墊,是策略、方法和技巧的綜合運用,最後一步“然”才是課堂的落腳點,生動高效,一課一得。所謂趣為然設,然由趣生,即“然”點語文。要想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乾貨”,就要找準語文課堂的“然”點。

語文教學:找準語文課的“然”點

語文教學:找準語文課的“然”點

“然”點是什麼?

然,指“這樣”。誠如朱熹所言“不可去名上理會,須求其所以然。”它指明瞭不僅要知道所學是這樣的,還要知道為何是這樣的,這是學習的落點,也是教學的目標。“然”點語文力求做到一課一得,讓學生能獲得語言的訓練、思維的提升、精神的啟迪。

然,亦指“……的樣子”。興味盎然,即“興致、趣味洋溢的樣子。”故“然”點也象徵著理想的課堂生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師生、生生互動充分,學生的興味兒濃厚,課堂的趣味兒十足,最終能實現學生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

然,還指“燃燒”。“然”點,則可理解為“點燃”課堂之處。它既可以是開闊學生視野的教學內容,也可以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策略,還可以是拓展學習內涵外延的廣闊空間。

那麼,我們應如何找準語文課堂的“然”點呢?

如何找準“然”點

結合“然”點語文的特徵,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找準“然”點。

1. 抓住本質找“然”點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顯然,語文學習的本質,便是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故找準“然”點,首先應緊緊抓住語文學科的本質,讓學生在語言的訓練中去學語文。

例如《漁家傲·秋思》就是這樣一個案例。該課以語言為線,抓住詞語、意象、畫面、情感等要素,搭建品讀的橋樑,跨越時空的界限,和詞人達到心靈的契合,感受詞人真切的心境和情懷。

這節課以“抓住一組意象”“涵泳一組句子”“品味一個詞語”“理解一腔情懷”作為教學設計的經緯。從“雁、落日”等意象入手,繪詩歌情感基調;再細讀“衡陽雁去無留意”等句,作為後續環節的鋪墊,搭建合理的臺階;最後通過深入探究“無計”一詞,理解這不是有家難回的“無奈”,也不是苦苦等待的“無期”,而是作者范仲淹和戍邊的將士們在國家命運危急的時刻,在思家和衛國的矛盾中選擇的“不能歸去”和“不計歸期”的堅守,從而觸探詞人“以家國為大”的情懷和憂樂天下的抱負。整堂課著眼字詞句,以誦讀貫穿,緊密圍繞語言的訓練,真正讓學生得法明意。

又如《背影》課例,在品味父親的形象時,以“背”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藉助“背”的字義,勾連文中與父親相關的情節。比如“背”讀bèi時,有五個含義:①人體的反面。②離開。③不順,倒黴。④躲避;瞞。⑤違反。讀bēi時有兩個含義:①用脊背馱。②負擔,承載。學生反覆品讀體會,明悟了父親的形象——父親是背時的,是背離親人的,卻也是深愛著兒子的。這一環節的設計著眼理解字詞含義、篩選梳理文章內容、品味語言表達效果等能力,進行了多維度的語言訓練,真正讓學生得言悟情。

語文教學:找準語文課的“然”點

2.聚焦思維找“然”點

《課標》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語文課堂不僅要針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訓練,更要提升其思維能力。“然”點語文,始終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統編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的《天上的街市》中有這樣一道思考探究題:

二 憑藉想象,我們可以再造時空,表達美好願望。《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織女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與神話傳說中的悲劇結局有所不同,這樣想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們覺察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思維訓練點。《天上的街市》通過再造時空表達美好願望,那其它的文章又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表情達意的呢?既然本單元的重點是想象,何不運用群文閱讀的方式,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呢?《展開想象的翅膀》群文閱讀課例就這樣誕生了。該設計集合了《天上的街市》《女媧造人》《夜雨寄北》三篇詩文,體裁豐富,方法多樣,目標集中,圍繞“想象”這一能力點,讓學生感受到了想象的趣味無窮。這節課不僅學到了再造時空、添枝加葉、畫面重現等想象方法,還通過體會想象的作用,並結合家鄉傳說現場想象表達,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層層深入的提高。

當然,以上是針對思維能力而設計的專題教學。其實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其它類型的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實現。興味盎然的課堂常常能兼顧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

《春》是一篇經典課文,通常大家都會圍繞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描繪的“五幅畫”做文章,千篇一律是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這樣歸納雖說思路清晰,但思維度幾乎為零,對提升學生思維力沒有什麼作用。換一種思路就會完全不一樣。比如春花圖,老師建議把這幅畫命名為“花 春”,希望同學們通過品讀課文,選一個恰當的字填在橫線上,表現出這段文字的內容。同學們的答案可謂異彩紛呈:

花爭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花繪春——“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的色彩繽紛,描繪了美麗的春天。

花鬧春——文中既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表現花開之盛,也有由此畫面聯想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意境。

此環節的設計,不僅體現了“味”字的精髓,也使“然”字在課堂上站住了腳。

語文教學:找準語文課的“然”點

3. 著眼興趣找“然”點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標》提出的教學建議。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然”點語文的基礎是起興、激趣、促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為第一要義,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息息相關。我們的教材中不是每一篇文章學生都感興趣,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是那麼有味道,那麼如何處理教材就非常重要了。特級教師李祖貴先生在他的《漫談興味課堂》一文中說道,興味課堂,第一要是新的東西,提升素養;第二要是精緻的、有深度的東西,開啟心智。人們都有尋求新知識的慾望,無論給你一篇什麼樣的課文,老師在課堂上,能不能給學生新的知識?能不能開闊學生新的視野?能不能提升學生新的境界,這個是最重要的。

《透視小說中的路人甲》課例另闢蹊徑,抓住“新”與“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做了很好的示範。

對於小說創作而言,人物塑造是關鍵。然而,這也導致了我們常常在教學中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主人公”的身上。這雖然不為過,卻往往容易忽略掉文本的其它價值,甚至落於窠臼。就《孔乙己》而言,皆將目光聚焦於孔乙己身上。而“丁舉人”“喝酒的人”等,都是有助於主人公形象塑造且能輔助表達主題的存在,若將其忽略,實有遺珠之憾。

這個課例精選一組文本《孔乙己(節選)》《洗手間裡的晚宴》《雕花菸斗》進行閱讀,圍繞“路人甲的存在價值”達成了共識:路人甲並不是可有可無的,他有其存在的價值,他起著營造環境、襯托人物、助推情節、深化主題的作用。通過比較,我們發現,“路人甲”的形象看似不經意,實則有深意,其在文本中乃至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刷新了我們對路人甲的認識。教學內容的推陳出新,打破了讀者的閱讀習慣,讓人耳目一新,充滿興趣。教學價值的深度挖掘,耐人尋味,其語文價值與人文價值得到彰顯。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於語言的訓練和精神的啟迪兩方面皆有了全新的收穫。

語文教學:找準語文課的“然”點

4. 拓展空間找“然”點

我們在構建興味盎然的語文課堂時,堅持認為:課堂雖是樞機,卻並非語文教育的全部。拓展空間,打通由課內向課外的渠道,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習慣和語文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然”點語文的核心之所在,才是點燃語文學習激情的必需。

可以拓展方法。比如《孤獨之旅》一課,老師引入湯瑪斯·佛斯特的“追尋者閱讀模式”來開啟學習,重新梳理課文情節框架,明確杜小康此次孤獨之旅更是一次追尋之旅。追尋者終將明白:原來這趟探索之旅要探索的對象就是自己,前往目的地真正的理由就是了解自己。

可以拓展資源。例如在“課外古詩詞誦讀”的開發上,我們便有不少探索與嘗試。通過播放名家朗誦,如《中國名家詩文精品欣賞》《唐詩宋詞600首經典珍藏版》等,以培養學生朗誦和審美的水平,激發“課外古詩詞”的學習興趣。還採用“以唱助讀”“古詩素描”等方式學習詩詞。徵集學生基於詩詞的文字描摹和繪畫作品,集結成冊。更可藉助社會資源,開展古詩詞誦讀展演活動,或邀請家長來校,與學生同臺共讀……

可以拓展視野。《回憶魯迅先生》讓學生認識了笑聲爽朗的魯迅,他不僅是勇敢的鬥士,更是富有人情味的師長、朋友、父親、丈夫。老師又拋出錢理群等人對魯迅的評價,讓學生更對魯迅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時再推薦魯迅作品,鼓勵他們讀整本的書,更深入理解魯迅形象。又如《傅雷家書》名著導讀課例,教師先精選書中“藝術”“父愛”“禮儀”等主題的篇目,指導學生群文閱讀,初步感受傅雷的形象。當學生對傅雷有了一定了解後,教師再乘勢引導,學生自然有了閱讀整本書以深入走進傅雷精神世界的慾望。

可以拓展思維。《狼》對人性弱點的揭示和反思,是其生命力強的原因之一。這篇課文除了引導學生了解狼的貪婪、兇殘外,還應該讓學生體會到一個道理,我們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什麼舍財免災,什麼惹不起躲得起,都是怯懦退縮的表現,只有勇敢機智地與之鬥爭,才能奪取最終的勝利。當然,也可以藉助《狼圖騰》等作品讓學生體會不一樣的狼的形象。

語文教學:找準語文課的“然”點

找準“然”點的意義

在構建“然”點語文之初,名師工作室深入調查了當下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發現目標過大、過散的問題最為突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藉助王榮生教授的九級累進評課標準,深入挖掘了“一課一得”的內涵。標準中提到: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教學內容相對集中;教學內容切合學生實際需要。由此來看,所謂“一”,即教學內容集中,不冗雜,主題明確。唯有此,學生才能清楚地知曉自己學了什麼。所謂“得”,首先應確保有“收穫”,即所教確實是學生不會的、需要的;其次還要是“語文”方面的收穫,即基於語言訓練,獲得情感體驗與精神啟迪,突顯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解讀文本,取一瓢飲,簡化目標,輕裝上陣。從上述課堂實踐研究來看,“然”點語文始終致力於實現“一課一得”。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可見支點的重要。其實對於語文每一篇教材文章而言,都有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支點”,也就是課堂的“然”點,只要我們找準了它,就能讓學生有所收穫,讓語文素養落地生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